红色杂技剧的实践与研读
2021-12-13达璐
达璐
中国杂技界的当代创作者们,以空前高涨的创作激情,秉持着对多维理念支持下的创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让长于炫技、拙于叙事的杂技专业,能够用以与生俱来的“包容性”品格,尝试着走出单一线性的奇观文化维谷。将我们内心深处最动情的元素和能力,作用于一种触碰心灵的超越性设计思考,用一种被业界和社会认同、具有一定规模和上乘品相的全新演艺状态,并将其转化成一种颠覆传统视觉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在中国艺术界和广大观众心目中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山立派”之作。
习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天,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了人们的见多识广,他们的观赏需求变得更加的“挑剔”,期待获得创新观的要求则更加深泛,这让原本就对 “创新”二字有着复杂心态的杂技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源自于创作实践的变革渴求,围绕着今时今势中国杂技艺术如何恒守初心?如何在创作理念上努力寻求新的变化与突破等严峻的课题,中国杂技界致力于创新和改革的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大胆的突破性探索。
一、红色杂技剧——杂技创作的时代性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所提出的绝不是一般意义的创新,也不是某个单一维度的创新,而是要“提高原创力”,不仅是强调贯穿于文艺创作全过程、全方位、全新的创造,而且还关联着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的交相辉映。
1.关于红色杂技剧创作的思想引领。因受社会科技进步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中国杂技界的当代创作者们,以空前高涨的创作激情,秉持着对多维理念支持下的创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让长于炫技的杂技专业,能够用以与生俱来的“包容性”品格,尝试着走出单一线性的奇观文化维谷,将我们内心深处最动情的元素和能力,作用于一種触碰心灵的超越性设计思考,多元并存;把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淬炼思想,凝聚力量,杂糅升华,用一种被业界和社会认同、具有一定规模和上乘品相的全新演艺状态,跻身于社会主流文化平台,并将其转化成一种颠覆传统视觉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在中国艺术界和广大观众心目中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山立派”之作。
2.新时代赋予的任务和我们的创新追求。2017年,大型杂技舞台剧《渡江侦察记》于八一建军节前夕发轫,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央视等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紧接着《战上海》《大桥》等一系列新创红色主题杂技剧又相继问世,并受到更广大的社会人群的强烈关注和青睐。值此,中国杂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平台上,终于拥有了一席之地。
面对时代使命主题的激情扣问,我们用创新实践的成功结果,自豪地昭告世人:在当下中国杂技艺术的创作领域,一种新的创演理念和业态已经开始建立,中国艺术的演艺大阵,一种新的创作学科正在兴起。这就是我们当代杂技人的追求和使命担当。
3.杂技剧创作的多维探问。为什么《渡江侦察记》《战上海》《大桥》等红色主题杂技剧推出,能够赢得业内外广大观演人群的喜爱和赞赏?是什么原由导致拙于叙事的杂技专业,因这几部杂技舞台剧的出现,便一举赢得了戏剧等艺术各界的广泛认同?分析起来,可以做出如下简要的回答:一是被故事剧情中人物命运深深的感动。二是解构过的技术技巧与情节的默契而合理融通。正如专家所言 “当杂技剧已将单一的技巧表演展现,转化为与戏剧的结合,围绕着情节的轴线,合理而充分与多种艺术手段杂糅,科学而智慧的解构杂技技巧,组合成能够有心灵碰撞和情感交融的故事,实现人物塑造、矛盾刻化和情感的表达,组织成具有多维品格和进步意义的一种新的演艺样式。”换言之:“杂技因有戏剧而更有故事性,戏剧因有杂技而更具观赏性”。为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些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杂技舞台剧,集思想性、唯美性、观赏性为一炉,戏剧情节、戏剧场面、戏剧人物,剧中全部的戏都能是通过与剧情对位准确的杂技语汇来描写故事情节的。在杂技剧中,匠心独运的演员们不仅能驾轻就熟地呈现杂技高难惊险的技术技巧,以及魔术的悬宕神幻,还将有着演绎人物式的幽默滑稽等。尽管如此,仍没有让人们感觉技巧与故事产生了违和与疏离,或是停留在炫技的“嫌疑”上。这些杂技中的典型表演行当,非但没有弱化,反而在关键时刻助推着情节的升华,将技巧作为刻画战争、描绘火热的大桥建设情景,揭示主旨、刻画人物,映衬出英雄、英模人物的光荣与伟大;观众于不经意中被舞台剧中所演绎故事的情节人物和情感所击中,与人物之间产生出同频共振。这一切的表达完全是超越了传统技艺的演艺印痕。
媒体评论文章中称著为“是在不断进行观念变革和路径探索中发起的现实主义冲击波”,是 “实现了新时代语境下的艺术突破,彰显了杂技剧宽阔的创作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当代中国的杂技人,在经过不断地创造和努力更新的探研与追求中,已经基本实现了多元并存的时代格局,今时的中国杂技,不仅能够在国内外大赛中创优夺标,同时也能在参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脉络体系的新征程中,收获一份属于中国杂技艺术工作者的梦想与荣光。
此时此刻,我才真正领会到了杂技剧的开创者们,在上述的一系列红色题材的创作努力中,是如何索尽枯肠去创作更多具有着历史和文化深度的作品而拼搏奋斗的。“他们的境界与目的是高度的一致,就是要让更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看到无数革命先辈在前赴后继的斗争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彰显出澎湃的情感、高扬的理想和丰富的人性光芒,进而去展现我们伟大的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的穿流中庄重的历史面容”。
二、守正而超越,在更高的创新维度中探索前行
基于党的文艺新思想的引领,我们的创作方向所标举和提倡的,是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我们对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自觉践行。客观的说,当前杂技剧创作的历史还十分短暂,成功的案例微乎其微,就更不用说像南京长江大桥这样的宏大工业题材的创作实践了。由于这种题材较适宜于影视,舞台剧却是很难呈现其宏大,就连我国戏剧舞台的剧目创作,都是以农村题材居多,工业题材在舞台剧方面确实是鲜有涉及,这恰恰正是人们不敢或不愿轻易去触碰的硬核题材的原由所在。
这个题材赋予杂技剧来创作实现,简直就是难上加难的大难题。基于“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自觉和守正创新的担当要求,我们红色主题杂技剧的创作不能回避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严峻时刻,少不了要去触碰这类难以驾驭的题材。于是,有过创演《渡江侦察记》经验积累的南京杂技团便迎接了这份硬核题材的创作挑战。经过含辛茹苦不屈不挠的苦心创作,最终该剧创演成功——《大桥》以其傲然的身姿,矗立在现实主义杂技剧的演绎舞台,为中国杂技剧的现实主义重大题材作品的创作开启了成功的先河。该剧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桥建设者们的精神与生活为着眼点,这些新中国的建设者们,为更广大的人民追求幸福与理想和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去奋斗的一种精神力量。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尽管当前杂技剧的创作成功历史还比较短暂,但杂技剧所呈现出的恢弘壮丽的大工业豪迈气象正夺势而来,这恰恰是人们不敢或不愿轻易去触碰的硬核题材,在中国杂技艺术家的努力下成为了现实。“通过对大工业题材的崭新叙事,标示出中国杂技剧创作的艺术新高度,实现了新时代语境下的艺术突破,彰显了杂技剧宽阔的创作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
三、赓续红色血脉,自觉提升自己的精神向度与价值取向
我有幸在南京市杂技团创作演出的《渡江侦察记》和《大桥》两部大型杂技剧中,先后两次扮演了女一号,对此我深感欣慰和荣耀。在《渡江侦察记》这部剧中,我扮演的是江南游击队队长刘四姐,2017年荣获了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奖的“文华表演奖”,据了解,这还是第一次将这个奖项颁发给杂技剧的主要演员。2019年荣获了南京文化艺术节·戏剧展演奖的“优秀表演奖”,今年,又在我团新创作的讴歌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精神与生活的现实主义重大题材杂技剧《大桥》中扮演女一号——女大学生乔依依。由于我较早地经历了杂技剧创作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道路上深自砥砺建立起的先行范式,切身感受到杂技艺术与“正向性、共情态、凝聚力”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同频共振所产生的时代脉动!借此机会,我想就守正而超越,争做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担当问题谈一点研读心得:
1.向英雄衷心致敬,以大爱讴歌永恒的主题。我在《渡江侦察记》中演绎女英雄刘四姐,作为一名红色杂技剧创演的实践者,内心涌动和迸发着颇多的感念。前后两部红色杂技剧演出后,总有不少观众带着各自对剧目的观感来与我交流。面对此情此景,对我来讲心底是涌动着万千的感慨。这两部红色杂技剧的先后演出,我们总是眼含热泪一次又一次迎着观众对我们的欢呼和掌声多次的谢幕,观众却迟迟不肯离去。他们中有的观众与记者积极主动的发表观后感言,他们没想到的是,记忆中的杂技在大思维、大视角、大格局方面竟发生了如此惊人改变,他们回忆着剧中令人感怀的情节和桥段,回味留给他们心灵震撼的一幕,由衷地在为演员们扮演的人物命运感叹。各个年龄群,各种文化背景的观者,都在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写下他们的感怀词语……这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2.聚焦英雄楷模,演绎先辈心灵的归属。舞台上的我们也为自己塑造的人物,为同事演绎的英雄和情节感动不己,观众们看到南京长江大桥合拢,历尽千辛万苦的大桥建设者们忘情的欢呼、相拥在一起的场景,他们起身鼓掌,因感动而动容。很多看过剧的观众久久不愿散去,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定要跟我们合影,我相信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将会永远的铭记这剧中的某些剧情——那一定是烈士与英模前辈带给他们幼小心灵中的一份深深的感动和记忆。这就是当代中国杂技人创造的红色杂技剧产生出的巨大影响和魅力。
四、《渡江侦察记》与《大桥》的特色与品格
情节巨细与人物情感毫末。《渡江侦察记》这部剧是在近些年成功创演的一系列大型剧目中最先出阵的“引领者”,这是一部有思想、有温度、有曲折的 生动的故事情节、有丰富情感的人物塑造、融汇了杂技中诸多有上乘艺术品格的大型杂技剧。其剧情、故事、逻辑的设置缜密严谨,又与技术本体高度契合,演员的技术技巧与戏剧化表演深深沉浸在演绎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这一切都为红色主题杂技剧的创作呈现起到了成功引领的 “示范性”作用。
《渡江侦察记》自2017年问世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江苏本地还是到外省巡演,一直都很受欢迎。这部剧拥有着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其中还包含了小朋友,他们也会在其中寻找到自己喜爱的剧情桥段。虽说这是一部革命题材的正剧,但却丝毫没有绷着一张威严的面孔给观众上课的感觉,从寓教于乐的成语寓意,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八字方针,在此剧中都有完备的体现。剧中的人物是 “既有壮志豪情高大上,也有英雄牺牲泪满襟”。杂技的各门行当全都悉数登场,将斯坦尼体系的“体验派”和布莱希特体系的“体现派”融会贯通。演员们的角色扮演与技术运用呈现相得益彰,眼中可谓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用简约却不简单的剧情结构,为人们讲述了一个军民融合出奇兵的好范例,看似寻常轻松,却是悲壮感人,最后大五星写意的勋章场景,昭示着后来人对革命英雄的致敬与缅怀……
第一、关于 “选题”的策略与考量。试以《渡江侦察记》为例:这部剧在上演之后,在很多观众的反馈信息中都在为这部剧有着一个成功的选题点赞。的确,《渡江侦察记》的成功要素之一就是选对了故事题材。在宏大的渡江战役背景下,我军一支执行侦察任务的小分队,在刘四姐为首的江南游击队的协同引领下,趁着夜色乘船渡江,突破艰难险阻,历经流血牺牲,终于获取了敌人的“江防图”,为渡江部队寻找到有利突破口。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着悬念和传奇色彩。除此之外,《渡江侦察记》还曾两度被拍摄成电影,一个视听两熟悉的IP在无形之中构成,为杂技剧这个初登舞台的新业态带来了“速热”的捷径。
第二、关于大工业题材剧目的内容与结构的组织策略。试以《大桥》剧为例:(1)主人公卫荣光、乔依依在工作中产生爱情,因沉井抢险的乔依依身负重伤,卫荣光的不弃不离,感动了乔依依和所有人,从而延展出对大桥建设历史中的英模故事和伟大精神產生出的情感认同。该剧用朴实的手法把握着时代的审美,用全新结构的、既相对熟悉却又陌生的故事情节,消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2)《大桥》剧用带给观众许多的“无法想象”的创造;用惊心动魄的情节和技巧,牢牢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将观众引进一个编创者设置的“视观通道”上。(3)熟悉的南京长江大桥,陌生的《抢救沉井》——这个为该剧专门创作的新杂技项目,不仅观众不熟悉,就连业内人士也“眼生”。就是依凭着这些贴近工业形态的大型项目的创新与“重构”,才形成了与当下任何一部杂技剧都不一样的视觉震撼。(4)关于原创与重构的问题,多数例证都成功地出现在《大桥》剧中,其中有模拟“坡梯搅拌机”徐徐上升行为的《斜坡梯蹬人》、模拟“深水焊接”的魔术《悬飞人》、以及《大桥合龙》等,是这一系列大型新节目或新技术的组织、构成,才有了这部大工业题材杂技剧《大桥》的根本技术支撑。
第三、故事与内容的建构问题。我们对杂技剧创作中的故事内容进行考量,无外乎是三种情况:一种是已知故事的舞台叙述(如《渡江侦察记》),另一种是借已知的故事,用杂技的方式阐释新的内容(如《战上海》),第三是完全以全新的创作建构的新故事(如《大桥》)。
第四、关注好媒介本身的问题:杂技剧的表述方式不同于语言文字,其本身长于炫技、拙于叙事的困惑就局限了它叙事载体是否能把控住如此宏大的篇章,能否承载起如此恢弘的题材(《大桥》前例业已完成了这项先期创作时的困惑),如何做到在不减损内在精神的前提下,讲得清楚庞杂纷繁的故事(例如《战上海》中我军正面战场与潜伏在敌后的我党秘密战线上的革命者——这两条战线交织并举的情节呈现,巧妙地解决了故事的内在逻辑问题)。根据上述这些情况,需在我们的作品中解决一些问题。
一是解决好故事关键点的杂技设计与舞台呈现,例如:《渡江》剧中的侦察兵们如何过的江,也包括《战上海》中解放军小分队怎样“巧渡苏州河”;以及《大桥》剧中怎样去设计、体现“抢救沉井”和超人体极限的“水下焊接”等等,这些都绝对是不可回避、又不能用其它虚拟设计来呈现的最关键桥段的设计与呈现的完成。
二是严格按照剧情的要求去解构杂技技术,甚至是去原创杂技新作品。这是杂技剧创作的关键性要素所在。(1)选择、解构已有的、适合于情节需要的杂技项目和技巧。(2)根据剧情需要,完全是创作、训练不曾见过的新节目。
三是建立起 “一主到底”的成功范式。以往,有不少的剧或是“秀”,往往限于主要演员所具备的技巧十分有限,从而选择了多位演员来同时扮演一个角色的办法,藉以为主要角色分担其全程的表演。现在的大型杂技剧的主要人物都已经完全实现了一人独立贯通全剧(本体技术和戏剧表演)任务的能力。这是戏剧完成之最基本的要求,这在杂技界来讲,恰是对杂技演员全型技术和能力的严峻挑战。
结语
当代杂技艺术工作者,毕生所追寻的应是用真诚的心灵修为去创建文化价值,它不仅仅是形式,也是连接历史和今天、我们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