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风琴韵
2021-12-13甘绍成
甘绍成
2003年11月7日,由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二批28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古琴艺术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作为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蜀中古琴,自汉代以来,先后出现过不少琴家、琴人、琴谱、琴曲、琴诗、琴器、琴址等宝贵文化遗产。近代以来,蜀中除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琴家外 ,还在创建琴馆、琴社机构,举办雅集、琴会活动,开展琴学研究,探讨蜀中古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特别是2009年7月,隶属蜀中古琴的重要琴派——蜀派古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蜀中古琴更是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有识之士的关注。
一、历史悠久的蜀中古琴传统
蜀中古琴具有悠久丰厚的艺术传统,为后世古琴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琴人琴事扬名天下
西汉时期,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与临邛人卓文君以琴为媒结成姻缘的故事,为天下人家喻户晓。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即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英才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被誉为汉代蜀中四大著名文学家之一的郫县人杨雄,著有《琴清英》一书,是一部重要的古琴美学著作,可惜现已散佚。杨雄崇尚雅颂,贬斥郑卫,总结前人思想,提出“中正则雅,多哇则郑”的审美标准,反对音调复杂多变、情绪激越奔放,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大音必希”“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的思想也为以后的士大夫所接受,对古琴音乐美学思想有一定影响。而另一位大家熟知的张道陵,他不仅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道教创始人,而且也是一位在汉代有影响的琴家。据《琴书大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1965年合编)载:“性沉默,好古博经史,兼明星气图纬之学,尤妙抚琴,别得真趣。”
唐时,诗人李白除自身喜爱弹琴外,又爱欣赏别人弹琴,仅见唐中六先生所编的《中国乐舞诗·琴卷》(成都出版社1995年出版)一书统计,李白所写的咏琴诗就多达40余首。在他所写的琴诗中,最著名的当数《听蜀僧浚弹琴》这首赞美蜀中琴僧高超琴艺的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从中可见他与古琴的情缘十分密切。
五代前蜀时,临邛人黄崇嘏不仅是一位巾帼英雄,而且还是一位琴人。关于她的事迹,《辞海》(1947年版第1557页)有这样的记载:“前蜀临邛女子,工词翰,又善琴棋 ,妙书画。幼失覆荫,与老妪同居,为男子装。以失火下狱,贡诗蜀相周庠;庠重其才,释之,召为掾。复荐摄府司户参军,胥吏畏伏。庠欲妻以女,崇嘏贡诗自白以谢,有‘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之句。庠大惊叹,后复归隐,不知所终。”有关她的传奇,后来又被明代著名文学艺术家徐渭编成剧本《女状元辞凰得凤》,与他的另一剧本《雌木兰替父从军》成为姊妹篇广为流传。
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苏轼不仅精通诗文、绘画、书法,而且还极为精于音乐,自幼爱琴,一生与古琴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除家藏雷琴“九霄环珮”外,而且还为琴曲《醉翁吟》填词,并撰有琴学专论《杂书琴事》十三则。一生中写有琴诗40余首,其中的《题沈君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是一首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的诗。它阐述了琴与声,指与心之间的关系,美妙的琴声既不在琴上,也不在手指上,而在于手指与琴之间的配合上,即靠心来控制。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入蜀时,曾琴剑相随,并写有多篇关于古琴的诗章,其中的《文君井》一诗,记述了他再度到临邛拜谒琴台的心境:“落魄西州泥酒杯,酒酣幾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怀旧》一诗中,记述了他在蜀中青城山听道士弹琴的情景:“青城之西溪谷深,道翁巢居独鼓琴。一杯松麨留我宿,夜半虎啸风生林。”从此诗中可以看出,早在宋代的四川、尤其是青城山就有了道士弹琴的传统。现今,青城山仍保留有北宋淳化年间和清宣统年间的古琴各一张。
明时,著名文学家杨升庵,不仅喜爱古琴,而且有藏琴传世。有关他在古琴演奏、创作和琴学研究上的成就,虽然没有更多的文献资料记载,但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张由他监制、题名、钤着“乾隆御府珍藏”印记的古琴实物,可说明他对古琴是有研究的。
清时,著名道士张孔山入蜀寓居青城山。咸丰年间,他不仅在青城山中皇观传授琴艺,而且还常常云游在外,与当时灌县道士杨紫东,《钱氏十操》的作者钱绶詹等人都曾有过交往,相互谈乐论琴;光绪元年,他作为清客协助唐彝铭将多年搜集的数百首琴曲谱集细加核订,挑出了145首编为《天闻阁琴谱》,由其弟子叶介福资助刊行。《天闻阁琴谱》是明清以来收入琴曲最多的谱集,除收录琴曲外,还收集了有关古琴美学、律学、上弦法等方面的一些理论学说。并亲自整理了《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八首他最擅长弹奏的琴曲,其中,他独创的“七十二滚拂”《流水》,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和“宇宙之音”。
(二)古琴文化遗址与文物图像众多
正因为蜀中古琴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因而在现今的四川各地发掘的文化遗迹和文物图像中,就大量遗存有古琴文化遗址和文物图像:
在古琴遗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地处蜀中之地的古琴文化遗址分别有:成都的“相如琴台”和诸葛亮“琴亭”,蓬安的“相如琴台”,邛崃的“相如抚琴台”和“文君井”,梓潼的“相如读书抚琴台”,广汉的“留琴馆”,崇州的“琴鹤堂”,浦江的“魏了翁古琴台”,新繁龙藏寺琴楼“妙音阁”等。
在古琴文物图像方面,有关反映蜀中古琴活动的文物图像分别有:汉代以来雅安的“汉高頣阙师旷鼓琴图”,成都营门口的“汉墓抚琴俑”,新都三河乡马家山的“崖墓抚琴俑”,绵阳的“弹琴唱歌俑”,“何家山抚琴俑”,乐山麻浩的“汉代崖墓抚琴俑”,遂宁的“汉墓陶房抚琴俑”,广汉连山杜家嘴的“東汉弹琴俑”,郫县的“东汉抚琴俑”;以及后世成都出现的“朱申抚琴瓷俑”“铜铸抚琴俑”等。
(三)制琴工艺繁荣发达
蜀中不仅是古琴文化的荟萃之地,而且还是盛产古琴材料和制造名琴的好地方。早在先秦时,《诗经·定之方中》中就提到过“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之句,其中所提到的六种植物,均是制作古琴的材料,而它们都盛产于西蜀。《琴书大全》中有关于在蜀地选取良材制作古琴的传说。相传,隋文帝在仁寿年间封其子杨秀为蜀王。蜀王召四方工匠“斫琴千面,散在人世间”。另外,诗人白居易《夜琴》一诗中也有关于“蜀桐木性实”的评价。
正因为蜀地有生长制作琴材的良好环境,因而在唐代的成都才产生了由雷霄、雷俨、雷威、雷珏、雷文、雷生等构成的雷氏家族绵延后世的制琴工艺,其影响之深远,后世被誉为“雷琴”,其中之精品“九霄环珮”琴,被奉为国宝,现藏故宫博物院。另外,与雷氏家族齐名的还有西蜀斫琴名手郭亮、以及从山西绛州到西川供职的斫琴家裴说。
清代至今,蜀地仍聚集有一批制琴能手,分别有叶介福、符乾、陈蕴儒、裴铁侠、卓斗书、伍洛书、何明威、李星琪、曾成伟、周成、刘汉雄、周明成、李妮莱、覃刚、严超等。其中,以曾成伟、何明威等人为代表,其制琴技艺已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所制古琴受到海内外诸多琴家的青睐。
二、全面开展的蜀中古琴活动
(一)琴馆、琴社遍布蜀中
大约从清代以来,蜀中地区就相继出现了诸多琴馆和琴社,它们在提供琴人学习、表演、交流和研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来蜀中地区相继出现的琴馆与琴社主要有:新都桂湖的“唐彝铭琴馆”,新繁的龙藏寺“妙音阁”,1916年在成都组建的“长啸琴馆”,1937年在成都成立的“律和琴社”,1948年在成都成立的“秀明琴社”,1957年在成都成立的“百花乐社·古琴组”,1979年在成都成立的“蜀新琴社”,1980年在“蜀新琴社”基础上更名的“锦江琴社”,1985年在成都成立的“东坡诗琴社”,1993年在江油成立的“诗仙琴社”,1995年在成都成立的“缶琴堂”,2000年成立的“四川大学古琴社”,2005年在成都成立的“川师古琴社”,2006年相继在成都成立的“合真琴社”“草堂琴社”“成都摩诘琴院”等。
(二)蜀派古琴在四川音乐学院受到重视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西南音乐专科学校(现四川音乐学院)便开设了古琴演奏专业;八十年代以来,该院古琴更是受到学院时任领导的重视,并且将蜀派古琴列入了学院的重要研究课题。除先后培养了一批以古琴演奏为专业的学生外,还在该院另一教学单位音乐学系招收了一部分以古琴为研究对象的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为蜀中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蜀中琴人代代相传
历史上,蜀地除了产生过许多著名的琴家外,近代以来又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琴家,如叶介福、廖文甫、喻绍泽、裴铁侠、龙琴舫、王华德、俞伯荪、胡济璋、寇文犀、曾成伟、俞秦琴、戴茹、李妮莱、邓丽珠等。蜀中琴人正在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从蜀中多次举办各种古琴交流活动的中外古琴名家和琴人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来自蜀中本地,并且老、中、青、少齐备。
(四)理论建设受到有识之士重视
历史上,蜀地除刊印有《天闻阁琴谱》(清·唐彝铭纂辑、张孔山同修,光绪二年成都叶宗祦本)《沙堰琴编》(裴铁侠编于1946年)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四川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室还编印了著名蜀派琴家喻绍泽先生所著的《古琴概述》一书(1982年3月30日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著名琴学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唐中六先生先后主编《琴韵》《中国乐舞诗·琴卷》《中国乐舞诗·歌卷》《中国乐舞诗·舞蹈卷》《中国乐舞诗·乐器卷》《草堂琴谱》(上下册)、《临邛琴粹》《古琴清英》《琴都流韵》《十四家川派琴曲传谱精选》等古琴文集和音乐史料10余部;厘清整理川派传统古谱《稚云琴谱》《荻灰馆琴谱》《百瓶斋琴谱》《天闻阁琴谱》《钱氏十钞琴谱》《沙堰琴编》6部;重新印制出版《百瓶斋琴谱》《天闻阁琴谱》《沙堰琴编》3部;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与成都锦江古琴社合编有《怀园琴韵——纪念蜀派古琴大师喻绍泽先生百年诞辰》(2006年7月内部刊印)一书。此外,蜀中还有数位古琴演奏家如喻绍泽、俞伯荪、胡济璋、寇文犀、曾成伟等,还在国内外录制了各种版本的古琴演奏专集。
(五)古琴活动积极开展
据不完全统计,蜀中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在有识之士的倡导和组织下举办过纪念性琴会、庆祝性琴会、展演性琴会、交流性琴会等数百场。其中,具有国际性和影响力的古琴学术交流活动就有5次,如1990年举办的“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1995年举办的“95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2006年举办的“2006 成都·中国古琴国际艺术节暨文君文化节”,2011年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古琴艺术大展”,2016年举办的“2016成都中国古琴艺术荟”等,这在全国实属罕见。另外,蜀中各地民间琴社几乎在每年都要开展数次不同形式的古琴交流活动,为蜀中古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搭建了平台。
三、蜚声中外的蜀中古琴艺术
蜀中古琴艺术在中国古琴艺术中独树一帜,其影响蜚声中外。
(一)在国内的影响
早在唐代,蜀中古琴就已被当时的琴家誉为“蜀声”而响誉琴坛。明清以来,以张孔山为代表的一批琴家所传谱的琴曲成为我国古琴音乐的经典作品,其中《流水》一曲,不仅成为后人学习的首选曲谱,而且还于1977年做成金唱片随美国“旅行者”1号飞船进入茫茫太空,在那里寻找人类的宇宙“知音”。
自汉代以来,蜀中的蜀派琴人除大部分分布在四川的成都、广汉、新都、新繁、乐山等地外,而且还有一部分琴人的足迹遍布至重庆、浙江、湖北、湖南、苏州、上海、北京、沈阳、西安等地,对上述地区古琴艺术的发展起过直接或间接推动作用。
蜀中古琴艺术在中国古琴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蜀中琴坛的一批琴家如裴铁侠、龙琴舫、喻绍泽、卓希钟、俞伯荪、王华德等人,由于弹琴艺术出众而受到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视,或被安排到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工作,或被推荐至北京参加全国古琴交流活动等,蜀中古琴艺术在中国古琴艺术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
另外,自古以来参与蜀中古琴表演、创作、研究和制作的琴人,可以说容纳了儒、释、道、医和仕、农、工、商等各方人士,他们在传承、保护、宣传和推动蜀中古琴艺术的发展方面,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国外的影响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曾将古琴介绍到欧洲,并著有专著《翻译琴谱之研究》,并邀请古琴家凌纯声到德国法兰克福演奏古琴,向欧洲乃至世界介绍了我国的艺术。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以喻绍澤、曾成伟、王华德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琴家,不仅先后接待了来自澳州、法国、英国、日本、捷克、加拿大以及来自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琴之人,而且还应邀出访过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
结 语
尽管蜀中古琴在上述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以下方面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其一,古琴曲的打谱与创作应有更大的发展,蜀中琴人连同作曲家们都应当有所作为。应当积极鼓励琴家创作琴曲,除琴歌外,还应增加重奏、协奏等形式的琴曲作品;除发挥琴家作用外,还应吸引更多专业作曲家参与琴曲的创作;除古琴雅集活动外,有关方面还应开展琴曲新作展演和创作比赛,以丰富蜀中古琴的活动。
其二,关于蜀派(或川派)、泛川派,它们之间究竟属于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是否可以统一为一个琴派?笔者以为二者的共性应大于个性,完全可以将它们合而为一。这样不仅便于对外交流,而且便于我进一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什么蜀派古琴至今还没有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一方面与我们所做的文本质量相关,一方面与我们蜀中古琴界自身观点不统一也不无关系。对此,笔者建议蜀中琴界应该静下来认真讨论一下这一问题。
其三,古琴艺术特别是蜀中古琴艺术的研究还应向纵深发展,除对演奏、传人、作品进行研究外,各民间琴社还应组织相关人员对蜀中古琴音乐在各地的分布、遗址、曲目进行挖掘、整理,以便提供一个较为准确的数据,供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参考。
其四,蜀中各地凡有古琴遗迹的地方,除继续管理好原有的琴台遗址外,还应广泛搜集与古琴相关文物、文献资料,以作为地方博物馆的一项文化建设,供广大古琴研究者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