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路“象”北,没有那么萌

2021-12-13杨文明

青年文摘 2021年14期
关键词:野象亚洲象伤人

杨文明

最近,十几头北迁亚洲象成为新晋“网红”。它们一路造访云南普洱、红河、玉溪的“行踪”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象只吃玉米留下菠萝、小象吃酒糟掉队等事件更激起网友的兴趣。时下,象群的脚步并未停止。这一事件也促使我们思考,人类与大象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维持怎样的关系。

从跟踪报道亚洲象五六年的经验看,此次亚洲象北迁,不管对它们自己,还是对沿线群众,都是一次危险的闯入。如果说野象肇事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来弥补;但野象伤人的可能性,必须高度重视。野象远看很萌,近了却很猛。100 米内遇到野象攻击,人类生存几率渺茫。在野象活动区,大象伤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仅2013 年到2019 年,亞洲象就造成41 人死亡、32 人受伤。从这个角度看,亚洲象北迁带来的绝不是一场浪漫远行。

野象与圈养象之间的差异,相似于狼与狗的差别。正如宠物狗可爱,可换作野狼就会带来安全隐患。更何况,象群所经之处,从食物、气候来说都不是最适合的栖息地。所以,让野象回家,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也要看到,投喂引导效果不理想,活捕难度巨大,麻醉容易致死,激怒野象可能会误伤工作人员,“劝返”亚洲象并不容易。目前能做的,就是给一线处置人员更多时间,择机干预引导,同时让野象经过区域的群众加倍小心、关注预警、主动避让。“盯住象”“管住人”,才能更好保护野象,更好保护群众。

作为越来越多野象走出保护区的缩影,此次北迁并不能得出保护区受到破坏的结论,恰恰印证着保护措施的严格执行。据调查,由于保护力度加大,保护区森林郁闭度提高,导致亚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粽叶芦等演替为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使得象群开始到保护区外取食。而保护区外,曾经的轮歇地被大量开垦种植橡胶、茶叶等经济作物,“驱使”象群频繁进入更远的农田村寨取食,食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有工作人员调侃:“吃惯了米,谁还愿意吃糠?”

某种意义上,此次大象北迁也折射出人象关系的变化。在历史上,亚洲象曾分布在我国更北的地方。然而,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大象不断南迁。新中国成立时,野象仅偏居云南一隅。由于非法捕杀等原因,国内种群数量最低时仅剩不足200 头。经过几十年的严格保护,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有明显增长。无论是此次监测预警人员的通宵达旦,还是居民对野象“肇事”的宽大包容,都折射出中国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增强。随之而来,也出现了野象不再对人类敬而远之、更多进入人类聚集区觅食等现象。

从长远来看,减少人象冲突的关键还是减少人象混居、给大象足够的栖息地,特别是避免野生象无序扩散。但这不仅是动物保护的问题,更是一道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课题。有专家呼吁,应该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适度开展生态体验等项目,在保护野象的同时,通过生态补偿和生态旅游帮助居民增收致富。

人类要发展,大象要栖息,人象矛盾是个世界性难题。我们既不能用傲慢的态度对待动物,也不能将危险的野象浪漫化。唯有尽可能避免野象伤人、减少野象造成的损失,才能保护好象,绘制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摘自“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Bonnie 图)

猜你喜欢

野象亚洲象伤人
茶叶科技助推亚洲象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上)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下)
行为训练对圈养亚洲象行为的影响
长夏谨防湿邪伤人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蜜蜂保护农作物免受野象破坏
莫让网评伤人心
宠物伤人要赔偿
直升机、挖掘机轮番上阵,救出被困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