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该如何攻坚?

2021-12-13章轲

中华环境 2021年11期
关键词:空气质量京津冀天气

文|章轲

2021—2022年秋冬季,很可能是近几年来,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最为艰难、措施最密集、战线最长的一个。

《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称,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上半年“两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品产量、煤炭消费量等出现明显反弹,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增大,要“充分认识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此之前的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6年同期分别下降37.5%、35.1%,重污染天数分别下降70%、65%。但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还不稳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仍高发、频发。

“虽然我国大气环境呈现持续快速改善态势,但与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期盼,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表示,2020年,全国仍有125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超标,PM2.5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还没有根本转变,大气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

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

刚入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就开始出现污染天气。中东部地区在10月21—25日出现了2021年入秋以来首次大范围PM2.5污染过程。河南中部、南部地区受本地污染排放和上游污染传输影响,空气质量维持中至重度污染水平。

10月28日,随着区域内转为偏南风控制,污染气团向北输送,污染范围逐渐扩大到河南大部、山东中西部和京津冀大部,多地空气质量从优良再度转为轻至重度污染,个别城市出现短时重度污染。

11月2日起,我国中东部地区污染又渐起,部分地区出现重污染。截至11月5日7时,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长江中游和东北地区共有85个城市出现PM2.5污染天气,6个城市出现PM2.5重污染天气,PM2.5日均浓度峰值为每立方米174微克。11月4日晚,锦州PM2.5小时浓度峰值达到每立方米248微克。

到了11月中旬,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更加严峻。11月15日,由于扩散条件不利,据不完全统计,有18个城市启动重污染预警。东北平原出现污染天气,其中沈阳及周边部分站点出现重度污染;山东东部和南部及豫鲁交界出现污染天气;山西两地橙色预警;长三角出现污染天气;四川盆地污染持续,13个城市启动橙色或黄色预警。

11月1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东北、华南、西南、西北、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11月下半月(16—30日)全国空气质量进行预报会商。会商结果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0—24日,中南部局地可能出现轻度污染过程;29—30日,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长三角区域、苏皖鲁豫区域、汾渭平原、东北区域等也将出现中度至重度污染过程。

■ 2021年11月4—6日,北京城市空气质量。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15日,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沈阳市气象台会商结果,15—19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将出现一轮污染过程。沈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决定于11月15日11时发布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并于11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提醒广大市民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户外运动。

山东省淄博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15日也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要求落实强制性减排措施,强化现场检查。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组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专家进行会商分析结果显示,气象条件持续不利,偏南弱风、贴地逆温导致大气污染物不断累积;京津冀地区出现高湿大雾天气,促进气态污染物向二次颗粒物转化和颗粒物吸湿增长,造成PM2.5浓度上升、大气能见度明显下降;区域内机动车、工业等排放氮氧化物的二次转化是导致PM2.5污染的主要原因。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称,重点区域污染物排放量依然较大,除二氧化硫以外的各项主要污染物仍远超环境容量。从空间分布上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的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其中晋冀鲁豫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尤为突出。

“工业、燃煤、机动车是秋冬季区域PM2.5污染的三个主要来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说。

已交办各类涉气环境问题1万多个

除了排放总量巨大的因素,一批涉气企业违法排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11月1日,生态环境部通报称,派出的16个专业组和46个常规组深入开展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发现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典型问题。

据通报称,宿州市皖神面制品有限公司以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该公司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东十里循环经济园,主要生产淀粉,建有一台60吨/小时的燃煤锅炉。环评批复要求,该公司锅炉废气需经烟气脱硝、布袋除尘以及脱硫湿电除尘一体化装置处理后,通过安装有自动监测设备的新烟囱排放。

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部分废气未经脱硫湿电除尘一体化装置处理,而是通过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废弃旧烟囱直接排放,以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污染环境。

位于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阜新市辽宁众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药生产。检查时企业正常生产,第四车间反应釜防爆泄压装置已损坏,部分反应釜废气未经处理,通过应急排放管道直接外排,污染大气环境。该行为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在非紧急情况下开启应急排放通道,以逃避监管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

检查还发现,第四车间配套的废气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使用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废气排放口,总烃浓度高达9212.8毫克/立方米,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浓度限值(挥发性有机物120毫克/立方米)。

晋中市山西德盛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糠醛生产。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锅炉配套的废气处理设施仅风机在运转,脱硫、脱硝和除尘系统均未运行,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大气环境。

现场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监测,结果显示外排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折算值为612毫克/立方米(实测值25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浓度折算值为715毫克/立方米(实测值298毫克/立方米),均超过排污许可证限值要求(二氧化硫3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50毫克/立方米)。

■ “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已向地方交办各类涉气环境问题1万多个。章轲摄

此外,唐山市荣义炼焦制气有限公司、葫芦岛市宏峰碳素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旁路排放大气污染物。鞍山市海城市后英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堵塞自动监测设备探头。许昌市长葛市长海不锈钢有限公司、洛阳市伊川县四方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均超总量排污。

式(9)、式(10)为矿物质体积减少量,式(11)为煤样总孔隙度。式中,φ为煤样孔隙率;φ0为煤样初始孔隙率;φi1、φi2分别为煤样中溶解的方解石、白云石所占的体积百分比;γ为化学反应当量数。

在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介绍,“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对监督帮扶机制进行了优化调整。在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中,聚焦重点区域城市,对重点行业深挖细查,发现了一大批旁路偷排、超标排放、未安装或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自动监测不正常运行或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交办各类涉气环境问题1万多个,推动地方立案596起,责令改正企业1161家。

多项治气政策措施正在落地

“今年攻坚总体的思路是在延续往年行之有效的工作基础上,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还是聚焦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重污染天气。”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吴险峰说。

他介绍,往年的攻坚范围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长三角,一共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今年聚焦到59个城市,跟原来80个城市相比有进有出,总体上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由于重污染天气已经基本消除,除了保留苏北、皖北7个城市参照执行以外,其他城市不再纳入攻坚范围。

而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39个城市的基础上,增加了河北北部3个城市、山西北部3个城市、山东东南部6个城市以及河南南部8个城市,一共增加20个城市。“这也是根据大气污染新的特点、城市秋冬季污染特征和区域传输规律进行科学论证基础上做出的调整。”吴险峰说。

■ 生态环境部。章轲摄

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更加突出精准施策。吴险峰介绍,生态环境部给59个城市都下了两个秋冬季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包括PM2.5控制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并明确要求地方必须坚决防止为了完成目标任务采取先停再说、一律关停等敷衍应对、临时性措施。

遇到重污染天气时,要求地方依法按照已经制定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来启动预警,该什么级别就启动什么级别;继续实施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而不是大范围地搞停产,尽可能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

除此之外,生态环境部今年还首次提出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钢铁行业实施错峰生产,分两个阶段执行,引进“赛马机制”:环保绩效好的企业可以不错峰或者自主减排,绩效差要多错峰,不允许地方不分环保绩效水平,所有企业都搞平均主义。在大气治理攻坚的同时统筹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和民生保障,突出做好煤、电等能源保供和保障温暖过冬相关工作。

记者注意到,临近2021年年底,一些与大气污染防治密切相关的重头文件也陆续出台。

11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参照重点区域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

同时,科学调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构建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依法严厉打击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行为。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也提出,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对不符合所在地区能耗强度和总量控制相关要求,不符合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或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予以停批、停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加快燃料原材料清洁替代,大力推进重点行业清洁低碳改造。

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

近年来,蓝天越来越多,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但是进入秋冬季,空气污染仍然时常发生,尤其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更为严重。秋冬季为什么容易发生重污染?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式功介绍,大气污染的发生具有两个基本条件,即污染过量排放和特定气象因素。近期阶段性的污染加重除污染物的排放外,还受到季节与气候条件的影响。

研究发现,京津冀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在秋冬季更易遇到不利气象条件。不利气象条件触发重污染,而重污染会使气象条件更为不利。

专家介绍,京津冀地区处于太行山和燕山的半封闭地形中,具有天然“背风坡”及“暖盖”结构特征,更易造成污染物在山前累积,形成重污染。正因如此,造成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容量相对较小、秋冬季环境容量更小的特质。

与此同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化工产业高度聚集、能源以煤炭为主、货运以公路为主,使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处于高位,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污染物排放量超出区域环境容量,是造成重污染发生的根本原因。

2018年,北京市进行了第二轮PM2.5源解析工作。结果显示,在本地污染来源中,机动车占比上升到45%,扬尘上升到16%,曾经的污染大户——燃煤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21—2022年秋冬季,北京及时调整大气污染治理方向,重点针对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开展治理。

根据2020年5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同步实施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假如一辆河北的超标大货车在北京被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都能通过机动车超标数据平台查询到这辆车的超标信息。以后,这辆车无论在北京、天津还是河北行驶,都将被重点检测。

宁夏回族自治区日前也启动了今冬明春大气污染攻坚行动,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2021—2022年全区冬春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方案》,将分别从严控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治理“四尘”污染、应对重污染天气等六个重点方面,加强工业企业、燃煤、机动车污染治理以及秸秆禁烧和扬尘管控等措施,全力减少污染天气,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要求,围绕燃煤削减、工业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乡面源污染治理、污染天气应对等开展十个方面的攻坚。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现阶段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是中低水平上的提升,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空气质量总体上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解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时说。

王金南说,污染治理应强化统筹。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排放特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有减污增容的环境效益,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需要在战略、规划、政策、行动体系等方面强化统筹融合,凝聚工作合力。

刘炳江也表示:“大气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显而易见的环境要素,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生态环境部将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已达标城市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未达标城市编制实施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着力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完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及“国家—区域—省级”空气质量预报体系。

同时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科技攻关,选择典型城市实施“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研究不同类型的VOCs排放治理技术。严格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大气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开展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倡导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共同行动。

猜你喜欢

空气质量京津冀天气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Weather(天气)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