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部委及7地政府共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关 目标是实现重污染天气和PM2.5浓度双下降

2021-12-13文|聿

中华环境 2021年11期
关键词:险峰天数空气质量

文|聿 木

“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这是近日印发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意见》发布前,由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以及北京市、河北省等7省(市)政府联合发布的《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以下简称《攻坚方案》),已经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今冬明春的大气污染防治做出精细安排。

无疑,随着这两个重磅文件的发布实施,“十四五”蓝天保卫战已经全面打响。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今年的攻坚行动将聚焦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重污染天气,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降低PM2.5浓度为主要目标,继续在重点地区开展监督帮扶,严惩恶意违法。

7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30年历程

2020年年末,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宣布,“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这位负责人说,“十三五”这五年是迄今为止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其中,蓝天保卫战成效尤其显著。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23.1%,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11.5%、11.9%、22.5%、16.3%,“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圆满完成。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透露,2013—2020年,我国首批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浓度下降48.6%,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7.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下降八成以上。他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渐成常态,我国仅用7年左右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30年的空气治理进程。”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说,无论从监测数据看,还是从实际感受看,空气质量都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但是,王金南也指出,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是中低水平上的提升,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在他看来,空气质量总体上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

据刘炳江介绍,2020年,全国仍有125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超标,PM2.5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臭氧浓度呈缓慢升高趋势,已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刘炳江说,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重污染天气过程依然时有发生。

■ 11月5日,北京,一位市民戴着口罩行走在银杏林中。中新社记者 赵隽摄

刘炳江透露,在地域上,2020年全国近一半的重污染天数发生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不合理是造成重污染天数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在时段上,绝大部分的重污染天气集中在秋冬季(每年10月1日—次年3月31日),秋冬季扩散条件下降叠加采暖污染排放,使得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较高。

打出“组合拳” 确保《攻坚方案》落地

每年的秋冬季既是大气污染的高发季节,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时期。今年恰逢“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圆满完成,特别是眼下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十四五”蓝天保卫战怎么打至关重要。有媒体记者注意到,在《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大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同时,《攻坚方案》更是将其中的目标细化到涉及今年秋冬季攻坚行动中的各个城市。

《攻坚方案》说,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是减少重污染天气和降低PM2.5浓度。同时,《攻坚方案》还明确了北京市等7省(市)各相关城市2021—2022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其中,《攻坚方案》要求,北京市PM2.5浓度要控制在45.3微克/立方米,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要控制在6天以内。

根据《攻坚方案》要求,生态环境部已从科学减排、守好“数据生命线”、持续开展重点区域大气质量监督帮扶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这套“组合拳”将确保《攻坚方案》落地见效。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表示,今年将完成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落实钢铁行业去产量相关要求、积极稳妥实施散煤治理等10项重点任务。

“遇到重污染天气时,我们要求地方依法按照已经制定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来启动预警,该什么级别就启动什么级别;继续实施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措施,而不是大范围地搞停产,尽可能地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吴险峰说,今年的《攻坚方案》首次提出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钢铁行业实施错峰生产,“生态环境部联合工信部引进‘赛马机制’,环保绩效好的企业可以不错峰或者自主减排,绩效差的要多错峰,不允许地方不分环保绩效水平,所有企业都搞平均主义。”吴险峰透露。在《攻坚方案》提出的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确保能源保供和群众温暖过冬等方面,生态环境部也做了专门的部署。

就守好“数据生命线”,生态环境监测司一级巡视员刘舒生透露,从今年开始,生态环境部按照“十四五”1734个国控站点,开展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评价、排名和考核,实时发布所有国控站点的6项指标监测数据。他说,今年将加强秋冬季PM2.5和臭氧的协同监测;对所有国控站点开展全覆盖质量监督检查,对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地区国控站点加密监督检查频次,每季度检查一次,以确保监督数据真实准确。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指出,从2017年开始,生态环境部统筹全系统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和骨干力量,在重点区域创造性地组织实施了大气监督帮扶工作。李天威说,通过开展40多个重点专项任务排查,共帮助地方发现了28.4万个问题,全面摸清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环境问题,看清了政策法规标准制定“最前一公里”和任务措施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差距和症结,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涉气环境问题,有力推动了“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力保障了“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的圆满完成。

李天威指出,生态环境部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锚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特别是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目标,在重点区域继续组织开展监督帮扶工作,推动“十四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开好局、起好步。

将公开约谈城市政府主要负责人

针对《攻坚方案》,吴险峰说,今年攻坚行动将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仍然聚焦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重污染天气。他透露,今年的攻坚行动在范围上更加聚焦。“往年的攻坚范围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长三角,一共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今年聚焦到59个城市,跟原来80个城市相比有进有出,总体上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由于重污染天气已经基本消除,除了保留苏北、皖北7个城市参照执行以外,其他城市不再纳入攻坚范围。”吴险峰透露,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39个城市的基础上,今年的攻坚行动增加河北北部3个城市、山西北部3个城市、山东东南部6个城市以及河南南部8个城市,一共增加20个城市。

根据《攻坚方案》要求,今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将作为“十四五”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的关键举措。《攻坚方案》提出,要借鉴以往秋冬季攻坚行动成功经验,避免出现不担当不作为、放松监管要求等问题。其中,《攻坚方案》特别强调,在实施过程中要坚决防止“一刀切”,不得采取“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简单粗暴措施。

“秋冬季期间,生态环境部每月通报各地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对每季度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达不到目标任务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或空气质量指数(AQI)持续‘爆表’的城市,下发预警通知函;对未能完成终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的城市,公开约谈政府主要负责人。发现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考核结果直接认定为不合格,并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攻坚方案》提出,结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安排,将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攻坚任务落实不力、环境问题突出的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对问题严重的地区视情开展专项督察。

吴险峰表示,根据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今年的《攻坚方案》做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调整,更加突出精准、科学和依法治污,坚决反对“一刀切”。他强调,在措施方面,更加突出精准施策,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刀切”。针对《攻坚方案》提出的“59个城市既要控制PM2.5浓度,又要完成重污染天数”的目标,吴险峰表示,生态环境部明确要求地方必须坚决防止为了完成目标任务采取先停再说、一律关停等敷衍应对、临时性措施。同时,还要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猜你喜欢

险峰天数空气质量
质量管理工具在减少CT停机天数中的应用
抑郁筛查小测试
最多几天?最少几天?
翻越“险峰”,唯钱可过
为女儿为情人大肆敛财
生日谜题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