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苏南美丽乡村景观文化建设研究
2021-12-13方宏智范佳鸣朱晓礼
□ 方宏智 范佳鸣 朱晓礼
(1.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2.江苏澳洋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0;3.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美丽乡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篇章,也是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精彩诠释。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纳入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中。苏南地区独特的地理、自然资源,加之人文、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在深化和构建“美丽乡村”实践中,以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全面提升苏南乡村环境面貌。地域文化展现了特定地区人居形成的文化传统,也是对地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集中体现[1]。立足“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来展现苏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景观文化魅力。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美丽乡村”景观文化打造中的指导价值
生态文明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内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景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将资源的集约利用,绿色可持续理念纳入到景观文化建设实践中。
(一)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生产是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重要途径。乡村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共同构成“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因此,要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必须要确保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立足乡村实际,关注现实存在的问题,解决好农村建设难题。“美丽乡村”建设,其目标在于最大限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走出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坚决摈弃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从维护好农村生态环境目标上,推进农村各方面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满意度。
(三)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是核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更多新型农民。生态文明建设,要转变农民的生态伦理观,要让农民珍爱环境,保护自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树立节约意识,崇尚精神和文化享受,践行绿色消费观。
二、苏南“美丽乡村”景观文化的内涵挖掘
苏南地区主要有南京、苏州、镇江、常州、无锡等区域,地势相对低平,河湖水网交错,气候温润多雨,呈现依水而居、傍水成街的乡村格局,逐渐形成苏南特有的乡村景观文化。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在生态文明指导下,对乡村景观文化的挖掘,要结合地域实际,综合考虑,避免乡村景观设计同质化,丰富“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
(一)明晰“美丽乡村”景观文化
乡村景观文化,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地貌环境、气候水域等;人文景观是与生活于乡村的百姓休戚相关的展现人的精神诉求的特殊景观,如地域性民居建筑,人文文化景点,以及融入乡村历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特征类遗产等。乡村景观文化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延续性。如农业设施、民居建筑、乡村道路、河流、农田沟渠、林木果园,以及展现乡村地域民俗生活的习俗、服饰、语言、农耕方式、生产劳动等。需要强调的是,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积淀,如古建遗存、古树名木等物质性文化,还有民间传说、民风民俗、传统技艺、村规村风、家族家谱等非物质文化。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景观文化设计中,要全面梳理地域乡村文化资源,充分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对乡村景观文化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
(二)尊重并挖掘“美丽乡村”景观文化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要深入了解乡村地域文化资源,通过走访、调研,充分掌握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经济协调、民众意愿,引入可持续发展观,对乡村景观文化进行科学规划。如常州的焦溪古镇,整个古镇沿龙溪而建,有“九桥十八弄”之称。古镇街道,用石板铺成,沿溪设有弄堂码头,整个古镇展现了“面街背水户通舟,台榭高低临水际”的文化古韵。在民居建筑上,黄石砌成半墙高,黛瓦粉墙临水照。焦溪古镇现有名人故居十多处,如奚曰宗的“进士厅”,舜过山上的舜帝庙,春秋时期的季札躬耕延陵山,唐人刘长卿曾写下“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诗句,等等。乡村景观文化的挖掘,要展现自然与人工和谐之美,保留乡村景观的古朴生态,让乡愁“看得见”。
(三)保护并适度改造“美丽乡村”景观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生态文化的保护要放在第一位。要转变“千镇一面”建设模式,对接乡村自然、人文历史。在乡村景观文化建设中,要对历史遗存、古建古木进行保护,对年久失修的建筑进行修补,严谨擅自拆除古建筑。如常州的杨桥、焦溪、孟河等地,很多古桥、古庙、古宅、古祠极具文化保存价值。要由当地文保单位牵头,对相关古建纳入保护范畴。同时,在“美丽乡村”景观文化改造中,要科学统筹,细化计划,创新方法,做好周密编制工作,打造丰富、多元、科学、合理的乡村景观文化布局,充分展现乡村文脉,传承肌理,体现苏南乡村景观文化特色。
三、生态文明下苏南“美丽乡村”景观文化建设路径
结合苏南“美丽乡村”建设实际,在景观文化设计中,要将重心放在保留、保护、传承乡村景观文化上,突出苏南乡村景观特色。
(一)修复自然景观
苏南乡村自然景观的修复,主要对水网进行疏通,对驳岸景观进行复苏。水网是乡村居民生活的纽带,对水体景观的规划,要从疏通水网,维护驳岸景观入手。很多传统苏南乡村,“前街后水”是较为普遍的建筑格局。引入现代机械,对水网河道进行清淤、整治,增强水网流畅性,提升水质质量。围绕驳岸景观,突出滨水景观设计。如自然式驳岸与硬装驳岸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驳岸景观文化意蕴。如引入假山驳岸,将条石、混凝土、园林景观相结合,展现苏南水乡的文化理念。
(二)构筑乡村人文景观布局
针对乡村人文景观的设计,要因地制宜,结合苏南乡村自身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比如,对于平原与水乡结合的乡村,景观文化设计可以融入绿色模式与丘陵模式[2]。对平坦区域,以公共绿化、民居绿化为主。设置广场绿色、驳岸绿化、道路绿化区域;民居绿化以庭院为主。针对丘陵地区,可以借助于地势变化,引入环山型绿化和傍水型绿化,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针对乡村古建、民居的设计,在体现青砖黛瓦传统风格基础上,各个乡村也要体现细微差异性。一方面,对承载乡愁记忆的建筑,如传统民居、古戏台、古街、古树、古庙等,在修缮复原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另一方面,在新式传统建筑设计上,摈弃欧式、美式建筑风格的直接照搬,要结合乡村特有的建筑素材,铸造体现“乡愁”的人文景观。对乡村水网街巷进行维育,“美丽乡村”不应该是一个样的,而是在遵循传统空间格局基础上,因地、因势而化,打造乡村特有的人文底蕴。
(三)苏南乡村景观设计创新实践案例
结合生态文明观,立足苏南水乡,以常熟地藏堰村为例,就“美丽乡村”景观文化的设计思路进行归纳。第一,先对该村进行田野调查,挖掘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梳理该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规划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第二,设计定位。在全面调研基础上,确立景观文化设计目标,对现有景观环境进行功能分区,综合整治,提炼民俗文化,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增加配套功能,展现乡风文明。第三,功能分区,将自然、旅游、文化等要素进行整合,设置“追忆农村民俗文化体验”及“农家风味”休闲度假、山体园林疗养区、田园风光休闲区。第四,对重点项目进行设计,如乡村民俗风情展览馆,对乡村老件物品、农耕器具进行展示,唤醒游客记忆,展示该村历史文化,布置乡村文化景观小品,对乡村农舍进行色彩规划,通过墙体彩绘增强农耕体验。对乡村大门进行改造,体现乡野质朴特色。对乡村农庄进行规划,拓展当地居民就业渠道,返聘村民参与农庄经营。
四、结语
苏南“美丽乡村”景观文化建设,要充分结合乡村地域现有的自然、人文资源,通过科学规划,来展现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为乡村景观设计注入文化灵魂。从自然景观的复苏、乡村人文景观的布局上,来落实生态文明观,让乡村文化得以延续,让“美丽乡村”更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