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残助残 共奔小康
—— 记凉州区祥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2021-12-13张成钢
文/张成钢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祥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2年12月成立以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周边残疾人员就业创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着力蔬菜产业,发挥桥梁作用
凉州区祥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齐瑞和是一名复员军人,他致富不忘家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领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在齐瑞和的带动下,合作社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逐步发展为集日光温棚生产经营、蔬菜新品种培育推广、种苗繁育、农资供应、技术培训、蔬菜运销于一体的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业务骨干12人,成员585户,雇用工人165人(其中残疾人员18人);建成500平方米办公楼1幢,80平方米高标准电子科普培训室1间,2000平方米的自动化育苗棚3座,1.5吨智能配施中心1处,日光温室示范基地1个(有日光温室125座),100吨蔬菜保鲜库1座;购置蔬菜销售专用车5辆,制作科普展板10块、科普宣传栏3个,固定资产达560万元;设立办公室、会员部、财务部、科普惠农服务站,实行“一站四中心”运行模式(科普惠农服务站,培训中心、农资服务中心、销售服务中心、专家服务中心),为成员和种植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带动周边农户共建成日光温室约4800座、1.3万亩。
在蔬菜产业欣欣向荣发展的同时,合作社时刻关注周边的贫困户、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齐瑞和深知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是简单给钱给物,而是帮助他们就业创业,自食其力,发家致富。于是,以合作社为载体,在理事会全体成员的热心帮助下,周边残疾人员有的开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有的从事蔬菜、农资销售,有的在合作社务农打工,实现了就业创业、脱贫增收。2017年,合作社被市、区残联认定为残疾人员就业孵化基地;2019年,齐瑞和被区政府评为“诚实守信先进个人”“凉州区劳动模范”;2021年,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打好“组合拳”,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目前,合作社发展已初具规模,经营内容趋于多样化,在良性运营模式中不断发展壮大,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仍然不足。合作社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科学管理,市场化运营,绝不急功近利,立足长远,稳中求进,降低经营风险,确保成员及残疾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失。
一是着力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实现科学种菜。合作社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特色蔬菜新品种试验推广和技术示范,先后引进小乳瓜“夏美伦”、辣椒“介石3号”、西葫芦“金冠”等适合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市场效益好的名优新特品种,在合作社试验种植成功后,再向成员和农户推广种植,成员蔬菜良种普及率从65%提高到100%。在生产管理技术方面,大力推广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农药等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农户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三沼”综合利用等技术,减少不合理施肥和化肥用量。扩大先进机械设备使用范围,引导推广农户使用卷帘机、微耕机、滴灌设备等设施设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构建稳定的销售渠道。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扎口销售”的方法,实现产品销售从小、零、散向规模批发转变,促进农户从小农意识向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发展,积极捕捉市场行情,打通蔬菜销售渠道。一方面,结合地域实际,打通向新疆、青海、四川、西安、宁夏等地的商品输出渠道,保持常年销售畅通,解决种植户蔬菜“卖难”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远程科教平台资源优势,时刻掌握市场销售信息,聘请远程教育专家对蔬菜种植、价格走势、市场供求等方面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以便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种植品种和进行收益分析。
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合作社积极向有机蔬菜、品牌化方向发展,申请注册“瑞珍之宝”商标,积极打造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如今,合作社生产的蔬菜经过省、市、区三级权威机构检验,完全符合有机蔬菜标准,已取得了有机农产品标识,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带动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
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把不断提升农民业务水平作为主要任务,尤其把残疾人员培训作为重点,用心着力打造一支身残技精的种植、生产、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一是深入开展各类技术培训。邀请市、区科研专家和农技人员现场开展日光温室建设及特色瓜菜种植技术讲座,使实际与理论有机结合,有效指导提高残疾人员多样化业务技能。合作社还主动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关系,对市场前景较好的特色蔬菜种植技术进行合作研发、推广,积极引导残疾人员及时了解新品种、新技术,聘请4名业务精湛的知名农技专家为长期技术顾问,定期对残疾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合作社每年对残疾人员的各类培训不少于100场次,开通24小时技术服务热线,随时让专业技术人员在大棚、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服务指导,及时解决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合作社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科普惠农服务站,配备电脑、投影仪等培训设备,购置大量的光盘、科普图书、技术手册等资料,组织残疾人员学习有机蔬菜标准化种植生产规程。同时,建立远程网络教学平台,与全国各主要蔬菜种植、生产销售区域实现资源共享,定期组织残疾人员进行网络课堂学习培训,拓宽残疾人员的学习渠道。
三是增加就业岗位。合作社始终坚持“扶弱济困、能帮则帮、效益其次的手拉手服务”发展理念。在招纳工人时优先考虑残疾人群体,根据残疾人员身体状况,采取先招纳再培训后工作的灵活机动方式,卫生清洁、蔬菜采摘、枝蔓打杈、物品分拣包装、电脑文员等工作向残疾人倾斜。同时,对外承包运输、修建、日光温室种植等项目时,着重考虑向身体条件允许的残疾人员发包,以此增加残疾人员收入。
如今,合作社累计辐射带动脱贫农户350户,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有力促进了群众共同致富。理事长齐瑞和表示,合作社将充分发挥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完善服务、管理、运营机制,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领群众闯出一条致富路,帮助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共同迈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