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13□刘洋
□ 刘 洋
(吉林省北大湖滑雪场气象站,吉林 永吉 132224)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大众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吉林省设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在2008年之前,吉林省就开始发展设施农业,当时主要是零散农户通过筹措资金的方式来搭建简易的大棚,农作物以反季节叶类蔬菜为主,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太明显;次年,为了增强对冬春季节蔬菜的供应能力,吉林省当地政府部门实施并启动了“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之后,越来越多的产业扶持相关政策开始出台。针对棚膜建设过程中的专项补贴租金,也从最初的1000万元逐年递增,到了2012年高达3000万元,进一步推动了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吉林省各级气象部门通过不断强化设施农业气象监测,积极开展气象为农和气象防灾减灾两个体系建设,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气象服务保障。
一、吉林省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一)制作不同形式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并向农民及时发布农业气象服务预报
春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当地气象部门对干旱、低温等影响春耕生产工作开展的农业气象灾害加强预警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工作,每天对土壤水分、土壤化冻、地温等不同气象要素数据进行监测,结合不同种类农作物播种、出苗时期的关键性指标,并在土壤墒情、地温等数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产品提供指导意见。
(二)积极打造精细化程度高、专业性强、全程实现定量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在全省农业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生产需求的基础上,省农气中心构建起了无缝隙中短期天气预报业务体系,使得单一化的天气尺度分析转变为综合性分析,对灾害性天气、环境气象要素加强预报,实现了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
二、农业气象服务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一)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
因科学技术水平的增强及各个部门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引入了各种现代化的观测仪器设备,气象服务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在对设施作物进行种植时,农户对气象服务的依赖性加强,反季节作物的种植很容易受到温度条件的影响。对于不同的设施作物来说,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均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设施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通过农业气象服务,农户可以对区域内的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等信息进行了解,以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科学控制。根据大棚内温度对农作物的合适播期进行选择,将气象灾害对设施作物的危害降到最低,提升设施农业产量和品质。
(二)加强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
气象部门可以利用现代气象信息技术,加强与农业有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实施农业生产设施防灾减灾工作,通过不同方式,及时向农民通报气象灾害发生情况,以便他们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引导农民熟悉设施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设施农业基地,为当地农民答疑解惑,指导农民进行设施农业管理和气候灾害防治工作。提醒农户在寒流和低温天气到来前,提前关闭设施大棚通风口,充分覆盖草帘,压缩棚膜,为设施农业的正常生产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减少低温霜冻对设施作物的危害。如果设施农业遭受冻害,气象部门和农业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做好灾后咨询和管理工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设施的危害。
(三)合理调节棚内温度
优质高产设施作物形成的关键是如何合理控制棚内温度。只有适当调整棚内温度,才能确保设施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在设施农业种植中,吉林有较大的昼夜温差,且变化速度极快。为了更好地控制棚内温度,农户需及时关注当地气象预报。若白天温度过高,可将大棚隔热膜揭开;若晚上温度过低,则可以对隔热膜进行加厚,或者是在棚内布设供暖灯,始终确保棚内温度保持恒定。只有获取到准确的气象服务信息,才能在合适地点和时间对棚内温度进行调整,以促进设施农作物可以持续健康生长。
(四)提供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情报服务
干旱灾害和暴雨洪涝的出现,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不仅会影响优质高产农作物的形成,还不利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开展,特别是持续性的暴雨天气很容易引发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各级气象部门可借助于现代化观测仪器设备开展气象服务工作,确保气象灾害出现时,及时向农民发送预报预警信息,降低灾害性天气对设施农业的危害。
三、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人才不足
吉林省气象部门不仅享有社会管理职能,日常工作还涉及到气象基本业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要负责当地政府部门下发的工作任务,当前气象部门的人员队伍在数量和业务素质方面明显不足。受到人员编制的影响,气象部门的在编人员相对较少,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繁重的工作量。有很大一部分的农业气象观测人员都是从其他岗位上转过来的,很难对农业气象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使得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缺乏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地方政府部门关注度不够
在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对其的重视度相对较低;具有地方编制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机构相对较少,甚至没有;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需要蔬菜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部门间的沟通协作,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发展潜力,且缺乏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产业园区间的融合程度与标准要求间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均会对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
(三)设施农业服务的精细化和针对性水平不强
现阶段,对于各级政府、农业组织、产业园区等不同部门来说,其对月、旬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信息的精确度有较高要求,尤其是提供的气候预测产品可以对设施农业生产进行有效指导;防灾减灾中,政府领导和社会大众希望气象部门提升气象要素预报精细化水平的同时,还要对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积极进行尝试;设施农业对精细化和针对性强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提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对策
(一)不断完善气象服务人员岗位职责
在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过程中,可加大引进农业气象和涉农专业方面的人才,为了确保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得到增强,可从上级气象部门中抽调出部分技术能力强且经验丰富的人员深入县级气象部门传授相关知识。同时,还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优先聘用台站退休的气象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以进一步扩充当前的农业气象服务队伍,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气象人员的科技水平。尽快构建起稳定性强,且具有多元化水平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人员保障机制,促进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持续稳定推进。结合当地设施农业发展实际,尽快制定科学有效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岗位职责、业务流程、业务指标等。
(二)理顺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体制机制
对于吉林省各级政府和编办部门来说,应充分认识到气象服务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成立与之配套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尽快制定出台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相关的专项文件,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作用,可成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各个涉农部门沟通协作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领导小组,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质量。另外,可以同当地蔬菜站签订对应的农业科技支撑合作协议,积极构建起联席会议制度,一旦出现重大性的农业气象灾害,双方的科技人员可以深入一线地区进行调查和会商,共同制作气象服务产品,并第一时间进行发布。在吉林省境内构建起三级联动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指导、调查和反馈机制,确保农业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到设施农业中来。
(三)加大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科研开发
为了进一步凸显设施农业科技团队的创新性水平,应在吉林省尽快构建起三级共赢的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施行的过程需始终遵循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对吉林省设施农业生长发育中常见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防灾减灾以及设施农业风险种植区划等指标方法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先进的科研成果,对服务指标、预报方法积极进行本地化检验,促进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开展,降低不利气象条件产生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