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感受雨,还是被雨淋湿

2021-12-12章铜胜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雨具狼狈雨淋

章铜胜

南方多雨,尤其是在春季,细雨绵延的日子真多。南方的雨事和花事,是緊密交织在一起的,在雨中,我们感受了杏花春雨、梨花雨等等。在雨中,有些人会有一些感受,也有一些人,大概只是会被淋湿,有时,被雨淋湿的样子还显得有些狼狈。

喜欢雨的人,自会在雨中品味一场雨,那是一种别样的风味,是有心人才能感受到的风味。可是,并非人人都能如此品味一场雨。对于一场雨,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态度。因为态度的不同,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与结果。有些人感受到了雨中的情趣,因雨而有所见所思,所得所悟;而有些人对雨却能视若无睹,风雨如斯,我行我素,风雨于我何有哉。这些人,若无雨具,或是可以寻到一处避雨的地方,则只有被淋湿的狼狈了。想想,在一场自然的风雨中如此,在人生的风雨中,又怎么能不如斯呢?缺乏对一场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风雨的理解和欣赏,他们的人生,大概也是有些乏味的吧。

在对于一场风雨的态度上,还是特别喜欢苏东坡,也只有苏东坡,才能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一场风雨所能带给我们的智慧和魅力所在。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对此词创作缘由说得很清楚:“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苏轼在这首词中,写下了他对沙湖道中所遇到的那场雨的感受,也是他对自己人生遭遇的一种曲意表达。起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他对一场春雨淡然处之的态度:一场急雨又何足萦怀,我仍徐步而行,泰然而不为外物所惧。接着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经历过政治的风雨之后,苏东坡越来越喜欢和认同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觉得能如此过平淡一生,也是一种无奈之下不错的选择。最后一句,是苏轼此词的小结,也是他对自己人生格局的高度概括吧:“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事经历一过,回首再看行经之处,哪里还有什么风雨,哪里还有什么晴天丽日,所谓的风雨,所谓的晴,只是一场经历一种幻象,过去也就过去了,能留下的,只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而已。对于沙湖道中遇到的那场雨,也只是人生所遇到众多风雨中的一次而已。

戴望舒在雨中,所感受到的诗意,是氤氲在江南雨巷之中的少年愁怨。站在雨巷之中的诗人,他“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戴望舒的雨巷中,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也如巷中的那一场雨,落在湿滑的石板路上,落在斑驳墙体的青苔之上,恼人而又暗生愁怨。那是诗人对一场雨和雨中某种期盼的深情倾诉,直到那个希望轻轻地从诗人的身边飘过、飘远。那一场唯美的雨,也从每一个少年人的心头飘过,又飘远。

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在雨中被淋湿的狼狈。少年时,我家种了许多的水稻。彼时的水稻,是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收成的丰歉,直接影响到的是一家人日子的好坏。我家有一大片圩田,圩田易遭水灾,一年只能种一季单季晚稻,一般在每年十月中下旬。记得有一年,秋季多雨,正赶上单季晚稻的收割期,雨虽然不是很大,但绵绵地下着,很烦人。无奈之下,一家人只能冒雨去收割田里已经成熟的水稻。在雨中干农活,许多雨具是用不上的,只能头上顶个草帽,冒雨忙活着。戴个草帽干活,顶多只是个安慰而已。草帽被雨淋湿后,雨水仍会顺着草帽的缝隙间流下来,依然会流个满脸满身。好多次,我分不清自己脸上流着的是雨水、汗水,还是泪水,我永远都记得那个秋天,我们一家人在雨中忙碌的身影和迫于生活的狼狈。

在雨中,可以感受人生的旷达,感受青春的诗意,也一样会有生活中的不堪和狼狈。在一场雨中,我们是去感受雨,还是甘愿被雨淋湿?

猜你喜欢

雨具狼狈雨淋
多功能雨具收纳箱
多功能雨具收纳箱
一次性雨具贩卖机市场需求浅析
夏至
来,谈虎色变
未雨绸缪
升格:将“狼狈”凝结为“诗意”
为什么要保护热带雨林?
从《狼狈》看蜷川实花的影像风格
核电厂核岛消防系统雨淋阀控制的研究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