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人行》看蒲松龄对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2021-12-12王清平

蒲松龄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石壕吏蒲松龄杜甫

摘要:蒲松龄创作的诗歌《大人行》,是一首反映清代运河文化的写实性叙事诗歌。从该诗的写实叙事和以小说入诗的写作手法上看,蒲松龄受到了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本文从相同的生活窘困与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大人行》创作的历史背景、对杜甫诗歌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三个方面作一阐释。

关键词:蒲松龄;杜甫;大人行;石壕吏;无家别;背景;继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志码:A

蒲松龄以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著称于世,殊不知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只是《聊斋志异》光环闪耀,掩盖了其诗歌的光芒而不为人们熟知。

蒲松龄一生作有诗一千余首,其中不乏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作。如《为友人写梦八十韵》,就被与蒲松龄同时代的清代诗坛领袖、刑部尚书王士禛所赞赏。评之曰:“缠绵艳丽,如登临春、结绮,非复人间闺闼。” [1]1587

蒲松龄诗作体裁不一,“诸体兼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2]。其诗多是因境抒情。由于蒲松龄一生生活在农村,妻儿老小靠种地维生,收成好坏,全靠老天。天若久旱无雨,他呼天抢地;天若雨漏成灾,他悲天悯人!生活的艰辛使他对农村生活很有体认,感同身受。因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更多地是反映农村、农民生活,如《旱甚》《蝗来》《流民东归》《喜雨》《又雨》《告灾》《灾民谣》等等。而《大人行》则是一篇反映酷吏赃官嚣张跋扈、恣意妄为的诗篇。该作缘事而发,注重写实。本文从以下三方面作一探讨,从而阐释蒲松龄对杜甫诗歌创作的继承与创新。

一、相同的生活窘困与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蒲松龄一生与贫困结缘,与科举无缘。从他十九岁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取秀才之后,科举路上坎坷不平。其子蒲若在《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中写道:“自析箸,薄产不足自给,故岁岁游学,无暇治举子业。” [1]3438蒲松龄十八岁结婚,妻子刘氏是淄川当地文战有声的文人刘国鼎的二女儿,性格温婉贤淑,朴讷寡言,蒲松龄的母亲董氏(蒲松龄父亲蒲槃取董氏、孙氏、李氏,蒲松龄为嫡母董氏所生,排行在三)对她非常赞赏,逢人就夸,因而兄嫂诸妇非常妒忌,“率娣姒若为党,疑姑有偏私”“呶呶者竟长舌无已时”, [1]1308闹得妯娌不合。二十四岁那年,在父亲蒲槃的主持下,兄弟四人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和二十亩薄田。又因子女“渐次成立,遂为婚嫁所迫促。而居又为先祖农场,荆棘蒿莱中仅存老屋三间,其夏屋闲房与佃户居宅,皆为伯叔分去”。 [1]3439蒲松龄自分家,薄产不足自给。生活的困苦,使得他无暇顾及举子业,因而岁岁游学。迫于生计,三十一岁时,蒲松龄应同县友人、宝应知县孙蕙之邀,到江苏宝应为其做幕宾。但他只在江南入幕近一年的时间,就在康熙十年(1671)秋辞幕归里,结束了幕僚生涯,为的是备战科举。可惜,此后科举蹭蹬,一世不第。心中苦闷不堪,远大抱负无法实现。他在《树百问余可仿古时何人,作此答之》诗中表达了他的愿望:“重门洞豁见中藏,意气轩轩更发扬。他日勋名上麟阁,风规雅似郭汾阳。” [1]1581在《呈树百》诗中写道:“我有涪洼刀百炼,欲从河海斩长鲸。” [1]1579他是多么渴望能像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郭汾阳那样参政议政,发挥才干,治国安邦平天下。谁想命运弄人,三试第一的秀才,在科举道路上历经坎坷,一生考了50余年,最后以岁贡生画上了句号。他和杜甫的人生经历不同,没有做过官,但他有过在县衙做幕宾的经历。他与杜甫有着相同的贫困,杜甫后半生漂泊不定,生活无着落;蒲松龄也是靠分得的二十亩薄田和做私塾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蒲松龄有很多诗是写贫困的,如《午中饭》:“长男挥勺鸣鼎铛,狼藉流饮声枨枨;中男尚无力,携盘觅箸相叫争;小男始学步,翻盆倒盏如饿鹰。弱女踯躅望颜色,老夫感此心茕茕。于今盛夏旱如此,晚禾未种早禾死……” [1]1666《拨闷》:“花落一溪人卧病,家无四壁妇愁贫。” [1]1628这样的困苦在蒲松龄的诗中比比皆是,苦难与贫病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头。贫穷不光在诗中多有体现,蒲松龄还创作了《除日祭穷神文》。文中写道:

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儿你不去寻,偏把我的门儿进?难道说,这是你的衙门,居住不动身?你就是世袭在此,也该别处权权印;我就是你贴身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也该放假宽限施施恩。你为何步步把我跟,时时不离身,鳔粘胶合,却像个缠热了的情人…… [1]3349

他以诙谐的笔墨述说着他的苦闷。虽然贫穷,但他关心百姓疾苦,关心治国理政。他与杜甫有着同样的感受,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忧患意识是相同的。这一点在蒲松龄的诗中有很多的体现。如:

《再过决口放歌》:

扌寒茭思平鼋鼍窟,日倾国帤填深渊。万金席卷供一掷,千人咳叫空茫然!精卫衔石入沧海,徒竭民力糜金钱…… [1]1598

《廷尉门》:

夕阳斜,鼓乱挝;廷尉门,报晚衙。铁面冷,剪霜花。清若何?无纤瑕。雀有角,鼠有牙。公庭下,鬼含沙。堂上怒,血如麻。谁理直?相公家。[1]1616

《灾民谣》:

雨不落,秋无禾;无禾犹可,征输奈何?吏到门,怒且呵。宁鬻子,免风波。纵不雨,死无他,勿诉公堂长官诃![1]1667

这些诗体现了蒲松龄的忧国忧民思想:“日倾国帤填深渊。万金席卷供一擲”“精卫衔石入沧海,徒竭民力糜金钱”。国家为了赈灾,倾尽国库,却像精卫填海那样,衔石入海。他问苍天:“朝廷百计何难哉?唯有平河千古无长才!” [1]1584他对社会的不公给予曝光:“堂上怒,血如麻。谁理直?相公家。”揭露了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维护豪绅利益而损害小民利益的罪恶行径。他关心百姓疾苦:“吏到门,怒且呵。宁鬻子,免风波。从不雨,死无他,勿诉公堂长官诃!”灾害年景,百姓得不到赈济,反而被贪官酷吏逼迫交税。百姓没有别的生存办法,只有死。一句“死无他”,道尽了百姓的悲惨生活。

二、《大人行》创作的历史背景

蒲松龄创作《大人行》的历史背景,正是孙蕙被委任兼署高邮驿时,应该在康熙十年(1671)。孙蕙是蒲松龄同乡,康熙八年(1669)裁刑厅,改授宝应知县。康熙九年(1670)邀蒲松龄入幕。由于孙蕙勤政爱民,康熙十年(1671)被委任兼署高邮。高邮的盂城驿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重要驿站,过往官吏络绎不绝,每天迎来送往,非常繁忙。蒲松龄代孙蕙为高邮驿站上书江苏布政使的书启中写道:“高邮当水路之冲,南北差使,势若云集。” [1]1206这是运河边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驿站,到扬州的官员在此换乘。自明代始,邮驿的弊端已然成为“普天之下,极苦极累,为民间第一” [3]的大祸害。到了清代,对驿站也有明确的管理配给制度,多大的官配备多少马匹。然而驿站经费不足,不能满足显贵的要求,按正常的配给也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从而导致驿站吏卒经常被官家家丁打伤的事情发生,以至于对县令“唾面诟骂等获臧” [1]1611。孙蕙苦不堪言,不断上书请求派专员接管高邮。他在《高邮驿站(代孙蕙)》中写道:“高邮当水路之冲,南北差使势若云集,头站一到,家丁四出,登堂叫骂,鸡犬不宁。夫船有供应矣,而又索勒马匹;廪给有额规矣,而又索勒折干。稍不如意,凶焰立生,轮鞭绕眶,信口喷波,怒发则指刺乎睛,呵来则唾及于面……然关于卑职之性命者犹小,而系乎驿站之倒毙者实大……一则另委闲员,以分重责;一则速谋通融,以保危驿。不则早赐罢斥,别调贤能,庶地方不致贻误,而卑职尚得生全耳。” [1]1207在《二十日答陈兴化(代孙蕙)》中写道:“秦邮委署,原拟吾辈两人,不知老年台有何法术,竟得冥冥高蹈,使弟误堕火坑,摆脱不能得出。” [1]1200简直是叫苦连天。

驿站难干,到来的官员哪个都官位显赫,弄不好还会皮鞭加身,这真是牛马之吏:“君疲马牛身犹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蒲松龄创作了这篇篇幅较长的写实主义叙事体诗歌《大人行》。

三、对杜甫诗歌创作的继承与创新

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他的诗词风格多样,语言精炼,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细腻感人,形象鲜明,多以沉郁为主。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其漂无定所,衣食无着,但他依然关心政治,忧国忧民。他的诗反映和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百姓疾苦,特别是《三吏》《三别》,是记录战争灾害的珍贵史诗。我们以杜甫诗《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无家别》与蒲松龄诗《大人行》作一比较,可见杜甫对蒲松龄诗歌创作的影响。

《石壕吏》与《无家别》都是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诗篇。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同情人民疾苦,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动荡极其痛恨,对国家社稷深感忧患。他的诗歌反映现实,以时事入诗,藉记事以抒情,是写实主义叙事体诗歌。《石壕吏》与《无家别》都是以故事入诗的写实叙事风格,杜甫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娓娓道来,不加任何评论,却揭露了政治的腐败和百姓的悲惨命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4]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三个儿子均被应征入伍,且有两儿刚刚战死,家里已经是没有男儿可征了,然而,役吏还是不依不饶,室中更无他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4]。只有待哺的孙子和夫死未去尚在喂奶的儿媳,为了不至于让役吏把儿媳捉去充丁,老妇人愿意随从役吏夜归,充当河阳役。虽然人老力衰,但还可以备晨炊。杜甫以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让人们直观地看到战争的残酷,看到作者所到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诗歌《无家别》,描述了战争使得整个村子的人都被征光了,只剩下寥寥几位孤寡老人。“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4]一位败归的士兵,看到家乡荒凉的景象,不免伤感。因为恋家,他留了下来,“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4]。可怜生病的老母,儿子因战争被征不能守在母亲身边尽孝,母亲死后,也无人埋葬,只能委骨沟溪。然而县吏知道他回来了,又抓他去从军,一句“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4]道尽了百姓的悲惨境遇与无奈。杜诗以写实的叙事手法,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和百姓的痛苦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无能与腐朽给予了有力批判和鞭挞。杜甫这种叙事手法和纪行方式,细微而真实。他在《石壕吏》中,通过投宿者夜里听到的事,而“不插一句议论”,就能让人感受到社会的动荡,战争的残酷,吏役的横行和百姓的悲哀!对照杜甫的《三吏》《三别》,蒲松龄创作的叙述体诗歌《大人行》,受到杜甫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写实叙事风格的影响,在继承中且有创新。

成丹彤认为“胡适直接把《石壕吏》当做成押韵的短篇小说来看” [5]31。蒲松龄创作的诗歌《大人行》,以境叙事,是首真正的“押韵的短篇小说”。他以写实手法,叙述了一位钦差大臣过境的场面,深刻地刻画出达官显贵、家丁走卒的飞扬跋扈、恣意妄为的真实情形。同时,《大人行》可作史料来看,是运河史上难得的记载高邮驿站的重要史料。它反映了真实的历史现实,对各色人物刻画得逼真形似,语言精炼。我们来看一看蒲松龄的诗歌《大人行》:

金貂学士来帝傍,鸣钲喤聒高盖张;旌旆摩戛鸣刀枪,凤鬃雾辔云锦行。人声马声腾寒苍,河道填咽塞康庄;黄河壅蔽波不扬,止处汹汹如沸汤!尘霾暗天白日黄,庐儿狰狞噪官堂。前驱跋扈尤猖獗:圉卒毒掠肢残伤,驿吏鞭背掣马韁;疾呼大令斩铃索,唾面詬骂等获臧。部牒乘传有定额,目努索奢十倍强;——十倍半折金钱入,橐中万蹄千帆樯。大令抽息仰颜色,剜肉慑息买容光。农人榜人废生业,下下骇窜真仓皇!可怜大令虽强项,库储搜竭民亦殃。役夫驱舁花石纲,马驰仍载千金装。兵燹既过初清凉,驿丞五月披羔羊。见我苦诉泪满匡:“今日马去尤腾骧,归时力尽道路僵;存者瘠跛仍痍疮,又须移挪补死亡。路侧马骨如山冈,驿廨马革齐栋梁!河路连饥无刍粮,栈豆尚复待输将。全仗令尹点金方,幸不降革辱其常。”游人闻此心恻怆,井绠何短汲何长!既责清介望循良,卖男贴女安足偿?[1]1611

该诗是对过往官吏大肆行凶勒索,导致驿站官民不堪其苦的真实写照。达官显贵们就是这样如狼似虎般压榨下官,索要钱财:按定额办,不能满足要求,他们就要求折成钱财,要比马匹多十倍的价钱以五折价钱折算入他私囊,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高风亮节,实则不然,到手的钱财比正常的还要高出四、五倍。“部牒乘传有定额,目努索奢十倍强;——十倍半折金钱入,橐中万蹄千帆樯。”这是皇帝身边的钦差大臣,尽然贪得无厌,敲诈勒索,中饱私囊。诗中表现了蒲松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他看到“大令抽息仰颜色,剜肉慑息买容光”。为了迎接钦差大臣,“农人榜人废生业,下下骇窜真仓皇!”老百姓不能劳作务业,还被赶得到处躲藏。“可怜大令虽强项,库储搜竭民亦殃”,库储竭尽,大令也得搜刮补充,到头来还是老百姓遭殃。“既责清介望循良,卖男贴女安足偿!”作者多么渴望清官良吏啊!不至于让百姓卖儿卖女偿还赋税。

该篇《大人行》,蒲松龄运用小说家的笔墨,渲染出钦差大臣出行的排场:“金貂学士来帝傍,鸣钲喤聒高盖张……黃河壅蔽波不扬,止处汹汹如沸汤!尘霾暗天白日黄,庐儿狰狞噪官堂。”宛若现代电影电视拉开了序幕。“旌旆摩戛鸣刀枪,凤鬃雾辔云锦行”“人声马声腾寒苍,河道填咽塞康庄”“黄河壅蔽波不扬,止处汹汹如沸汤!”这三句诗把个钦差大臣出行的铺张描绘得如临其境,如在眼前。“尘霾暗天白日黄,庐儿狰狞噪官堂”,对吏卒家奴的残暴与狰狞凶相暴露无遗。蒲松龄以诗笔描摹出大人行的恢宏气势,令人震撼,只有具备小说家与诗人的秉质,才能描摹得如此逼真。这是蒲松龄对杜甫诗歌创作以小说入诗的继承,他描摹细腻,刻画逼真,犹如聊斋故事,娓娓道来,且加以“异史氏曰”似的评论,活脱脱再现了盂城驿站的真实情景,并给予贪官恶吏有力的抨击。蒲松龄诗歌创作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小说家的艺术手法,以押韵的诗歌为载体,于记述中发表议论。《大人行》最直接地抨击社会弊端,矛头直指钦差大臣和县令。蒲松龄更感慨清官难为,就是清官也得把亏空的库储补上,到最后还是百姓遭殃,“卖儿贴女何足偿?”“全仗令尹点金方!”这是对社会黑暗最有力的抨击。

在蒲松龄诗集中有篇《杜子美》,是对杜甫的真实写照:

子美携其妻,乞丝向市廛。韻哉章侍御,赠以夜飞蝉。虽固旷达无边幅,毋乃恣肆近狂颠?拍岸大呼挺之子,三挂镰钩幸不死。狂态直与祢生同,几何不遭锻锡公![1]1819-1820

蒲松龄在《乡人悲》中运用了石壕村典故:

鼠雀潜踪虎翼收,石壕村里静幽幽。

三年才得眠高枕,又杖青藜送细侯。[1]1728

从上面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对杜甫诗歌的熟稔与喜爱。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创作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体裁到叙事风格都影响着蒲松龄。他们都心系百姓,胸怀国事。蒲松龄在诗词创作中继承了杜甫的写实叙事风格,使其诗歌更接近现实,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历史真实,他以叙事加议论的创新手法,使得这首《大人行》更具史诗价值。

参考文献:

[1]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2]赵蔚芝.蒲松龄的诗[J].蒲松龄研究,1993,(Z1).

[3]高邮盂城驿的历史发展[EB/OL].http://www.taodo cs.com/p-371556315.html.

[4][诗歌]三吏三别—[唐]杜甫[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723445.

[5]成丹彤.重读《石壕吏》:从叙述学角度来分析[J].杜甫研究学刊,2019,(1).

(责任编辑:谭  莹)

收稿日期:2021-06-03

作者简介:王清平(1966- ),女,山东淄博人。副研究馆员,蒲松龄纪念馆资料研究室主任,《蒲松龄研究》副主编。

猜你喜欢

石壕吏蒲松龄杜甫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杜甫改诗
蒲松龄
杜甫与五柳鱼
蒲松龄
杜甫的维稳观
《石壕吏》教学案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