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爱读“四大名著”?没什么不可以

2021-12-12黄晓丹

青年文摘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黄晓丹

我听到过很多家长问:“我的孩子不爱读四大古典名著怎么办?”其实我对这个问题缺乏认同感。因为我自己都是上大学之后,想着“我好歹是个中文系学生,不管怎样也得把四大名著看完”,然后用背单词的毅力,咬牙切齿地把它们读完的。

其中读得最费劲的是《红楼梦》。我那时二十出头,对林妹妹一点小心思就哼唧来哼唧去,简直烦透了,对那些琐碎的景物描写、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很烦。虽然看完了,但并不喜欢。现在我作为古代文学老师,上课需要讲四大名著,我当然能够从理性上说出它们的好处,但依然不喜欢它们。

“四大名著”的说法从哪儿来的

去看鲁迅、胡适的书,去看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海外学者的研究,会发现他们并没有“四大名著”这个说法。他们讲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会把《红楼梦》和《金瓶梅》放在一起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放在一起讲,《西游记》和《东游记》《北游记》放在一起讲——是的,真有《东游记》《北游记》。

他们要写中国古典小说史,肯定绕不过《儒林外史》,此外还有《醒世姻缘传》《好逑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多部古典小说,为什么一般读者的心里却只有“四大名著”呢?

这要从1949年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集中出版了一批古代流行小說。当时的出版条件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出版市场上,书的品种很多很多,但印数很少,一本书首印一般三五千册。可是在当时,编辑出版的力量不够,总共出不了几种书,就靠大量地印。比如,从1949年至1966年4月,这四部书总共印刷了1500余万册。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书店里的货架上只有《毛泽东选集》等少量书籍。在尼克松到达中国之前,《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被集中投放市场。这样一来,在1972年,这四部书又重印了137万册。

在普遍书荒的背景下,这四部书因为政策的原因成为普通读者印象里最重要、最著名、最伟大的四部“古典名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因为找不到其他书,所以只能看这四部书。可是在如今出版极其繁荣、什么书都找得到的情况下,再纠结于必须看“四大名著”就没有必要了。

“四大名著”是怎么写成的

那“四大名著”是不是经典呢?当然是经典,但也没那么神奇。下面我简单讲讲这四本书是怎么写成的。

我们一般把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作为一类,《红楼梦》作为另一类。它们的差别在于,前三本并不是作者原创的,其中的故事在成书之前已经存在了几百年。

以《西游记》为例,《西游记》这本书的成型经历了约900年。我们现在在封面上看到的作者吴承恩,与其说是创作者,不如说是总结者。

在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到天竺去取经,花了17年,带回佛经657部。大家不但对他带回的佛经感兴趣,对他旅途的经历也感兴趣,所以他就口述了一本书,叫作《大唐西域记》,记述取经路过的印度、尼泊尔等国的风土人情。

其后,他的徒弟为宣扬佛法,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把取经故事写得更神奇,加入了很多离奇古怪的情节。到宋代,因为城市发达,城市里有很多说书人,当时很流行的一个说书内容,就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中已经有了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深沙神,而偷王母蟠桃和取经路上逢妖遇魔的情节也出现了。

到了元明,又有文人以取经故事为梗概写作剧本或小说,写着写着就各种添油加醋,把很多神奇故事,比如,某条河里有条龙要吃小孩、某座塔上有个妖怪要捉美女等情节都塞了进去。

这个故事就像滚雪球一样滚了七百年,本来只是个佛教故事,后来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都滚了进去,变成一个特别复杂的神魔故事。

在明代,书坊——也就是出版机构越来越多。有聪明的书商想:“如果我找到好作者,把这些版本收集整理起来,弄成一个完备的版本,人们只买我家的书就可以了,就不会去买别家的书了。”

这才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这个版本太完备了,它一出来就把其他版本都弄“死”了。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是如此。水浒故事本身发生在宋代,民间流传的宋江等人的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说的是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这些故事也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复杂,越变越精美,到了明代,同样在书籍出版的刺激之下,形成了一本完备的《水浒传》。

而《红楼梦》不一样。首先,它完全是作者个人创造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故事。其次,作者写这本书也不是为了应市场的要求、书商的要求,既没有考虑满足读者的胃口,也没有想过教化读者,甚至作者写的时候,还不知道能有几个人读到呢。

因此《红楼梦》是一个纯文学的写法,是作者为自己而写的,是为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而创造的一座空中楼阁。语言上,它比前三部更精美、更诗意;结构上,它不像前面三部每一章是一个独立故事,而是在情节和感情上互相呼应、互相回溯。所以读《红楼梦》,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和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能力,比读其他三本书的要求要高得多。

从人物上来说,前三部书的人物黑白分明,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关羽就是红脸的,曹操就是白脸的,白骨精就是要被孙悟空打死的。但是在《红楼梦》里,人性是复杂的、多面的,所以对读者理解能力的要求也很高。

这种理解能力要到成年才会发展起来。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而言,他们读《红楼梦》的感觉大概就像喝了一桶糨糊,再加上其诗性的语言、不紧凑的情节,读起来昏昏欲睡也就难免了。

不爱读,也没什么不可以

如果说《红楼梦》是因为写得太精美、太诗性、太成熟,小朋友们暂时没有能力理解它而不爱读,那么另外三部小朋友们是不是就该很有兴趣了呢?

其实另外三部也有它们的问题。

前面讲了,它们本身就是在传讲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面对大众的创作方式,一方面要讨好观众,一方面也时刻想着教育观众。所以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充满了关于忠孝节义的说教。对今天的小朋友来说,一是会觉得它很烦,二是古人的许多观念,我们现在并不认可。

比如,《水浒传》里主角为了兄弟情谊,可以杀人如草芥;《三国演义》里动不动就“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是过时的。

《西游记》有精彩有趣的情节,可是它常常忽然就插进一段让人半懂不懂的话。这些话是什么呢?有人专门研究过,说它讲的是道家的内丹修炼,还有人认为整部《西游记》都只是在演绎这些观念而已。除非你想去研究道家的修行之术,不然我想不出为什么要去读懂这些话。

曾经有一个妈妈跟我说,她女儿上三年级,很喜欢看《西游记》,就是阅读习惯不好,总是跳着读。妈妈觉得这是个很严重的事,所以就坐在女儿旁边陪她看书。妈妈也不看书的内容,就是观察女儿有没有哗哗哗又翻过去两页。

我跟这个妈妈说,你女儿会跳着读,正是她阅读能力很强的表现,她知道怎么从书里找她感兴趣的东西。她跳过去的内容你自己去看,看得进去吗?你要是总监视她,不允许跳着读,很快她就会对这本书失去兴趣,一页也不想读了。

讲这么多,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太把三大、四大、名著、名家这些符号当回事。古典文学浩如烟海,不是读三四本名著、背三百首唐诗就能掌握的;反过来说,这三四本没读,读了另外三四本,也没什么不可以。最重要的是保持阅读的兴趣。如果一定要读,挑自己有兴趣的部分、批判地读是一个挺好的办法。只要兴趣在,阅读水平总会提升的,而提升到一定阶段,也就不那么依赖兴趣了,比如,靠学术思考的需要,也能回头把这些当时没读的书补上,就像我大学里咬牙把这四本书读完一样。

(摘自《陶渊明也烦恼》,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洪钟奇图)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