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畔乡音:让民俗遗产鲜活起来

2021-12-11林钟毓解丛熙

中国商人 2021年12期
关键词:耳畔乡音文化

林钟毓 解丛熙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昆曲”入选。2004年,我国成为第六个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短短数年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鲜术语,在我国各地、各民族以及在各领域中,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非遗是一项与广大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大意义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精华,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不仅日益深入人心,还使各族人民进一步提高了认识,自觉、热心地投身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这是时代的机遇,也是非遗的幸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来自不同专業的00后大学生,在山东政法学院张晰和刘乃超两位专业老师带领下,以一种新媒体时代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形态,让民俗活了起来。这就是“耳畔乡音”项目的由来。

耳畔乡音,活态传承

“‘耳畔乡音——民俗遗产保护计划”是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难、保护难、发展难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文化保护项目。

项目组成员利用现代采录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方式,打造出一个集挖掘、采录、包装、推广全流程的非遗文化艺术传承模式,形成特色非遗文化产品推广的解决方案,将创意产品推向市场。

自2019年设立至今,“耳畔乡音”已经取得了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山东省第六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第七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56届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展山东省前20、山东团省委爱我山东短视频大赛金奖(老巷漫步)等诸多成果和荣誉。

耳畔乡音团队首次提出“非遗+N活态传承模式”,开创性地打造了一支“数字非遗文化创意”团队。目前,团队已经运用理论成果走访了两省六市,对王皮戏、花棍鼓舞、五音戏等多个非遗项目进行了保护和推广。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互鉴

耳畔乡音项目的启动和运作过程也体现了专业性和开放性的结合。

当有了创业的想法和初步规划后,张晰和刘乃超第一时间招募了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确保在项目每一个环节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员。

随后,咨询了专业的市场人员对项目进行分析指导,使项目更加贴合市场。最后确定了项目的团队组织和运营架构,通过市场调查、发放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使项目具备落地的可行性。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传媒专业学生,希望能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谈起当时为何要选择非遗项目进行创业,项目主导老师张晰说。

另一位指导老师刘乃超补充说:“我们也是希望通过探索创业项目,缓解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在目前大环境下,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政府都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通过专业学习,可以将兴趣、专业与职业相融合。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拓展人脉,更好地接触社会。”

不忘初心,未来可期

初始创业的时候,一些项目团队成员通常会对自己想要做的事理解不够深刻,考虑不够全面,也时常因为对社会环境分析、项目定位等原因丧失了很多机会。“耳畔乡音”本身有一定的公益性与创新性,但需要整合相关资源维持项目的基本运转,特别是文化类创业项目更需要外力的支持。

“虽然整个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整个团队的能力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张晰欣慰地介绍说,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与运营方式。项目进展的三年内,实地走访了三省十六市,为各地的传统非遗文化制定了针对性的传承保护方案。在此期间,项目团队还与多家民俗馆、文化馆、博物馆达成了合作意向,邀请了业界艺术文化人士、非遗传承人等加入民俗保护计划,开创了非遗周边文创产品,成立了线上数字非遗档案库。

耳畔乡音团队通过“非遗+N活态传承模式”,打造出“数字非遗文化创业团队”,努力在“非遗+科技”“非遗+文创”“非遗+金融”“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影视”等更多方面不断增加项目的科技性和落地能力。

谈到“耳畔乡音”未来的发展前景,张晰表示:“我们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不是悬在空中的虚无缥缈的概念,也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或者在会议当中的号召和宣示,更不是仅仅体现为传承人活动的个体行为,而是落在实地、充满生机,活在民众心中和手上,历久而弥新,通过无数鲜明多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一定会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和资源的加入。”

猜你喜欢

耳畔乡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纯净之魅
有些水声,像乡音
谁远谁近?
假日派对单品
乡音
乡音不改
耳畔生辉
乡音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