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老汴河流域水产养殖现状及对策
2021-12-11葛婧婧王辉张超
葛婧婧 王辉 张超
摘 要:宿迁市老汴河流域存在大面积的水产养殖。该文分析了老汴河流域水产养殖现状以及水产养殖过程中存在投入品过量、药物滥用、底泥富集污染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加强水产养殖全过程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老汴河流域;水产养殖;水质监测;氨氮;总磷t
中图分类号 X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2-0158-0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并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1];在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这表明了国家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为农牧渔业的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而绿色渔业、生态渔业、健康养殖将是渔业发展的大趋势[3]。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成员之一,宿迁市泗洪县渔业生产必须顺应新的形势,注重内涵创新,致力绿色养殖,自觉地融入全局之中。
1 老汴河流域水产养殖现状
老汴河又称汴河,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凿,时称通济渠,唐称广济渠,又名汴渠,位于宿迁市泗洪县境内,全长34km2,流域面积374km2,是洪泽湖周边地区一条区域性河道。老汴河与濉河自青阳西闸起,主要承接上游濉北河、拦山河来水,至青阳城隍庙处分流,向南流入老汴河,途经青阳镇、石集乡、陈圩乡、城头乡、临淮镇入洪泽湖,沿线有芦沟河、红旗河、航道河、新良河、毛包河、纲要河、王刘河(反帝河)、运粮河等主要支流。
老汴河流域水产养殖品种以河蟹为主,根据卫星遥感解译显示,老汴河流域河蟹养殖面积约94.4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5%(见图1)。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随换水或清塘等方式排入附近沟渠,后汇入老汴河。
1.1 河蟹养殖周期 河蟹的养殖周期可分2个阶段,分别为蟹种培育阶段和成蟹养殖阶段。蟹种培育阶段为5月份左右至次年2月份左右;成蟹养殖阶段为2月份左右至当年12月份左右。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根据河蟹生长情况少量多次换水,成蟹销售完成后,养殖户排掉塘内养殖废水并对养殖塘口进行消毒杀菌,大规模清塘一般集中于春节前后。养殖塘口经过充分消杀后,养殖户引入新水开始新一轮河蟹养殖。
1.2 清塘水水质状况 对河蟹清塘水进行了调查,成蟹塘和苗蟹塘2类塘口水质均为Ⅳ类或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30mg/L、0.756mg/L、0.15mg/L(见表1)。老汴河流域河蟹养殖面积约94.4km2,按照塘口深度1m,每年排水1次来计算,老汴河流域养殖塘口排水量约9440万t,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2832t、71.4t、14.2t,污染物在清塘時集中汇入老汴河,是导致河流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1.3 养殖饲料投放情况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老汴河流域有约50%养殖户采用饲料和小鱼混合养殖模式,约40%的养殖户采用全饲料养殖模式,另有约10%的养殖户采用全小鱼养殖模式。经调查,以全饲料养殖模式计算,养殖塘每年需用饲料约5400kg/hm2,河蟹年产量约2700kg/hm2,投入饲料约有半数转化为养殖产品,其余部分均溶于水中或沉积于底泥中。高密度养殖模式,导致水体中污染物大量增加,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2 存在问题
2.1 过量使用饵料及肥料 在高生物负载量的水产养殖模式中,饵料和水产肥料是现今水产养殖的重要营养和能量来源。由于肥料的施用缺乏科学性,养殖户过分追求高产高效,未能切实做好合理搭配和精准投放,致使水体中N、P及有机物等的负荷不断加重,从而导致富营养化[4]。
2.2 药物滥用 现代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常使用化学药物防治病害,维持水体环境稳定。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使用和管理的不完善,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现象,进而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2.3 底泥富集污染 水产养殖区底泥中,碳、氮、磷等的含量明显会高于周围水体底泥中的,底泥中微生物参与反硝化和硫还原反应,产生NH3和H2S等物质,将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2.4 养殖污水清理不及时 水生动物排泄物以及外来污染物质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若不及时清理,不仅会使水面出现明显油膜或浮沫,加重水体富营养化,还会产生异色异味,影响周边环境。
3 对策建议
3.1 发展循环水养殖 绿色养殖要求养殖尾水的处理与循环利用[5]。现阶段,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尤为重要。由于水产养殖会影响到水环境,因此要想降低污染程度,要做好对水的净化以及循环利用工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水产养殖会产生大量的尾水,养殖户大多选择直接排放,影响水环境质量。基于此,通过将养殖尾水进行沉积、过滤并进行消毒,构建池塘养殖多营养层次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养殖循环使用,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
3.2 提高水产养殖人员的业务水平 大多数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低,且缺乏交流提高的有效平台,在饲养管理上则主要凭借自身的实践经验,而对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能力较为欠缺[6]。养殖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水产品品质。基于此,要做好对水产养殖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养殖户转变养殖观念,规范养殖过程,提倡使用优质苗种、科学合理地使用肥料、饲料,推广采样生态养殖方式,减少化学药物、添加剂的使用,从源头控制污染。
3.3 合理应用养殖模式 结合水产养殖水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可知,其治理关键在于控制水体环境中的氧含量,避免水环境的富营养化[7]。水体污染产生原因之一是有机负荷过大,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承受范围,粗放型养殖模式增加了养殖品病害的风险,生物遗体、生物代谢物等含量过大,破坏了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8]。因此,应根据养殖塘位置、地形、沟渠走向、养殖品种等因素,合理应用水产养殖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水产养殖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2015-10-29.
[2]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8-04-26.
[3]薛飞.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思考[C]?第八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四:畜牧与养殖业.昆明: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8.
[4]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凌涛,胡明.山东潍坊践行绿色发展的渔业养殖模式分析[J].中国水产,2019(3):66-69.
[6]章芸,郑荣泉,叶容晖,等.金华市金东区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9):1558-1560.
[7]陈付坤.试论水产养殖中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9(10):171.
[8]刘明庆,席运官,陈秋会,金淑.水产养殖环境管理与污染减排的政策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19,11(01):90-94.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