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敦煌旅游文化研究
2021-12-11邵蕾
邵蕾
敦煌市位于丝绸之路重镇,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个省份的交界之处,属于甘肃省管辖。敦煌既有奇妙的自然风光,又有绮丽的文化瑰宝,石窟文化、丝路文化、边关文化、宗教文化、绿洲文化在这里共存。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敦煌旅游文化进行研究,全面分层次地分析了敦煌旅游文化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实现敦煌旅游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1.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
敦煌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六大世界名片和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莫高窟是全世界仅有的两处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六项评定标准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两大世界自然奇观,分别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鸣沙山月牙泉、以雅丹地貌为主体的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除了著名的风景区外,敦煌还有阳关、月牙泉、雅丹地貌、玉门关、三危山、敦城、西千佛洞等景点。同时,敦煌的旅游开发也不断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迈进。
(2)交通条件改善
敦煌地处甘肃省西北部,市区西部与新疆省接壤,而甘肃省东西距离远,省会兰州距离敦煌市长达1100公里,如此长的地理距离,没有快捷的交通方式,敦煌的旅游无法发展起来。兰州到敦煌如今有了多条火车、高铁线路,多家航空公司也纷纷开通了直达敦煌的航线。敦煌到雅丹地貌和玉门关的公路也已经修通。此外,敦煌至青海格尔木,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也已建成,敦煌成为了我国西北地区旅游的重要节点。
2.劣势
(1)缺乏资金
毫无疑问,敦煌是一个旅游城市,而一个旅游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的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敦煌知名的旅游名气相比,资金投入远远不足。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更好地开发和保护优质的旅游资源。
(2)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敦煌因为有着瑰丽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日益吸引着国际友人前来拜访,然而作为一个小城市,景区接待能力有所欠缺,专业技术人员,小语种等专门人才并不充足。需要大力培养、培训专门的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3.机遇
(1)西部大开发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国家的政策和投资进一步倾斜,敦煌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人数迅速增长,形成了优势产业。当前,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热潮正扑面而来,为敦煌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敦煌的优势在旅游,特色在文化,围绕“展示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国际旅游城、文化艺术城、大漠光电城。坚持“文化促旅游、旅游促产业、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构建大循环旅游业态,实施大项目开发战略,开创大发展良好局面,做大做强敦煌文化旅游产业。
(2)文创产品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与文化缺一不可,没有文化,旅游就显得空洞乏味,这就需要将文化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例如敦煌莫高窟已于2020年夏天新开发的网红文化创意产品,莫高窟定制版雪糕,共有草莓味的九层楼形状、巧克力味的石窟外景、牛奶味的月牙泉形状三种口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吃完后的雪糕棒是一枚定制版九色鹿书签,异常精致。除此之外,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许多美术馆都相继推出各类有趣新颖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敦煌博物馆也推出了文具、工艺品、珠宝等文创产品,结合了敦煌壁画,敦煌舞蹈等元素。通过这些文创载体,丰富了敦煌文化旅游的内涵,让敦煌文化在当代人的生活里焕发新的魅力,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
(3)數字敦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各地的线下文娱受到极大影响,全国几千家博物馆、图书馆闭馆,在严峻的形势下,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又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而敦煌博物馆也顺势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上线,以动画形式讲解莫高窟的壁画故事。这种生动的形式让壁画“活”了起来,用户可以通过触点的方式进入到不同的篇章中,通过动画欣赏敦煌壁画中晚唐时期的生活场景,并获得与当时社会民俗、服饰等相关的文化知识。观看完动画后,用户还可以通过参与文化问答挑战。这是敦煌研究院官方小程序“云游敦煌”在“文化+科技”融合上的又一个首创。作为敦煌文化在移动数字端的重要平台,“云游敦煌”上线至今,已有超过4400万用户浏览。
(4)西线旅游
相比敦煌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景区的闻名遐迩,敦煌西线的景点则有些无人问津。西线旅游顾名思义指的是敦煌市以西的景点,主要包括敦煌古城、西千佛洞、阳关博物馆、玉门关、雅丹地质公园。其中雅丹地质公园又名魔鬼城,距离敦煌市区168公里,是敦煌西线旅游大景区的著名景点,雅丹地貌主要为侵蚀沉积地貌,它们形态多样,栩栩如生。近些年敦煌市西线景区直通车的开通提高了景区的通达度,也提高了游客的体验度和舒适度。让来敦游客实现了“坐旅游景区直通车,品玉门关边塞美食,探雅丹戈壁秘境”。
4威胁
(1)脆弱的生态环境
敦煌四周环绕着多个沙漠和山脉,绿洲萎缩,干旱缺水,土地沙化严重,是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沙漠化侵蚀着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月牙泉,这也是对敦煌旅游业的制约因素。月牙泉被看作是敦煌生态恶化的“缩影”,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水域面积相比,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一多半,现在只剩下三分之一,水深也由7、8米下降到1米左右。月牙泉被誉为是敦煌之眼,也是大漠深处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现在我们看到的月牙泉实则是人工蓄水而成的,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结合的综合人工回灌渗水治理方案,为月牙泉“输液”。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种方式使月牙泉维持了水位,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对整体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
(2)景区超载
随着敦煌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在敦煌旅游高峰期的游客接待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承载力,这严重地损害了旅游资源。文物保护专家曾经做过实验,如果洞窟内长时间停留大量的游客,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度和湿度的升高,这将会加剧石窟“衰退”,颜料颗粒溶解致使壁画画面脱落,当我们真正进入到莫高窟中的洞窟参观的时候,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会发现原来很多壁画都已经褪色,有些开放的洞窟上的壁画是后期修复上去的,脆弱的环境使得洞窟不能使用摄像机,也不能强光照射。
参考文献
[1]牛海桢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背景下的甘肃旅游发展刍议[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2]宋尚有.全力推动天水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N].天水日报,2015.10.22,第1版.
[3]苏牧.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视角下甘肃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N].民主协商报,2016.1.29,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