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2021-12-11刘亚琴王纪鹏

关键词:著作红色文学

刘亚琴,王纪鹏

(遵义医科大学 发展规划处,贵州 遵义 563006)

经典红色文学著作,是指1921年至今,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经过历史和时间检验并经过几代读者认可的,“能够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学作品,它包括20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19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文学及反映改革开放精神的文学。”[1]著作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与教育价值,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一、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内容及特征

(一) 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内容

我国的红色文学著作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时期著作所描写和刻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各有其特点,但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集中表达了以下三个方面主题:重现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历史筚路蓝缕的光辉历程、表现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以及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重现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历史筚路蓝缕的光辉历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典红色文学著作作为社会意识,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我国经典红色文学著作描写的历史时期涵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展现了新中国所走过的光辉而又艰难的历程。如《红旗谱》就是反映了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中国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后,中国共产党转向农民运动,领导农民与地主之间进行激烈的斗争,描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平原烈火》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抗日根据地遭到日军大扫荡,人民奋起抗日,反映了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民族苦难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保卫延安》通过周大勇人物事迹的书写,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海的早晨》描写了建国初期上海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林海雪原》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为清除匪患,在东北开展的与敌人之间的激烈交锋,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事实。《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展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走上集体化道路后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描写改革开放时期的红色文学著作如《大江大河》,则通过人物命运的描写来展示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渐推进。总的来说,不同时期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内容,向人们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栉风沐雨的历史,让人们感受到党在各个时期积极的探索历程,从而坚定党的领导和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与信心。

2.表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红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叙事、场景描写着重体现的是革命先贤在革命年代的生存状态,通过对各历史时期的烈士先贤事迹的塑造和对大量阶级斗争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斗争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如《红岩》中坚强不屈,坚定信念,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江姐;《青春之歌》作品中在追求自由民主中绽放青春的林道静;《大江大河》中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宋运辉等人物,这些人物的身上都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3.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经典红色文学著作大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取得胜利以及改革开放中的正确领导。如《红旗谱》就通过农民在同地主的斗争当中,早期自发斗争的失败和后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对比,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的作用。经典红色文学作品中对英雄人物的描写,他们也大多都是共产主义战士。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和《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抗日英雄,他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敢于斗争,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革命品质。经典红色文学著作中传达的内容夯实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高度认同的思想基础。

(二)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特征

“文学的本质就是意识形态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描写现实生活和反映现实世界的一种艺术方式。”[2]红色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它自身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如艺术性和思想性、政治性和生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1.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红色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一种,它与历史的不同点之一在于其艺术性,如文学语言的使用、内容的艺术性呈现、人物场景的详细描写等,具有不同于史书的高度艺术审美性。如《林海雪原》作品中对人物和风景进行细腻的描写,在文中两处穿插神话传说,给人以美的阅读享受和无限的遐想。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层层推进,彰显文学魅力。红色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所具备的艺术性外,还具备了其鲜明的思想性。“所谓思想性是指活动作品等的政治倾向和价值取向性,”[3]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政治倾向和价值取向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致性,具有引领价值取向和铸塑灵魂的任务。

2.政治性和生活性的统一

经典“背后无疑隐蔽着不同时期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集团的审美霸权。典律(即经典——引者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每一次的变更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本的变更息息相关。……从整体上来说,典律的形成和维护都反映了强势集团的利益。”[4]也就是通过政治权力确立起来的红色文学经典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必须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中国经典红色文学著作也是如此,其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倡导。同时,红色文学著作也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反映人民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要,把政治性内容与生活性内容融合在一起。

3.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红色文学的历史性,也是指其红色文学著作的内容和对象是对过去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艺术化的描写。但其历史性并不是说经典红色文学著作作为文学作品就可以对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任意的打扮”,而是作者将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考察调查后的事件和人物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或时代性。如《红日》的作者吴强1949年后曾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就是重庆“11.27”大屠杀的幸存者;《山乡巨变》作者周立波曾担任过大海塘乡互助合作委员会副主任,帮助村民建立初级合作社,后在家乡邓石桥村试办高级社的经历等等。所以经典红色文学著作都是通过立得住的文学形象来记录这种历史性嬗变。

二、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红色文学著作的作者也属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创作的红色文学著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内容上具有一致性。而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相较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已经经过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检验,愈加凸显出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教育、历史教育、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于其他教育活动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从政治和理论的视角来进行解读,容易让思想政治受教育者产生疏离感和枯燥无味的心理。而经典红色文学著作展现了中国筚路蓝缕的奋斗史,又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的资料史。作为一个教育资源的宝库,富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经典红色文学著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另外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艺术性能够给人带来的审美愉悦。经典红色文学著作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培养人们高尚道德情操、弘扬正气外,同时还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鼓舞人积极地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善美。

(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文化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载体之一,经典红色文学著作属于文化载体的范畴,能够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内容,并且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把握。“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天然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是新时期培养和确保大学生正确政治导向的重要资源。科学地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的逻辑递进”[5]即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充分运用红色文学著作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对经典红色文学这一喜闻乐见的阅读,实现塑造价值观、涵养情操和坚定政治立场的教育效果。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教学效果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反映了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与受教育着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迫使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上都需要进行创新,其中阅读经典红色文学著作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首先,经典红色文学著作其表现形式多样,在创作中对于故事人物情节都有详尽的描述与刻画,内容除了主人公的革命经历还包括个人情感的曲折,符合教育对象的成长特征,大大增强了红色文学著作的可读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针对性是有效性的前提;其次,红色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蕴含在其历史事件和对人物的刻画中,其对作用的发挥是用其艺术形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完成的。最后,经典红色文学作品用对人们“动之以情”,使人“晓之以理”,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刚性管理转化为人文熏陶,让教育对象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影响经典红色文学著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

经典红色文学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但显而易见的是,由于经典红色文学著作在多元价值的冲击中“失语”、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中“失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失踪”这几个方面的原因,经典红色文学著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一)在多元价值冲击中“失语”

经典红色文学著作记述了新中国栉风沐雨的奋斗史,证实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但是随着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使受众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和混乱。同时改革开放后至今,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由此而滋生的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庸俗化等文化特质又对人的价值形成冲击。经典红色文学著作所蕴含的“饮水思源”、“忆苦思甜”、“见贤思齐”的话语表达方式,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和多元价值的冲击下显得苍白乏力。尤其是长期处于幸福安逸的“90后”“00后”甚至“10后”,战争的残酷与奋斗的艰辛似乎已经是遥远的过去,红色文学著作所表征的精神更是被认为老套和陈旧,这些都导致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话语阐释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明显下降。

(二)在互联网传播中“失声”

这是一个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都与过去大不相同,阅读传统媒介的人数逐年下降,而利用新媒体的人数快速增长。短视频、自媒体、直播等传播方式影响广泛,但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传播主要还是利用文字、书本和图书馆等传统方式来进行。“然而在“随拍随发”“随写随发”的自媒体时代,由于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和隐匿性、传播方式的简单化和快捷化,使得传统媒体“把关”议程被解构。“把关人”作用的弱化,给了“灰色文化”以可乘之机,一些西方势力通过拥有粉丝数量较多的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不断推送各种丑化红色人物、歪曲红色历史的图片、文章和视频,其目的就是消解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从而达到诋毁中国共产党的目的”。[6]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传播平台上,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声音微弱,甚至还夹杂着一些不良歪曲之声。虽然也推出了网络在线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方式,但其主要文字图书的传播方式相对于电影、短视频、直播等文化娱乐方式的传播途径而言,显得十分局促,这大大影响了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传播阅读,阻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3.在日常生活中“失踪”

在阅读市场上,网络文学的兴起,穿越小说和玄幻小说的盛行,色情小说的暗存等,加剧了经典红色文学著作在图书市场的边缘状态。其次,直播、游戏、电视、电影等丰富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文学阅读这一传统的娱乐消遣方式造成冲击,导致经典红色文学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失踪”,哪怕是在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主要推行群体即大学生群体中,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阅读率也并不高。最后,大数据精准投喂式的阅读,更加局限人的阅读范围,加上过度的市场化时代讲求直接报偿和阅读快感,越来越多的人心里浮躁,不愿阅读,大大削弱了红色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挥。

四、经典红色文学著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

充分发挥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传播经典红色文学著作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途径。因此,应该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探索经典红色文学著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

(一)创新经典红色文学著作表达话语体系

对于经典红色文学著作,不能只关注于它对过去历史事件和人物生活的艺术性表现,更应该让其蕴藏的精神实质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关注现代人的话语世界、生活世界,来对经典红色文学著作中所蕴含的精神进行时代化和青年化的话语表达,增强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亲近度与吸引力。如《青春之歌》所描绘的战争年代虽然离我们较远,但是青春奋斗的精神是永恒的,个人在奋斗中实现自我,在奋斗中奉献国家,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价值取向是不变的。这与我们在新时代所提倡的个人的发展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精神上是一致的。

(二)拓展经典红色文学著作传播渠道和方式

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广泛传播是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但红色文学著作其本身的政治性和一定的严肃性,决定了其相对于其他文化娱乐传播渠道和方式来说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从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两方面来共同推进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传播。一方面,要想发挥好红色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介,巩固好其在传统媒介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传播广泛性、时效性、互动性在传播上的特点,拓宽自身的传播途径。

当然,经典红色文学著作也不应该拘泥于文学文本这样一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如可以通过电影、电视、舞台剧对等经典文本的演绎,把生硬的视觉观看转变成集试听一体的传播,利用图像+声音+文字这一形象生动的方式,向受众呈现出富有美感的红色文学。如2014 年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的上映,就掀起了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新高潮和广泛的社会关注。

(三)提高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红色文化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导性、示范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在运用经典红色文学著作来进行教育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加强自身红色文学素质的提升,文学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育者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个人的政治觉悟。同时,教育者可以通过红色文学阅读、创作和参与培训等方式,来提升个人的红色文学素养。一个具有丰富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起来才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得心应手。

另外,经典红色文学著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教育者,但受教育者对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接受和了解度也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价值发挥的成效。因此,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阅读者也应该积极主动,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的红色文化素质和政治意识,只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经典红色文学著作该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之,经典红色文学著作是一个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宝库,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重新挖掘经典红色文学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经典红色文学著作的传播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著作红色文学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红色是什么
我们需要文学
红色在哪里?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追忆红色浪漫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