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女性文学崛起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2021-12-10张拴刚
中国的女性文学,尤其是近现代女性文学,是在一系列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其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体现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清末民初这一由古典向近现代转型的文学發展阶段,我国涌现出一批如单士厘、张昭汉、吕碧城等颇具影响力的女性文人,以及诸多优秀女性文学作品。但一直以来,对于女性文学的关注普遍聚焦于新文化运动及其以后的女性作家和作品之上,而对这一时期以前的女性文学的系统性考察却成果寥寥。由郭延礼、郭蓁编著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1900—1919)》一书,正是对该时期女性文学史的补充和完善。
该书集中梳理并探讨了20世纪第一个二十年里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状况。作者充分理解和把握住了1900 年至1919 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核心特点,将女性文学于此期间的发展总结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文学体裁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二是伴随女权意识的觉醒,女性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面革新。
绪论开宗明义,认为女性文学的“转型”是近代中国女性文学出现的标志,由此将其与“闺阁”型作品区别开来;继而又明确地将1900 至1919 年间具有时代性先进思想的女性作家和作品,定义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女性从此拥有了表达自己思想和心声的权利和能力。第四章着重推介女性小说家、女性翻译文学家、女性政论文学家、南社女性文学家四大女性文学创作群体。由此可以看出,彼时女性作家所涉足的文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已冲破了“内言不出于阃”的传统礼教束缚,开始成为中国妇女思想和诉求的代言人,并且在当时的文化界具有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后续章节重点分析了当时女性作家在诗、文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所体现出的局限性,同时详细介绍了几位颇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较为客观地分析了近代女性文学的思想水准和社会影响力。其中,在《20世纪第一个二十年中国女性文学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一章里,作者坦率地指出,尽管中国女性文学在当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作为一个刚刚打破藩篱、尚处于萌芽期的群体,其作品无论从思想性还是文学性上来说都必然是有限的、不成熟的。如关于“女权思潮的出现与女性解放”这一主题,这一时期的作品还大多局限于对女性受压迫命运的同情和控诉,鲜有革命性、战斗性的文章出现,与同时代孙中山、章太炎等一大批革命家疾风暴雨式的战斗檄文无法同日而语。然而作者也表示,对这二十年中的女性文学的发展研究应抱持宽容、认可的态度,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能仅从作品本身的水平加以论断,而应将它们视为中国女性从艰难抗争到成长为当代社会主人翁过程中至为重要的觉醒阶段的真实写照、人类文明进步的现实注脚。
综上可知,该书将清末民初女性文学的崛起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堪称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精品之作,其论点和研究方法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张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