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太原的北京英雄孔祥元

2021-12-10康胜利

北京纪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城头太原烈士

康胜利

那晚走在太原著名的迎泽大街上,人来车往,霓虹缤纷。谁会想到,脚下这座山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被鲜血浸染。那一年,城头横飞的是血雨,城内弥漫的是腥风。发生在开国大典前夕的攻克太原血战,是解放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大城市攻坚战。

悲壮的历史,不应因岁月的久远而蒙上尘埃。来到太原,一定要谒访太原城头。这个愿望,始自我知晓了当年在攻城血战中登上太原城头的第一人是我们北京人的那一刻。

小城门昔日的悲壮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总统府”,标志着腐朽反动统治被推翻。太原守军头目王靖国仍负隅顽抗。这个阎锡山的嫡系死党,因此造成国共双方伤亡军人十几万,祸及无数家庭。这样一个罪不可赦的战犯,被生擒活捉后,竟不处以极刑,不得不让人惊叹新中国胸怀之宽容大度。

太原老城不算很大,我从大南门走到小北门,也没花多长时间。这么一方城池,伤亡如此之大,难以想象。其他所有城门都因在解放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进行市政建设被拆除。而小北门因当时位于军队靶场内故得以保留,成为太原城门中现存的唯一一座城门及一段城墙。而侥幸留存下来的这座城门,就是攻克太原的第一座城门。

身置城下,举头仰望城门上,“拱极门”石匾镶嵌正中。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显得巍峨高大。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步履沉重地登上了小北门城头。应该说,此时比步履更沉重的,是心情。

看眼前建于明代的城墙,经历代修筑,有三四层楼高,上面宽能并排两辆卡车,异常坚固。历经多年苦心经营,阎锡山使太原成为中国独一无二具有完整防御体系的设防城市,一座名副其实的碉堡城。太原城头的攻克,可以说是一个个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换来的。

红旗插上南京“總统府”的第二天,解放太原最后的战斗打响。我军万炮齐发,掩护攻城部队突破。攻城部队人人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由于守敌倚仗坚固设施负隅顽抗,我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肉横飞的代价。不说普通战士,连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的亲弟弟、66军590团团长林向荣,都壮烈牺牲在攻城战斗中。64军的彭彦雪排,突破水西门城垣,在全排只剩下他和战士陈昌翰两人的情况下,仍守护红旗,连续打退了守敌的4次反扑……如此等等,不能尽数。现场战况之惨烈,伤亡之惨重,非笔墨所能描述。

彼时报纸的报道,题为《太原登城头名孔祥元》

登城第一人

但我这里要说的,是第一个登上太原城头的、咱们北京人孔祥元。孔祥元是今房山区北窖村人,出身贫苦,自小放牲口、扛长工,为生活所迫到门头沟煤窑背煤期间,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平津战役中在张家口,他作为“解放战士”加入到人民军队。在部队党组织的教育下,孔祥元哭着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穷人才能翻身。由此,他从一名“解放战士”迅速转变为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战士”。在解放北平前夕,他坚决要求进入爆破突击组。不久北平和平解放,他的立功愿望没能实现。

与烈士林向荣同为66军的589团一连战士孔祥元,在攻到太原城下的关键时刻,被分配在第二突击组,担任架梯子任务。因他的个头小,负责为抬梯子的战士背 4 支大枪、3 包炸药、 两颗手雷。城头守敌杀红了眼,子弹如雨点般倾泻。顷刻间,眼瞅着登上梯子的突击队员,一个个都牺牲在了面前。本来任务是架梯子的孔祥元怒火中烧,端起武器就往梯子上冲。在我军炮火的掩护下,他边打边上,势如猛虎,第一个登上了小北门城墙,把红旗插上太原城头。他成为解放太原登城第一人,所在的 第589团荣获“登城先锋团”光荣称号。

解放太原战役,以太原守备司令王靖国等200余阎军高级官员被活捉而落下帷幕。

伫立在太原城头,真是百感交集。严冬的朔风呼呼作响,仿佛是千万名战士前仆后继、排山倒海的喊杀声。这里的每一块城砖,都浸透了殷红的鲜血。我摘掉手套,让肌肤贴紧垛口,以感受它的温度。这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墙体,怎么仍是如此冰冷。墙面上那一处处破损与孔洞,是当年留下的弹痕么?

自城头望去,小北门城楼周围楼宇林立,一派祥和景象。万家灯火中,今天的人们在尽情享受着和平富足的生活。从1949年到现在, 已过去70多年了。对那些倒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的烈士,他们还记得吗?

告别小北门城楼的次日清晨,我来到“太原解放纪念馆”。寒风瑟瑟中,太原解放纪念馆馆区大门敞开着,里外无一人。此地叫牛驼寨,是解放太原战役烈士陵园。30多年前,政府在陵园內建设了纪念馆,馆后全是陵墓。四顾冷冷清清,仍不见人影。高大的纪念碑上,“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镀金大字,是毛泽东主席手迹。纪念碑下,一个花篮早已枯坏。走近几个展览室,发现无不是“铁将军”把门。见状,我只好下山返回大门处,找工作人员来开锁。

馆内战斗文物相当丰富。弹孔累累的军旗,硝烟熏染的武器,血迹斑斑的军衣,发黄褪色的图片……这里的一切,把人带回到了那场腥风血雨的战场。在一幅战士正书写口号的照片前,我驻足良久。那是在总攻打响前,几天后,他还在吗?

不由得又想起了孔祥元。走遍展室,虽然没有寻见孔祥元的名字。但是我知道,当年的华北军区政治部的报纸《华北解放军》以《太原登城头名孔祥元》为题,刊登了记者刘薇采写的文章,专门介绍了这位全国战斗英雄,并配发了孔祥元身着戎装、胸戴大红花的照片。原来,孔祥元率先登上太原城,就率先向城内纵深前进,一边高喊: “缴枪不杀”!一边向地堡扔手榴弹。随后,他端着枪往前冲,好几个敌人投降了。后续的战士到了,孔祥元又和战士们解决了敌人的一个卫生所。搜出大批轻重武器,俘虏 30 多名。

1950 年 9 月 25 日,北京召开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会议。代表华北军区,在攻打太原城战斗中立了大功的孔祥元,作为战斗英雄参加了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次日中秋之夜,毛主席在北京饭店宴请出席会议的英模代表。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与他们共度中秋佳节。周恩来总理还亲笔在孔祥元的日记本签名。国庆一周年那天,孔祥元又出席观看了天安门广场阅兵庆典。

此时英雄孔祥元的心里没有名和利的位置,只有那些牺牲在太原城下熟悉的战友。那些年轻的烈士们风华正茂,许多人还没有能感受爱情的幸福,许多人别妻离子。他们为了太原人民的解放义无反顾地扑向死亡,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曙光中倒下了。在他们中间,有多少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太原解放后,或因战友全部牺牲致使无法知晓姓名,或因家庭地址不详,一卷卷的烈士通知书无法发出。仅安葬在牛驼寨、双塔、黄坡、郑村等烈士陵园的7319名烈士中,就有3384名无名烈士。应该说,在攻克太原战斗中伤亡的45500名人民子弟兵都是英雄。

深藏功与名

1953 年秋,参加抗美援朝后,孔祥元复员回到家乡房山县北窖村,当了普通农民。6年后,京西礦务局在农村招工,孔祥元到房山煤矿当了采煤工人。他在黑暗潮湿的矿井里18年,兢兢业业,埋头干活,从不以自己是全国战斗英雄自居,就连多年和他在一起的工友、家乡村中的许多亲朋好友,也不知孔祥元曾是赫赫有名的全国战斗英雄。

“文革”期间一批北京城里的高中毕业生分配来矿,其中有与孔祥元同班组、后曾任中联煤层气有限公司董所长的学生矿工孙茂远。50年后,他在一篇《永伴一生的深情记忆》文章中回忆道:

孔师傅在狭小的井下背料虎虎生风,总是第一个到达掌子面。背木头爬100多米的斜坡,瞬间就把我这个擅长中长跑的年轻人甩下好远。他的工作大都是运料和上下斜坡捅煤道,最脏最累,可一直未升级,孔师傅是年长的四级工。在部队他因功勋卓著参加过首届全国英模代表大会,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给他签名留念,我看过他保存的红壳笔记本。孔师傅是地地道道的小窑工,也是真正的大英雄。

闻此,我心中一震。要知道,孙茂远文中说到的“四级工”,是正式矿工的最低级别。至此,我才真正懂得了英雄的内心。

或许是战争摧残,加之矿井劳累,使英雄积劳成疾。他退休回到山村,1983 年因病去世,年仅 64 岁。

我的原籍与英雄同村,并生活在同一座矿山。在我离家工作前的16轮春夏秋冬里,一定有无数次与英雄并肩行走或擦肩而过。在走向社会自食其力前,我所食用的每一粒米,都饱含着矿工父兄的汗水;我所身着的每一寸衣,都印记着矿工父兄的深情。其中有我的父亲,也有这位大英雄。

那天走出陵园展室后,又来到纪念碑下。四周依然静悄悄,松柏在寒风中挺立。独自凭吊,脱帽三鞠躬。仰望烈士纪念碑,看一眼满山的墓群,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英雄子女的家庭。英雄有二女三子,都工作生活在家乡房山,任劳任怨在各自岗位上工作,其中有三人是共产党员。他们说父亲在世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老人家都不许他们去找政府,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五姐弟都始终牢记英雄父亲的嘱托,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三儿子孔令才(右)收藏着父亲的光辉遗物

猜你喜欢

城头太原烈士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传承古城文化
一朵警花开万家
向烈士致敬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
战鼓隆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