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方路基沉降量控制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
2021-12-10吴联威
吴联威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上海 200030)
1 工程概况
此次研究以柬埔寨71C号国家公路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高填方区为K2+000~K5+000段,道路位于山沟内。设计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后,决定采用高填方路基进行施工,道路沿线总长度为3.1 km,其中边坡部分的最大高度为24 m。
道路沿线的下方属于泥质粉砂岩,该地层的整体性能较为理想,可以作为地基的持力层。高填方路段的回填料使用砾石土。高填方路基可以细分为三级回填,每一级土方回填的高度为8 m,台阶宽度为2 m,每回填1 m高度进行一次增压处理。
2 沉降变形分析
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1)边界条件。
该项目的地质条件比较特殊,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高填方路基的底部应该设置不透水层,该不透水层可以对多个方向造成约束;应将路基顶部设置为自由边界,确保不会出现竖向压缩或是水平位移。
(2)网格划分。
网格的尺寸与数量会对模型计算结果造成较大影响,为了保证高填方路基沉降计算的精准度,使用FLAC3D5.0软件完成对地基土的网格分块。
对于坡面2 m以内范围以及路床范围内的网格应采取加密处理,路床及坡面部分的网格尺寸设计为1 m×l m,其他部位的网格尺寸设计为2 m×2 m,地基土被细分为4 251个单元、5 892个节点。
(3)屈服准则。
计算高填方路基沉降的变形量时应使用摩尔-库伦本构模型,这种研究模型对计算参数的要求比较单一,计算结果非常精准,在土木工程中获得广泛运用。
2.2 高填方路基沉降计算结果
(1)沉降观测点。
该项目内的高填方路基的宽度设计为8.5 m,施工单位应该以1 m的间距设置沉降观测点,监测点距离路基中心线左侧使用“-”表示,右侧使用“+”表示。
路基中心线部位的沉降变形最严重,达到31.6 mm,路基两侧的沉降变形量值基本相同,路基两侧的沉降形变基本对称。进一步分析,局部与路基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越远,路基沉降变形的程度越轻。在距离路基中心线2 m范围内时,监测点的沉降变形程度不断减小,速率较快,为2.95 mm/s;距离路基中心线超过2 m时,监测点的沉降变形波动趋于稳定,速率为0.94 mm/s。
这种现象可能由外部荷载促成,路堤与地基土会形成附加作用力,促使土体被挤压,导致土体变形现象,与路基中心线的距离存在紧密的关联性。
高填方路基各监测点沉降变形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高填方路基各监测点沉降变形情况
(2)回填土方高度对路基沉降造成的影响。
项目的路基回填采用分层回填施工方式,为了有效探索路基沉降规律,分析回填厚度对路基沉降造成的影响。
各压实度下路基最大沉降如图2所示。
图2 各压实度下路基最大沉降
由图2可知,路基的土方回填厚度越大,路基沉降的幅度也会增大,二者之间呈现正比关联性。回填土的高度每增加1 m,路基沉降量增大2.67 mm,原因主要为回填土的高度增大后,路堤与地基土受到的荷载也会增大,使路基变形的程度增大。
3 沉降量控制方法
3.1 路堤填筑期沉降控制标准
(1)路基沉降控制标准规范。
对路基的沉降变形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地基的沉降量、水平位移进行分析,同时对路基的沉降速率、水平位移速率展开分析。结合我国现行的规范要求进行分析,检测路基沉降时,检测对象主要涉及地面的沉降量、水平位移量、管线位移量。
(2)结合以往的成功经验控制路基沉降。
结合实际施工情况,路基沉降现象由多方面因素促成,面对不同地质条件的地基时,沉降控制标准存在一定差异。
(3)铺土工格栅。
高填方路基各个回填层之间必须铺设土工布,形成加筋土,有效地提升土体的抗剪强度、抗压强度,间接降低路基沉降的变形量。
(4)采用轻质填料。
通常情况下,轻质材料的重量比较小,使用轻质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基受到的荷载,相应减小土体沉降变形的幅度。轻质材料区域与常规性的路基区域之间应设置过渡段,即设置台阶,台阶的高度控制为0.5~1.0 m,坡比设计为1∶1~1∶2,有效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5)地基处理。
路基范围内存在一定规模软土时,需要先对软土部分进行清除处理。软土层的厚度比较小时,可以考虑使用换土垫层法进行处理,换用水稳定性较强的材料进行回填,如砂、石子、砾石土等材料,回填完成后进行碾压处理,确保回填料的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软土层的厚度比较大时,可以使用砂桩的方式进行处理,砂桩搅拌桩应该按照梅花形进行布置,砂桩的顶部虚铺厚度控制为20 cm。砂桩的长度与间距可以结合现行的规范进行确定。
(6)碾压控制。
使用重型压路机碾压,减少沉降量差。路基填筑采用振动压路机分层(20 cm/层)碾压,达到压实度93%的压实标准,下路堤压实度为92%,补压冲击碾压20遍,平均下沉量S=5.4 cm,计算有效压实深度为1.5 m,压实度平均提高至95%。路基高度4.5 m时,冲击碾压完成沉降率为1.2%。采用冲击碾压分层(压实厚度1.0 m/层),高填方路基高24 m,每层冲碾前10遍下沉量为5.5~8.5 cm,11~20遍下沉量为2.4~3.0 cm,与补压路基的11~20遍的下沉量(2.2 cm)相当。
3.2 路堤预压期沉降控制标准
(1)实测工后沉降法。
结合我国现行的管理规范,路基施工的过程中,路基沉降控制标准为桥头部位的路堤沉降量应控制在10 cm以内;涵洞部位的路基沉降量应控制在20 cm以内;较长段的路基沉降量应控制在30 cm以内。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应对路基的沉降量进行观测,结合观测结果合理地确定标准化路基沉降量[1]。
(2)实测沉降速率法。
实际对路基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局部位置的沉降数据信息不完整,可能导致整体路基沉降数据的精准度下降。应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兼顾路基实际沉降速率。
结合试验分析得出,对于柔性路面路基,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路基的沉降数据控制在5 mm/d以内;对于刚性路面基层,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路基的沉降数据控制在3 mm/d以内。
4 高填方路基沉降质量控制措施
(1)完善内部排水系统。
施工单位应采取排水措施,切实做好路基防渗处理,水渗透现象会导致路基产生横向裂缝,出现裂缝时,施工人员应立即使用填缝材料进行封堵处理。
(2)做好路基施工监测工作。
在实际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对路基结构中的局部软土层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施工安全事故爆发的可能性,同时有效降低路基出现沉降的可能性。
(3)优化控制路基荷载重量。
提升道路路基的承载力,使用冲碾补压方法可以在一定限度上提升路基的均匀性与密实度,有效地降低路基的沉降量,保证路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以及强度。使用新的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地节省大量的建筑材料,积极响应相关的环保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施工工期,妥善解决路基变形、沉降等问题,有效保证施工质量。
5 结语
高填方路基施工时,地基基础受到的荷载非常大时,会出现土体沉降变形现象。土体沉降变形幅度过大会导致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影响整个道路结构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道路的建设质量无法达标。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的地基结构进行勘察,结合勘察结果合理确定地基的沉降量,按照相关标准或规范加强对地基沉降量的管控,提高填方路基施工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