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青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扎扎实实推进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12-10唐太明

青海国土经略 2021年4期
关键词:盐湖青海资源

◆ 唐太明

习近平总书记来青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工作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是破解我们改革发展面临问题的金钥匙,要深入学习好贯彻好,确保讲话精神在自然资源系统见行见效、落地生根。

一、要在发挥好青海的生态优势中体现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作为“中华水塔”,青海在全国的生态地位重要且独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国之大者”体现出对青海生态的保护并非一省之事,立足青海、面向全国,如果没有“一江清水向东流”,整个中国的生态将受到严重影响。作为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每年超过600亿立方米的纯净优质水从青海流出,相当于三峡水库蓄水量的两倍。不仅如此,青海还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具有全球高原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之称,也是东亚、中亚两条国际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迁徙中转站和栖息地。与此同时,青海省地处高海拔寒冷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近50年,江河源区冰川退缩15%~20%;多年冻土层呈区域性退化趋势,固态水存储量下降,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气候天气增多。

进入新发展阶段,青海要站在更高起点,肩负更重大使命,要紧紧把握生态文明的时代机遇,谋“一域”也要谋“全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续守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生态治理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进一步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基础。摸清自然资源的家底,在此基础上落实好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明确全民、集体所有者权益,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为实现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全民所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基础。二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扎实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生态保护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保障能源资源的关系,科学协调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布局,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建立全省“四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挥好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探索耕地、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等国土空间用途转用政策。三是加强生态整体保护和修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尊重客观规律,以系统观念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四是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守好耕地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严格建设用地总量控制,落实好“增存挂钩”机制,促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利用。优化矿产资源利用结构,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健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引导矿山企业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强力推进全域绿色勘查,加快提升绿色勘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事前评估、事中监管和事后综合评价与考核,实现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二、要在实现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青海作为欠发达省,发展底子薄,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新青海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殷切希望。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一优两高”不动摇,稳步推进“五个示范省”建设,积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持续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80%。青海的资源能源安全地位重要,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强对国家急需、青海省优势的重要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力度,不断提高大宗矿产资源储量保障能力,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要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地勘单位的改革要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大地质”发展和改革。要围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技术、干热岩的勘查开发技术、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等,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二是积极助推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查清盐湖资源家底,加大柴达木盆地500米以下深层卤水勘查力度和开发利用研究,为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供坚实资源保障。围绕钾、镁、锂等盐湖资源,推动建设现代化盐湖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和盐湖资源高质量循环利用产业链,抓紧编制《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产业发展规划》《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着力构建盐湖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三是为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提供资源保障。积极保障光伏、风电、水电等优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用地,加大地下热水、干热岩、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矿产的勘查力度,为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提供资源支撑。四是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规划服务。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充分与全省各级生态旅游规划及生态旅游项目进行衔接,将生态旅游布局和生态旅游项目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保障生态旅游项目的用地需求。五是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提供资源保障。完成全省耕地“非农化”摸排及问题整改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新增行为。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整改工作,确保全省最优质耕地全部纳入永久基本农田管理。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引导柴达木盆地等适宜地区充分利用园地和未利用地,促进全省有机枸杞等特色产品的发展。

三、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凝聚起推动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民忧办实事,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一是持续推进全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在推进大江大河、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对省级及以下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开展统一确权登记,为全面履行“两个统一行使”职责提供产权支撑。全面实施线上线下“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推进所有市县实现不动产登记相关业务“跨省通办”。全力推动全省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的“问题小区”工作。二是推进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建立城乡统一的基准地价体系。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依法依规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完善土地二级市场,建立健全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措施办法,到2025年基本建立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的二级市场,促进一、二级土地市场协调发展。三是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开展全省地质灾害高发区、易发区重要城镇(乡)地质灾害区域调查及重点隐患点勘查和风险评估以及多年冻土区冻融地质灾害调查,为地质灾害防治奠定基础。开展东部湟水、黄河流域黄土丘陵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开展智能预警,由“人防”升级为“人防”与“技防”相结合。落实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有效保障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四是认真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及时下达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加强督查力度,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村庄复垦复绿。坚持以水库移民脱贫攻坚、解决库区遗留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和移民危旧房改造、高原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五是不断强化测绘地理服务保障。持续推动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立体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优化全省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青海省空间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

猜你喜欢

盐湖青海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盐湖又见火烈鸟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大美青海
山西省运城市:春来盐湖美不胜收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青海行七首(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