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黎锦与苗绣、苏绣的传承与发展比较
——贵州苗绣、苏州苏绣的参观考察报告

2021-12-10左曼丽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黎锦苗绣绣娘

左曼丽

(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海南 儋州 571700)

海南民族织绣工作室以发扬黎锦为己任,向省外考察学习非遗苗绣和苏绣,寻求合适的路径传承与发展黎锦。

1 苗绣的传承与发展

2006 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借助旅游景区的发展,走上市场化发展之路,借助院校的力量,运用现代设计,重塑苗绣产品。

1.1 市场化保护非遗

苗绣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广大农村妇女家庭收入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承续了苗绣文化。为了将苗族刺绣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并使其逐步形成商品化、市场化,使文化资源融入旅游并形成经济优势,贵州借助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加强该项目的引导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风情园、苗寨旅游景区,引入刺绣传习所,刺绣等传统工艺品试制,在旅游产品中名声大噪,走入百姓生活中[1]。

1.2 与院校合作发展非遗

苗绣融合现代审美设计,进行承续、创新和转化,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品,使得逐渐失去生机活力的手工刺绣品,又成为适应现代人以美怡情的手工艺品。在风情园、苗寨都有刺绣传习所,绣娘展示技艺,与全国有名院校联合开发设计刺绣衍生产品,产品价格合理,让苗绣走进百姓生活[2]。

2 苏绣的传承与发展

2.1 刺绣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崭新平台

为促进海南黎锦与苗绣的发展,特对苏绣小镇等地区进行考察与学习。苏绣小镇规划面积约382hm2,建设规划分为核心区、湿地延伸发展区和东侧预备发展区三大区域。核心区总面积约92hm2,在以绣品街为中轴的小镇核心区内,打造大师传承研习集群、文化交易博展集群、核心产业升级集群、微度假城郊商业集群、湿地生态酒店集群等八大集约要素集群。打造集销售、展示、博物、休闲和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苏绣文旅融合示范街区。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市场营销以及绣娘们传承创新之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以镇湖为中心的绣娘经济,刺绣已经成为镇湖的支柱产业,形成400 多家绣庄、绣坊的特色文化街。市场为导向,构建刺绣生产平台,例如建立镇湖刺绣艺术展示中心和中国刺绣艺术馆,推动了刺绣工艺进步。

2.2 与学校合作培养新生代绣娘

刺绣企业需要绣娘,为了培养刺绣人才,苏州中小学开设刺绣课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刺绣专业大专班”,培养苏绣继承人,发扬苏绣传统工艺。

2.3 树立文化品牌形象

苏绣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外事活动走向世界,声名远扬。《小猫》和《金鱼》等艺术精品经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外国使团代表和商界人士,并深受他们的喜爱。

3 黎锦与苗绣、苏绣的传承与发展比较

3.1 传承

2009 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苗绣和苏绣于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获得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与保护。

3.2 发展

黎锦产品“活化”不够,创新内驱力不足。黎锦企业多以合作社形式存在,合作社的销售很多的接单是手工织锦活,开发黎锦生活化的产品比较少,创新内驱力不足,产品设计缺乏新思维、新理念。苗绣和苏绣的跨界“活化”非常多,产品多元化。

工艺材料改良有待提升。黎锦多以棉线织,成品效果比较厚实、硬朗,这迫切需要改良材料,创新发展黎锦。苗绣和苏绣,可以在各种材料载体中体现,产品效果多样,发展面非常广泛。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黎锦目前在一所中职学校被设置成特色专业,高职阶段黎锦主要是以文化元素渗透到服装与服饰设计等设计类专业。可见,黎锦的产学研未形成一体发展。苗绣和苏绣在职业院校也是融入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设立刺绣工作室、刺绣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岗位对接。

4 借鉴思考与建议

4.1 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

苗绣和苏绣的衍生产品非常多,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结果。传统工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精良制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3]。传统工艺的承续中运用现代设计实现创新,传统产品转化为现代生活所需、产业升级所求的产品,才能与时俱进,获得重生。故要积极探索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方法路径,努力提升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的创新能力。

4.2 合作社形成品牌运作

对非遗黎锦最好的保护就是市场化,资本的进入能够带动黎锦的保护和发展,也能够帮助手艺人脱贫,让更多人愿意进入行业。黎锦合作社形成了黎锦的织造工厂,纯接单生产可以产生资本原始积累,但是产生不了较大的价值,通过形成品牌运作,提高非遗衍生品的市场价值和行业竞争力,合作社可以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来实现工作成果转换,知名企业通过参与合作社来吸取传统工艺的内涵,提升品牌底蕴价值,合作社要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运营手段来提高经济效益,达到互惠共利的目的。

4.3 黎锦“活化”推动复合型黎锦人才培养

所谓“活化”,就是活在当下,化在心里。黎锦“活化”要求非遗传人、设计师关注时尚,关注百姓生活需求,要系统地研究规划,以未来生活方式为目标,以设计转化为手段,真正做到文化的活化。从功能(技艺层面)着眼,把工艺和材料的思路解构出来,带到现代生活当中,不仅仅是形式的转化,还要将背后的寓意和内容进行意义的转化。海南黎锦,属于高端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一般老百姓买不起,开发衍生产品,让黎锦不只是作为艺术品欣赏,而是真正走到百姓生活中的实用品。市场需要大量的既懂黎锦技艺,又懂现代美学的复合型人才。

4.4 增强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

“产业和教育是一对天然的合作者”,产教融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专业特色,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实训、实践和实习构建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该学院专业建设,推行与企业的项目合作,采用项目教学法。实体项目和虚拟项目进行教学,课上、课后都是围绕项目完成,不存在第二课堂的开设。实体项目是教师承接的企业项目,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项目,虚拟项目也是教师模拟的项目。通过项目,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实现学生的学与做,达成学生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融合的目的。

以绣娘为支撑的经营体,拥有工艺,缺乏设计创意,与院校合作,促进非遗的“活化”和转化,可以把传统技艺融入当下生活,转化成现代人接受的一种方式,更好地传承非遗。

海南省需要一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集中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专业,弥补高职阶段黎锦专业建设的空白。不只是作为设计元素而存在,而是为海南传统工艺(黎锦)培养传承人,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担负使命。

5 结语

通过考察学习非遗苗绣和苏绣的传承与发展模式,比较海南黎锦发展现状,总结不足之处,提出可以借鉴的思路,传统工艺,加上现代设计,“活化”黎锦,发展市场衍生品,助推市场急需的复合型黎锦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上依托专业,增强黎锦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这个是海南民族织绣工作室弘扬黎锦值得借鉴的发展思路。

猜你喜欢

黎锦苗绣绣娘
基于湘西苗绣图案的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胡茜萍、李莉、唐雨军、黎锦作品
黎锦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苗绣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海南“黎锦经纬”十年记
贵州苗绣中的鱼形象与审美特征
「绣花针」——绣娘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