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汉服与洛丽塔洋服设计元素融合的文化传播
2021-12-10曹春楠廖倩琪葛宛金
王 越,曹春楠,廖倩琪,葛宛金,马 源
(琼台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传说从黄帝时代开始,一直传承延续至明朝。直到明朝腐败衰弱清政府入关,在那场残忍的剃发易服运动后,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就此告一段落。汉族在华夏大地上成了一个没有自己传统服饰的民族。21 世纪后,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觉醒,销声匿迹已久的汉服又被推到了人们眼前。现代汉族人民经过几百年时间的洗礼,已经接受了西方服饰体系,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了解真正的汉服是什么了,面对着这种曾经流传而如今却又陌生的服饰文化,是时候要弘扬与传承了。通过史实资料来回顾和了解汉服,十分必要。我国如今正在提升在自身的软文化实力,汉服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应得到更多人的认同[1]。
1 汉服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
1.1 汉服文物的缺失
参考文物实物的缺失,光有文献资料难以支撑起汉服的复原。从炎黄时代黄帝的垂衣而治,汉服已经有了基础形式,经过商周时期的整合汉服已有规范的制式,再到汉朝,汉服各方面的形制已经完善并普及于天下。后世朝代更迭,汉服虽然在样式上有些改动,但是其主要的形制未受影响,依旧延续了汉朝的基本制式[2]。
1.2 过分要求对汉服的严格复原
要认识汉服,则需要复原汉服的史实资料,且要与历史分毫不差,这个要求就有些过于钻牛角尖了。有一部分激进的“复原党”认为,既然是复原,那就应当完全把当时的服饰和形制都“复原”出来。但现在早已不是当时服饰存在的时代,复原不是拷贝,当今已经难已做到几千年前的真实复原。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时间不会为人们的哀婉而停留,同样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如果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算是曾经再优秀的文化迟早也会被时代所抛弃。
1.3 社会对汉服的认同度不高
如今,人们对传统汉服服饰文化了解少,社会对汉服的认同度低,宣传力度不够难以真正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虽然近几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这得益于不少民间社团出于热爱而在社会上对汉服文化的大力宣传),但是现在的“汉服热”有很大一部分是虚假的,在现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人们都不太愿沉下心去真正了解什么是“汉服”,真正潜心了解传统服饰的人依旧是少数。为了跟风而跟风,不仅不能为传统服饰的正面宣传起到作用,反而在不断消耗汉服这个传统服饰的能量。
2 国内外在汉服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动态
2.1 国内汉服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人们根据文字资料做的衣服,因为没有文物资料而存在争议。在对已有的汉服实物进行复原中,如丝绸博物馆三间裙,有文物但是因为不了解其真正的制作动机而走了弯路。汉服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还有源于华夏的感情。为了能使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延续下去,革新和改变是必然的。传承和创新不是对立的,创新必然要有继承,传承后必然要有创新,两者缺了谁都是不行的。
2.2 国外汉服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通过中国留学生、出国工作、旅游以及国家宣传等,让外国人了解到中国汉服文化。国外对汉服的反映可能会是“没听说过”,对中国传统服饰还停留在长袍马褂的时代。
3 汉服及洛丽塔洋服的概念
3.1 汉服的起源与传承
秦汉时期到明朝,继承了汉朝服饰的基本形制,各个朝代的形制都不相同,但是基本内核没有大改动。如秦朝是交领、右衽和窄袖,有缘衣,直裾保持深衣基本形制;汉朝是上衣下裳,分襦、裙;魏晋南北朝是交领,右衽有衣缘、有直袖,垂胡袖、半袖;隋唐五代是交领、右衽,袖型有直袖、半袖;宋元是右衽。衣有袄衫、背心(比甲)、抹胸、裹肚、短衫、长衫、褙子和大袖衣;明朝是右衽,有深衣、襕衫。衣有主腰、衫袄、褙子、比甲、披风、袍、直身、直缀和道袍[3]。
3.2 洛丽塔洋服的起源及发展
洛丽塔服饰作为一类风格服装,主要面向女性市场,其设计风格源自18 世纪典型男权话语下的洛可可和维多利亚时代的服饰风格[4]。
洛丽塔服饰亚文化的出现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的日本,从饱受争议的小说女主人公开始,到逐渐成为洛丽塔作为颇具特色的青年服饰时装进入大众视角,色彩鲜艳夸张配饰繁多并且价格不菲。洛丽塔服饰风格会运用到鲜艳的色彩、柄图、蕾丝、抽褶和缎带等,在款式上模仿了维多利亚和洛可可时期欧洲贵族女性的着装样式,虽然样式有相似性,但是风格类型却有了较大的变化,这种风格类型的变化体现了穿着者对更为年轻、活力和富有青春气息的生活的向往[5]。
4 汉服与洛丽塔洋服创新及推广的意义
4.1 汉服与洛丽塔洋服创新的形式及意义
现代汉服形制不变,图案种类偏向洛丽塔、多用现代特有的材料加上蕾丝,为服饰增加可爱感。小细节的改动,便于穿着,同时增加民族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与现代设计接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让汉服延续传承。
4.2 创新后的汉服推广的意义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让别的国家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借助网络向国外推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护传统文化,让存世的优秀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对于传统文化,应当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但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能适应的糟粕部分,就让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未尝不可。一旦适应了现代日常生活,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取向,人们的接受度更高,实用性也就更强。
5 结语
近年来汉服的重新出现绝对不是昙花一现,它承载着中国汉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文化和骨气。汉服要想在日新月异发展中的现代社会继续传承延续下去,就必须迎合社会需要和发展创新。对内,不论官方还是民间社团,都应加大对汉服文化的正面宣传;对外,则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对外推广,让其他国家都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汉服服饰是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