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看韩流音乐的传播魅力

2021-12-09刘思聪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摘要:韩流音乐在世界流行音乐文化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在艺术性和音乐性方面均有突破性创新。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从六个方面解读韩流音乐的传播魅力,包括视听盛宴、“洗脑”记忆、艺术狂欢、偶像效应、时尚新颖、“对话”与集群,以期启发中国流行音乐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输出。

关键词:传播心理学;韩流音乐;传播魅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069-03

近几年,我们可以在欧美音乐榜单里频繁看到韩流音乐(韩国流行音乐)的身影,欧美大众翻跳韩流音乐舞蹈的視频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欧美民众对韩流音乐持肯定态度,韩流穿搭、韩流美妆、韩流审美开始席卷欧美市场,韩流音乐的世界影响力日渐凸显。韩流音乐逐渐突破流水化作业的标准范式,除满足大众化需求之外,在音乐性和艺术性上都有所提升。韩流艺人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出现越来越多“制、创、演”一体的全能艺人,其音乐实力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听众所认可。韩流文化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至今已有了30年的发展历程,从模仿学习到产业化生产再到创新升级,韩流文化完成了从摸索试探到特色创新的质的飞跃。韩流音乐作为韩流文化中的突出产业,成功输出亚洲文化圈,与欧美主流音乐相较量,赢得了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喜爱,掀起了韩流模仿热潮,跻身世界流行音乐市场。韩流音乐作为后起之秀究竟有着怎样的传播魅力,又为何拥有如此大的魅力?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以期启发中国流行音乐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输出。

一、视听盛宴

(一)感官冲击

传播心理学认为,在促进受众记忆方面,多种器官同时参加的识记,记忆效果优于单一感觉器官的识记。因此调动多个感官系统的传播方式有助于加深受众的信息记忆,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韩流音乐往往是多元文化产物的集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歌曲发行,还包括制作精良的音乐MV、精美的宣传海报、唱跳结合的表演形式,在画面、音源、编舞等方面极大地刺激着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直接或间接地调动了受众的多个感官系统。此外,韩流音乐的舞台打歌制度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传播方式,唱跳结合的打歌舞台强调视听结合的美感,通过多重感官体验为受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可以说,在表演完整度和舞台呈现效果上,韩流音乐相比其他形式的流行音乐具有绝对优势。其以多感官的记忆点加深受众对音乐的记忆,增强受众的音乐体验感,以此吸引更多的关注,形成长期记忆,传播效果极佳。

(二)生动效应

生动效应是指在记忆中生动形象的信息更容易被加工[1],因此设计中的各种信息元素都应当力求形象生动。情节可以传递一定的意义,提供给受众编码的线索,有利于受众加工记忆。在韩流音乐中,MV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MV的预告、制作在音乐的前期宣传打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点击量在网络数据中也是值得比拼的一项,好的MV能带动音源销量。韩流音乐MV中有许多情节和概念编排,拍摄十分用心,画面观赏度高,能吸引大众反复观看,一些概念团甚至推出了概念系列悬疑MV,在MV中埋下大量隐喻伏笔,吸引大批受众猜想推理,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兴趣,提高了音乐的宣传力度。

二、“洗脑”记忆

(一)创造符号

韩流音乐中通常有多个记忆点,如标志性的舞蹈动作、朗朗上口的旋律,这些记忆点就是韩流音乐的符号创造,这些符号被赋予了专属于歌曲的意义。与其他类型的音乐不同,视听结合的韩流音乐往往有其独特的舞蹈符号,人们看到某个标志性动作就能想起这首歌。这些简单好记的符号能够帮助受众记忆音乐,韩流设置记忆点符号的目的就是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和创造“洗脑”记忆的可能。

(二)重复宣传

韩流音乐的传播平台建设是非常成熟的,除了音源榜单、MV发布、新闻报道,相较于欧美音乐和华语音乐,韩流音乐的宣传展示机会非常多,艺人在回归期(发行新歌期间)有很多打歌舞台宣传综艺进行歌曲展示。仅打歌节目就有6个,其他许多综艺节目也有回归期艺人的打歌展示时间,韩流音乐的粉丝有很多机会看到艺人的音乐舞台。除了这些打歌平台,官方还会在常用的社交媒体发布相关音乐视频,通过大量的重复宣传加深受众的记忆,重复可以使短时记忆变为长期记忆,对受众进行魔性“洗脑”[2]。韩流音乐将视觉符号与耳虫效应相结合,通过大量的重复宣传使自身更具“洗脑”功效,迅速攻占受众的记忆空间。

三、艺术狂欢

艺术狂欢源自巴赫金的“狂欢理论”[3],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具有全民性、颠覆性、乌托邦色彩三个特征,其前提是两个世界的划分。第一世界是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统治阶级拥有绝对权力,平民百姓过着谨小慎微的服从生活;第二世界是完全颠覆、打破阶级身份局限的“颠倒世界”,是狂欢广场式的生活。“狂欢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反抗霸权力量、建立普天同庆的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这里艺术的狂欢指的是艺术世界的“狂欢”行为,主要借鉴了“狂欢理论”的三个特征,不强调两个世界的政治色彩和极端的“颠倒世界”,而是强调一种颠覆传统的具有普适性的艺术活动。在艺术世界的狂欢广场,艺术欣赏、艺术参与的门槛低,艺术不再只是少部分专业人士才能评介、学习的阳春白雪式的艺术,而是可以全民参与、全民欣赏的大众艺术。

韩流音乐恰巧为我们建立了一个艺术世界的狂欢广场,韩流音乐集欧美流行音乐之长,以大众度较高的Hip-pop(嘻哈)、EDM(电子舞曲)、R&B(节奏蓝调)风格为主,近几年复古Disco(迪斯科,电子音乐的一种)、rap(说唱)也是流行大势,Dancepop(流行舞曲)基本是唱跳结合的韩流音乐首选。韩流音乐在音乐类型上大众度较高,受众的接受范围较广,这类型音乐大多节奏强烈、旋律入耳,即使听不懂歌词也能被歌曲所感染;在音乐题材上,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易与大众生活产生共鸣;在表演形式上,唱跳结合,大众参与歌曲互动的方式比较多元化,会唱的可以哼唱旋律,不会唱的也可以跟着歌曲动起来,韩流音乐通常配有标志性的编舞动作,没有较好的舞蹈基础也能模仿。韩流音乐的流行唱法相较于美声、民族等声乐唱法门槛偏低,韩流音乐中的编舞相较于民族、芭蕾、国标、专业街舞等舞蹈形式,对技术的要求不高,要达到韩流艺人的演出水平有一定难度,但简单模仿入门还是不难的。韩流音乐中特有的应援互动模式,使受众不通过唱跳形式也可以参与到音乐中,受众可以通过呐喊口号获得参与体验感,既能自由地欣赏、享受音乐,又能轻松地体验音乐。韩流音乐具有极高的大众娱乐性,易产生愉悦的共鸣,就像是释放情绪的“解压阀”,能轻松营造出艺术的“狂欢”气氛,这种音乐的参与感大大提高了受众的认知接受度。

四、偶像效应

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超我”代表的是良心、社会准则和理想自我,是人生的标杆和指导,韩流音乐塑造的完美偶像即是“超我”的理想存在。而“超我”的存在恰巧满足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的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要,韩流偶像能满足大众对美的向往。美感经验认为,在创造和欣赏美的过程中,观赏者与对象的功利属性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不即不离”即为理想距离,而韩流偶像完美而又亲民的人设恰巧符合这种美感经验的理想距离。同时偶像能让人有一定的代入感,是粉丝情感的寄托,其通过偶像的价值实现间接性地完成自我实现,通过情感寄托满足个人需求。偶像文化的兴盛使得韩流音乐有了相对稳定的市场,其靠粉丝黏度获得持续性关注,传播广泛度和持久度较高

除了这种单向的传播,偶像效应也带动了受众的学习行为,使传播的范围继续扩大。偶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榜样性的示范效果,偶像的影响力能带动榜样行为的传递和模仿,受众模仿韩流艺人的穿搭、妆容、唱法、舞蹈等,在偶像的影响下进行学习行为,形成带动式的二次传播。传播的第一层是对关注偶像的学习,第二层是对关注偶像的人的学习,这种具有传递性的传播模式,使韩流音乐的影响力再次扩大,以偶像为标杆的潮流趋势形成。

韩流音乐突出的偶像模式、饭圈文化,在音乐传播中形成了强有力的偶像效应。韩流音乐将粉丝的能量最大化,以偶像吸引受众,用粉丝带动传播,相互作用,打造“偶像+音乐”的标准化传播模式,实现成功经验的批量复制,这能促进韩流音乐传播的集群化发展,为韩流音乐输出增势。

五、时尚新颖

(一)求新心理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证明,“微弱、单调而又重复出现的刺激物会直接引起大脑皮质的有关神经细胞的抑制过程,这种抑制过程扩散开来会引起睡眠”[4];反之,新鲜、新奇的事物则会刺激神经,引起人们的兴趣。创新的事物更容易被记忆,因为认知结构对新事物没有可以同化的结构,大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归类新事物,较长时间的注意分配能促进记忆产生。

韩流音乐有效把握住了这种求新心理,其在潮流风尚的把握上一直都非常敏感,韩流音乐定期回归的营业方式使歌曲颇具时代感和新鲜感,契合当下最流行的音乐风格和潮流元素。可以发现,韩流音乐无论是音乐制作还是服装造型,每个细节都非常用心,总能抓住当下的流行趋势,吸引大众的目光。由于韩流音乐更新换代的速度快,行业竞争压力大,内卷之势激烈,韩流音乐艺人面临十分苛刻的要求,这促使韩流音乐朝着更为大胆的方向突破创新。在音乐风格上,韩流音乐进行特色元素创新,挖掘更为新颖的细节元素,广泛挖掘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元素;在舞蹈动作上,韩流音乐新奇且富有记忆点,能激起人们的记忆和模仿欲望;韩流音乐在造型上也十分大胆前卫,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韩流文化在内卷之势的影响下绝境突破,近两年在艺术性、音乐性上都有了显著提升,不再只是简单的流水化作业,巧思令人赞叹,舞台和MV的呈现堪称艺术。越来越多的创新变化使得韩流音乐的形式越来越复杂,不能再简单归类进行概括,但是韩流音乐一定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其不断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并在把握世界潮流的同时凸显自身特色。韩流音乐敏锐地洞察时尚、引领时尚,创造出符合世界流行趋势的自我特色时尚,其跟随着“新”,也创造着“新”,形成了独特的新风尚,“新”就是韩流音乐的核心特点,其不断增强的传播生命力更佐证了这种“新”的力量

(二)审美趋向

较为时尚新颖的表现方式能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使韩流音乐获得更多的关注,不管是绚丽的MV、富有感染力的舞台,还是时尚大胆的妆容造型、富有记忆点的独特编舞等,都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目光,使受众在几分钟的音乐里完全处于沉浸状态,这种沉浸状态又会形成美感经验中的凝神行为。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在凝神境界中,人们把物与自身以外的事物的关系置之度外,在聚精会神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沉浸感会使受众产生美的享受,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六、“对话”与集群

(一)传受对话

巴赫金的对话理念强调传者与受者的双主体性,不再局限于固定传授关系的单向传播,重视反馈,重视传受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与新媒体时代所倡导的互动传播模式非常相似,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性日益凸显。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发生改变,大众可以更多地参与互动和反馈,主流媒体更加关注受众意愿,两者平等地对话交流。大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自由发布信息,完成信息创造的初次传播和接收信息的再传播,抑或是信息加工的二次传播,大众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和主要参与者。传受对话指的是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传播,关注受众的反馈和能动性。

韩流音乐成功搭乘新媒体时代的便车,充分利用了这种对话模式,使受众的参与感和主体感大幅增强,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传播影响力。韩流音乐模式具有很多对话优势,粉丝群体打造、线下互动、应援活动等都给韩流艺人与受众创造了对话空间,拉近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偶像不再是不可靠近的遥远存在,能给予受众更强的参与感与存在感。韩流音乐通过打造互动传播模式,实现了传受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在反馈互动中,实现了音乐的批量复制和内容的迭代创新,形成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共创价值。

(二)集群式病毒传播

病毒式传播的概念源于病毒式营销。病毒式营销就是通过人际传播,在短时间内使信息传播呈几何式增长,达到良好的销售目的[5]。关于病毒式传播的概念,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结合当下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将病毒式传播界定为信息的传者和受者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主动传播或分享,在短时间内使信息传播呈几何式增长的传播方式。

韩流音乐从音乐制作到歌曲宣传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为病毒式传播的形成作铺垫。唱跳结合的韩流音乐,极富节奏感,感染力极强,易产生高生理唤醒,促使受众形成分享行为,同时随处可见的重复宣传,使得韩流音乐很容易被听到。威尔伯·施拉姆的受传者选择传播信息的或然率公式如下: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在新媒体时代同等便利的信息发布情况下,越容易获得的信息被选取分享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在宣传上具有较大优势的韩流音乐,更容易被分享传播。此外,由于韩流音乐的艺术门槛较低以及符合大众审美取向,韩流音乐很容易被模仿学习。网络上存在大批韩流音乐翻唱、翻跳视频以及相关创作视频,受众在参与中获得更强的愉悦感和主体感,这种二次传播、再创作在加深记忆的同时再次扩大了传播。

韩流音乐的这些特点使得韩流音乐更容易实现一定量级的病毒式传播,与其他音乐少数的病毒式传播现象不同,韩流音乐的病毒式传播是普遍现象。韩流音乐流水线式的批量传播使得各独立现象集群成一股更为强势的病毒式传播韩流,并席卷世界各地,成为所谓韩流输出。韩流音乐通过这样的集群式传播合力成为一股具有强劲冲击力的“文化传播流”,个体的传播力量是有限的,但团结起来就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集群传播能量大于个体传播能量,并能起到一定的带动效应。韩流音乐不仅在制作上充分利用团体合作优势,在传播上依然延续这种团体带动的模式,这种集群式病毒传播给韩流音乐的国际输出带来了巨大能量。

七、结语

韩流音乐因其生动丰富的视听呈现、不断重复的“洗脑”元素、受众广泛的普适艺术、亲切完美的偶像设定、时尚新颖的审美创新以及集群式互动传播的病毒效应,在国内外传播中广受欢迎,不断扩张着其传播版图,尽显传播魅力。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独特视角入手,对韩流音乐的传播魅力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性挖掘和思考,深刻剖析韩流音乐的传播策略,以期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创新和传播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 王绮,郑晓涛.在线评论的生动效应和商户再反馈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以经济型酒店为调查样本[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5(1):105-113.

[2] 张珂嘉,喻国明,修利超,等.“神曲”的判别与测量——“神曲”特征量表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青年记者,2021(4):24-26.

[3] 李丹丹,张怡佳.狂欢理论视域下视频平台的UGC与传播——以哔哩哔哩为例[J].青年记者,2020(26):98-99.

[4] 尚雅莉.求新心理与色彩审美热情[J].美与时代,2002(4):51-52.

[5] 熊若柳,李倩坤.病毒式传播中受传者的心理因素[J].青年记者,2016(5):21-22.

作者简介:刘思聪(1998—),女,上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