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气象站雷电过电压防护分析
2021-12-09何秋宏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雷电过压攻击的具体路线:供电线、通信线;探索了过电压应对之策:接地、屏蔽等方法,以此保证自动气象站运行的安全性,加强防雷工作落实,给出有效的过电压防护方案。
关键词:电源线;接地;分流
中图分类号:TP2
引言:
自动气象站的整体体系包括硬件与软件。硬件程序包括信息采集装置、信息感应设备、数据通信接口、供电设备等。数据采集、数据感应等设备,无法有效应对电磁干扰问题。电磁干扰来源,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人为产生的干扰源,对电力程序隔离装置、运行系统各位置造成过电压问题;另一类是雷电引起的过电压现象。两类电磁形成的威胁,均具有较大危害作用,亟需制定有效防护措施。
1雷电过压攻击路径分析
1.1电源线攻击
气象站运行时,主要的供电设施是使用低压线,将电源传输至气象站室内,此时电力线路将会承受雷电攻击,以配电线走向为依据,以行波状态攻击供电设备,致使气象站发生运行异常,难以有序运行。直击雷的攻击主体,是以高压线为主要目标。雷击作用产生的过电压,在变压器耦合作用下,电压恢复至初级,在220伏特线路中运行此种电压,成功攻击气象站内部的电源设施。在直击雷作用下,极有可能转移线路压力,形成过电压现象。同时,在220伏特的线路表层,感应雷能够准确捕获过电压,对气象站形成较大威胁。
1.2通信线攻击
在气象站周边地区,并未形成有效的防雷体系。气象站周边区域内,各种高出地面的物体,比如建筑、路灯等,极有可能在雷电作用下被击穿。雷电作用期间形成的过电压,会击穿地面表层的泥土,致使户外安装的传感设备、其他设施无法有序运行,甚至引起设备损坏,或者击穿绝缘层,比如网格线、数据采集设备、通讯线路等。在各路绝缘层受损后,会引起瞬时过电压迅速流转现象,在通讯线路的指引下,瞬时产生的过电压会攻击气象站。如果感应雷击已然造成通讯线路损坏,会在通讯线路表层获取过电压攻击气象站的信息,间接对气象站形成较大危害。
2过电压应对方法
2.1接地保护
围绕气象站进行的雷电保护工作,接地防护是较为关键的一种措施。接地保护对于各类雷击具有一定防护作用,包括直击雷、感应雷等。在保护时,主要是将雷电流转移至大地中,减少雷电危害。因此,为获取优异的防雷效果,选用优质的接地设备,确保转移雷电流的有效性。一般情况下,气象站进行接地保护时选择的工艺为“单点式”。此种接地方式,电阻小于4Ω。在工艺连接时使用共同地网方式,确保雷击流转移至相同的地网区域。在接地连接时,应保证接地线与防雷线之间的间距大于5米。此外,在电位连接时,分别连接方向感、卫星线路底座等设备,保证气象站整体的防雷效果,促使气象站有序运行。
2.2屏蔽保护
屏蔽保护法,是以保护主体为目标,借助金属网、箔等物质,对目标物体进行包围,有效阻断雷击形成的电磁脉冲,提升闪电攻击气象站的困难性。屏蔽措施是保障雷电磁脉冲形成辐射作用的最佳防护方法。在实践进行屏蔽时,有序连接屏蔽套、屏蔽设备,形成有效的接地保护体系。在户外装设的各类设备,比如传感器、信息采集器等,需要使用屏蔽线进行连接,同时给予多点接地防护。
雷电发生较多的区域,应在电缆表面上方30厘米处,增设两组金属,用于接地保护。针对存放计算机设备的气象站,在使用低压电源线时,應防止线路架空。一般情况下,使用铠装电缆方式,进行线路保护,增设电源避雷设备。对于网络通信线路,应对其进行地区敷设,确保线路通信的屏蔽效果。同时,在网线两侧装设通信避雷设施,确保通信有序,减少雷电作用。
2.3分流保护
现阶段防雷工艺中,分流保护方法,是用于保护电气设备的关键措施。分流措施,是导线从户外引进室内,在导线与接地目标之间使用避雷装置。气象站实际运行期间,会在供电线路、通信线路等位置,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确保避雷设备的使用效果。如果发生感应雷、直击雷等作用,会形成较大的过电压现象,在导线帮助下,由户外传至室内。此时,避雷装置表层存有的电阻,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减少时间,甚至会形成短路时间,闪电作用下形成的较大电流,在避雷装置的帮助下,短时间内向大地释放电流。此种保护方法,主要保护的设备有信息采集、信息感应各类设备。
2.4均压保护
均压保护,与接地、避雷设备的使用,具有相互协调性。在均衡联通电位时,主要使用截面规格较大的导线,有效连接雷电流攻击的各类设备。气象站中,应在电位均衡线路上,进行各类设备的连接,对设备进行集中防雷保护。使用放电管,有序连接供电线、互联终端等,确保电子设备的防雷有效性。如果观测区域,相同终端所在机房的间距较小,可进行有效的共地处理方法,保持各设备电压的平稳性,有效去除过电压形成的威胁。
3气象站过电压应对实例分析
3.1科技防护
3.1.1科技设备防雷的需求与规定
某气象站在进行过电压应对、雷电防护各项工作时,应积极防控外线路感应事件,积极配置通信设备,借助高功能集成设计、智能通信等工艺,有效控制通信网络形成的风险电路数量,加强整网雷电对抗能力。以室内终端、控制设备、监控体系为主,积极制定防雷措施。在气象通信体系中,高效整合交换器、信息传输等各类设备,确保系统连接质量,线路连通长度介于100与200米之间。在连接线路中,会受到雷电感应作用,转移雷电浪涌方向,极易增加雷电威胁。因此,加强防雷设计,是保证气象站运行的关键措施。
(1)IEC-61644要求中,明确给出气象站通信联通、信号接口的防雷方法。
(2)ITU-TK相关文件中,针对气象站各项通信防雷工作,给出多种指导措施。
3.1.1各地区防雷的侧重方向
结合江门、东莞、湖南各地区的气象站通信工程实际受到的雷害问题可知:在气象站中增设的网络接口、智能控制体系、移动通信设备等,均在不同程度地遭受雷击威胁,发生设备损坏问题。同时,在气象数据通信网络中,数据接口、采集板等各类组件,均在雷击中发生损坏。由此说明:互联终端、控制程序、通信接口等位置,均是雷电过电压主要的攻击位置,整体防雷能力较弱,应引起气象站单位的高度关注。
3.2过电压保护措施
3.2.1选用过电压保护设备,氧化锌避雷器
由架空线路终端位置向气象站引入的线路,伏特值有两种类型,分别为10kV、6.6kV。以防雷视角为出发点,使用屏蔽电缆,确保缆线埋设的有效性。如果在气象站内部添加配电变压设备,屏蔽电缆再进行防雷保护,应将其引入地下。屏蔽缆线长度须介于300至500米范围内。
在线路终端、线缆拼接等位置,在接地保护时,需要装设避雷器。在安装前期,应进行避雷器类型的选择与确认。案例气象站最终选用的避雷器,为氧化锌类型,电压值为12.7kV。结合GB11032的文件规定:当避雷器的电压为10kV时,能够确保雷暴强度的防护质量,符合城市各领域防雷的各项要求。因此,在案例气象站中,选用氧化锌避雷器,其电压12.7kV高于10kV,能够有效保证各位置的防雷质量,比如变压器、通信线路接口等。
3.2.2配电体系使用的过电压防护设备
气象站结合雷电类型、主要发生威胁的地区等因素,对配电系统给予有效保护,确保保护设备选择的适用性。案例气象站在供电系统保护工作中,要求在器件回路程序中添加保险丝,添加时采取串联方式。现阶段,在进行配电防雷工作时,保护主体会在自身损坏、过电压作用下,发生设备燃烧时间,间接降低供电线路整体的运行能力。结合实际发生的雷电事故,气象站为确保供电的有序性,应保障保险丝处经过的电流量级,等同于上个位置保险丝的5/8。
在实践测试中发现:冲击通流量不高的设备,在雷电作用下,整体运行的剩余时间,远低于冲击通流级别较高的设备类型。配电区、供电区主要承接供电线路沿线的电流能量。因此,在进行配电体系防雷时,应尽量选用高级别的保护设备,确保设备运行时间的充足性,减少保护设备频繁更换问题。
气象站在为供电系统选择防雷设备时,应结合TN系统的电力供应情况,明确供电程序中防雷器的安装形式。案例单位在供电系统连接时,是以TT系统为主要连接形式,输电线路电压为380伏特,此时在防雷保护时,可对N线进行加装处理,使用放电管拼装成防雷器,形成防雷保护体系。
3.2.3电源线过电压的防雷应对之策
结合YD/T585-92文件的規定内容,介于12至60伏特之间的配电系统,其绝缘测试时,测试时间为1分钟,电压有效参数为500伏特。由此发现:在配电体系中,雷击允许参数不小于500伏特,一般达到工频6倍。结合供电需求,确保防雷器电压余量不超过300伏特。
气象站各类设备的供电压力,有一定调整区间。如果将设备运行压力调整为48伏特,实际允许电压的变幅介于-40伏特与-57伏特之间。换言之,如果供电压力处于-57伏特位置,可以更换设备。在气象站进行供电设计时,使用的电压调整措施为“直流供电”。一般情况下,气象站电压维持在-48伏特左右。在选择防雷设备时,用电电压应介于70伏特与90伏特之间。为保障防雷器的使用效果,应回避防雷器形成的电压浮动问题,维持各类设备运行的有序性。同时,电源线连接的防雷器,应配有保险丝器件,防雷器实际输出的电流不小于3KA,此时防雷器可进行接地保护连接。
结论: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结合自动气象站的设备引入情况,扩充防雷功能,积极回避过电压问题,确保气象资料交互的高效性,逐步提升气象站运作能力,为各部门生产运输、工作规划给出天气信息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马俊,王莉.不同配网支线拓扑结构下电能采集终端雷电感应过电压防护分析[J].电测与仪表,2019,56(24):33-38.
[2]罗永志,王艳辉.配电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的避雷器防护分析[J].电瓷避雷器,2019(01):84-88+94.
[3]崔思东.通信系统雷电与过电压防护[J].中国新通信,2018,20(13):222.
作者简介:何秋宏1983年04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省市):广东省揭阳市,职称:中级,学历:本科,主要从事:电气、防雷装置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