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报刊中的学堂乐歌文学研究

2021-12-09邵迎

艺术评鉴 2021年21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

邵迎

摘要: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时期伴随新式学堂建立、艺术教育的广泛引入、爱国知识分子主导的文化改良运动兴起而产生的。它与新诗革命、小说界革命等文化革新运动一起,为其后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乐歌的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对近现代社会文化思想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学堂乐歌因其大众流传、寓教于“乐”等特征,成为晚清报刊积极刊载与传播的内容。本文将通过近代报刊文献中的乐歌史料分析,展开对学堂乐歌文学样式及创作方法的文学研究。

关键词:晚清报刊  学堂乐歌  艺术教育  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170-03

回望百年,与其他近代文化现象一样,中国歌诗文化也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和接轨世界的近代化问题。所谓“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时期,在进步知识分子积极倡导下,伴随新式学堂建立、音乐教育初兴而出现的学校歌曲创作。乐歌作为文学文本、一种类诗体文学作品,成为晚清报刊中独树一帜的文学样态。有别于新闻性内容,乐歌在报纸杂志的刊发更加灵活:有开辟乐歌专栏者——如《江苏杂志》开设的“音乐栏”、《新民丛报》开设“饮冰室诗话”中也刊发乐歌文学,也有创办专门性音乐期刊的——如李叔同创办的《音乐小杂志》,还出现了不定期结集出版的乐歌集刊——如沈心工所编《重编音乐唱歌集》6集。新的媒介載体、新的文学样式,随着报纸杂志等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在学堂乐歌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学堂乐歌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学堂乐歌文学创作,内容上唤醒民众、倡导新知,有着很强的思想引导性与现实针对性,题材非常广泛。有提倡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的;有号召民族觉醒,要求富国强兵、团结御侮、振兴中华的;有倡言开通民智、提倡科学者;有勉励敬业乐群、敦品励学者;也有鼓励体育锻炼、渗透美育德育,宣扬文娱卫生、反映学生生活等等。学堂乐歌的创作,将传统的“修身”、“爱国”与新式教育的“启蒙”、“科学”等结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学堂乐歌也可看作中国现代艺术创作的滥觞,别开新路,逐步打破格律限制、文白兼用,达到寓教于乐,生动活泼。而在探索过程中,作为一种类诗歌文体,学堂乐歌歌词的大量创作实践,为之后的文学改良做了主动尝试,可视为白话诗歌、新体诗歌创作的一次“试水”。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诗歌,虽然有言志的传统,但相对而言,其意境塑造、意象选取侧重于个人世界的写照。即便是爱国之作也往往与个人情怀、身世感怀纠缠在一起。山水田园、幽情怀古、羁旅思乡、男女情思,成为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境和创作题材。作为诗体文学的创作,乐歌在开辟新意境新体验方面走得更远。新的体验进入歌词创作,在歌词中描写新事物,不仅仅是因为飞速改变的社会生活而自然发生的,更是一种歌词作者们自觉而主动的努力的结果。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文化的进入已经不可逆转。政治、经济上的弱势,使中国的知识分子自觉地输入西方文化,这正是乐歌中大量出现新意境、新意象的内在主因。

一些早期歌曲虽然运用的是古语词汇,但意境上已经有所突破。如著名的《黄河》(杨度词,《新民丛报》1903年46-48号合刊,文苑栏·饮冰室诗话)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

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

虽然语言运用上依然充满文言色彩,但是现代汉语自由舒展的句式结构,已经衬托出了一种自然雄健的精神面貌,与传统的登高幽古之作在意趣上有了区别。

主张诗界革命的清末大诗人黄遵宪亦是倡导并力行学堂乐歌文学创作的时代先驱。曾志忞的《教育唱歌集》中收录了黄遵宪创作的《军歌》,署名为“黄公度”。 黄遵宪的《军歌》实为长篇组诗,分为《出军歌》《军中歌》《旋军歌》三个部分,共二十四首章,每章末字连缀起来,成为“鼓勇同行,敢战必胜,死战向前,纵横莫抗,旋师定约,强我国权”六句战斗口号。

如《军中歌》:

堂堂堂堂好男子,最好沙场死。艾炙眉头瓜喷鼻,谁实能逃死?死只一回毋浪死,死死死!

阿娘牵裾密缝线,语我毋恋恋。我妻拥髻代盘辫,濒行手指面:败归何?再相见,战战战!

戟门乍开雷鼓响,杀贼神先王。前敌鸣笳呼斩将,擒王手更痒。千人万人吾直往,向向向!

探穴直探虎穴先,何物是险艰!攻城直攻金城坚,谁能漫俄延!马磨马耳人靡肩:前前前!

早在 1902 年,梁启超编《小说报》杂志第一号就选刊了黄氏《军歌》中的四首。除这组《军歌》外,黄遵宪又曾作《幼稚园上学歌》十章和《小学校学生相和歌十九章》。这三组作品虽然还有歌行旧体痕迹,但却是黄遵宪“杂歌谣” 新诗创作的代表。上述作品,用语通俗,主题皆为劝学、爱国思想。虽然语言还颇具古典诗歌之风,但也充分反映了“我手写我口”的创作风格与探索方向。特别是《小学校学生相和歌十九章》被梁启超称为“一代妙文”,①如:

来来汝小生,汝看汝面何种族。芒砀五洲几大陆,红苗蜷伏黑蛮辱;虬髯碧眼独横行,虎视眈眈欲逐逐。於戏我小生!全球半黄人,以何保面目……

又如:

听听汝小生,欲求国强先自强。晾案以外即战场,剑影之下即天堂,偕行偕行若赴敌……生当做铁汉,死当化金刚。(黄遵宪《汝小生》1903年40、41号合刊,文苑栏·饮冰室诗话)

黄作没有了传统士人自矜自伤的幽情,一种新鲜的清刚之气扑面而来。在歌作中宣扬尚武精神、爱国情怀,显然是 20 世纪初年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这不是一种个体的声音,而是一种自觉地融入到某个群体里的共鸣之声。

而更多的作品,虽然所写依然是寻常景物、时光感慨,但也有了全新的面貌。如清末著名文人张季直的《金鱼》(收录于沈心工《重编学校唱歌集》二集中):“风吹池面开,一群金鱼来。”虽然句式上类似于五言歌行,但朴素的诗句背后那种清新的诗风与天真的心态却是近古时期古体诗歌中所少有的。如果不考虑其文学成就,仅就心态而论,即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田园名句也显得沉重许多。

燕燕,燕燕,别来又一年。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泥,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燕燕,燕燕,室内不可留。关窗,关窗,须问你归也否。你最好新巢移在廊檐头,你也方便,我也方便,久远意相投。”(沈心工《燕燕》收录于沈心工编《学校唱歌二集》1906年4月初版)

咏燕之作,传统诗歌中多与春愁相联系,而沈作中的燕子意象却有了不一样的突破。这是一种在全新视角下对于自然的观照,不再是借物抒怀的抒情模式,而充满了一种清新活泼健康平实的对于自然界的关爱。如果进一步拓展理解,歌词中的咏燕人与燕子之间的意义关联与审美结构——充满童趣与探索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爱心,客观细致的观察——都是完全不同于古典诗歌“借物抒怀”的抒情模式。

作为诗体创作,乐歌歌词创作有着向现代诗歌迈进的一面,但也并不排斥古典诗歌元素。可以说它处于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的中间状态。其类似古典诗词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歌词文体形式上的徒诗化、内质上的言志化和语言上的古雅化。”②

学堂乐歌的词作中,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并不希见。首先,其歌词创作虽然力求浅白,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大量的古典诗歌词汇。这是创作者因时代背景自然带入的,不可强求。其次,在继承古典诗歌精华的基础上寻求新变,也是一部分歌词作者的努力。在此方面,代表人物当首推李叔同。他始终认为歌词创作应该坚决反对“诋毁故典,废弃雅言”的做法。在这种创作主张下,其作品含蓄、典雅的风格处处体现出中国传统诗词的影响。人们口熟能详的乐歌作品《送别》(收录于曾志忞编《教育唱歌上编》1905年7月)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虽然不是传统的诗词体裁中的任何一种,却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所有美学特征:语言上的简练,情绪表达上的含蓄隽永,“长亭、古道、浊酒、夕阳、笛声”传统的词汇语象凝汇其中,比兴的抒情方式,意境如画……

黄遵宪在提出诗界革命时曾主张:“尝于心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种脱去旧诗体形制框架而继承其神魂的创作要求,以李叔同的《送别》做实例,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李叔同以后的创作中,大量作品实际上都采取了这种模式,而且日渐纯熟佳妙。他不强求摆脱古典词汇、大胆使用贴合现代音乐调式的现代句法结构,形成了格调古雅、意趣悠扬、亦古亦今的风貌。

《隋堤柳③》(收錄于李叔同《国学唱歌集》1906)一歌自注为“仿词体”:

甚西风吹醒隋堤衰柳,江山非旧,只风景依稀凄凉时候。零星旧梦半枕浮,说阅尽兴亡遮难回首。昔日珠帘锦幕,有淡烟一抹,纤月盈钩,剩水残山故国秋。知否知否,眼底离离麦秀。说甚无情,情比踠到心头。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深愁,浅愁,难消受,谁家庭院笙歌又。

这首歌词作品并不是李叔同诗歌的代表作,但在乐歌创作中却值得关注。李叔同在歌词后面有一小注,曰:“此歌仿词体,实非正轨。作者别有枨触,走笔成之,吭声发响,其音苍凉,如闻山阳之笛。《乐记》曰‘其哀心感者,声噍以杀,殆其类欤。”李叔同还在曲谱上注了“哀艳”二字。可见,其表达意向、创作目的都是相当古典的,语言也是如此。不过,这首作品却非运用任何传统格律。在一种“似是而非”中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摆脱传统格律的平仄对仗旧规,自由地重新整合意向与句式。虽然从艺术价值上,这首歌词作品并无新意,但这种创作手法上的开拓却是值得关注的。

在李叔同以后的创作中,大量作品实际上都采取了这种模式,而且日渐纯熟佳妙。他不强求摆脱古典词汇、大胆使用贴合现代音乐调式的现代句法结构,形成了格调古雅、意趣悠扬、亦古亦今的风貌。

如《早秋》(李叔同《音乐小杂志》1906所载)

纷纷,纷纷,纷纷,纷纷,纷纷,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寂寂,寂寂,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诀消息……

摆脱了旧体诗歌严谨的格律限制,将词与楚歌中的元素自由组合,配合现代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古典诗风。李叔同的这种歌词创作风格对二三十年代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影响甚大。

作为一种广义的诗体文学作品,乐歌的歌词创作为新文学、特别是白话新诗的诞生做了探索与准备。诗歌创作为中国文学之大宗,诗与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尤显。《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从历史上看,诗经、楚辞、乐府、唐宋词、元代散曲等文体都与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学堂乐歌创作,正是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过程中一次典型的探索与新变。而值得关注的是,以晚清报刊为媒介的乐歌文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媒体传播条件尚处发展,市民阶层对于文化平等观念以及多元诉求尚未清晰,虽然借助报刊媒介,乐歌作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创作倾向上也积极面向大众,但学堂乐歌文学改良活动并不完全是一场近代意义上的大众流行文化运动,乐歌文学作者们并没有放弃启蒙者与先行者的精英姿态,也彰显出近代乐歌文学的思想启蒙意义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5]钱仁康.《新诗歌集》——“五四”以来第一部融会中西音乐艺术的歌集[J].音乐研究,1992(03).

[6]张静蔚.论学堂乐歌(续完)[J].词刊,1985(03).

[7]黄翔鹏.清末的“诗歌革命”和“学堂乐歌”[J].词刊,1983(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名称: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5ZDB077。

①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78页。

②陈煜澜:《近代学堂乐歌的文化与诗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65页。

③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225页。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
群众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关于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