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纪戎:碳中和视角下女性科学家专场会议发言
2021-12-09汪纪戎
汪纪戎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如今气候变化的讨论成为政治搏弈和经济竞争的焦点,已跨越自然科学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大家都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中国农谚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现在北方麦区农民则是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运作,整整推迟了半个月。IPCC上月发布的报告指出21世纪第一个10年较前50年升温0.99℃,而第二个10年则升温1.09℃。
我国提出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福祉和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展现了我国对全球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是寻求自我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习主席强调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客观存在着,并不断演化。当人类进化到自然界物种食物链顶端,做了“霸主”后,总认为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变得贪婪和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使人成为了物质的奴隶。今天,人类拥有摧毁地球的能力,地球却越来越不堪重负了。中国古代哲人早就告诫我们:“人事必须顺应天意,人道必须顺应天道”。20世纪80年代末,词曲作家王立平先生写过一首歌,歌词是:我们居住着的地球像一只满载的船,挤着繁衍不息的人类,从远古漂游到今天。仰望苍天无际,总以为地也无边。直到人满为患,才知道天地很有限。越来越多的财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麻烦。越来越大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20年多前,贵州的一位高二学生的文章说:“根本不能指望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人类的经济学理论是自私的,大多数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都是把所有问题理解为人的需求和发展,并没有认识到自然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地球上的政治家,无论抱什么主义,都具有相同的观念,那就是经济增长是好的,是人类的正当目的。这倒是很多人的愿望。不过,自然会同意吗?地球资源会同意吗?”
我敬佩老人和少年的敏锐、智慧。希望我们能像他们一样忧国、忧民、忧地球。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了。选择既保障能源安全又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发展道路,既符合国际趋势也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未来碳生产率的竞争,以获得更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和更高层次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则应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50岁以上的人都会记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个年代的生活,除了经济窘迫外,更多是认同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尽量做到物尽其用,生活简单且知足。但当中国经济进入以消费结构升级所拉动的重化工工业阶段后,消费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成为社会成员实现其身份认同的工具,在社会等级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则通过对某些物品的排他性占有和炫耀性消费来体现身份地位。企业无止境的积累原则推动不断扩大再生产,引导人们追逐消费,宣传能挣会花,引导人们把生活等同消费,用消费取代生活。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存、享受需求的同时,也让人们丢掉了农业文明下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消费升级又助推了生产规模扩大等连锁效应。我在想,其实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被生产方式改变的。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更多是被动的。有副调侃的对联说:人简单,事简单,人事不简单;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横批是:活人生事。
现实是资本持有者要让资产增值就要做投资、上项目,哪怕是挖个坑再填个坑,也要让资本流动起来,要想不停地生产,就需要有人不停地消费,就会有铺天盖地的广告诱导、忽悠你去消费。原本消费应该服从于需要的,但被吹捧起来的消费主义则告诉你,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消费,消费品位越高,生活就越幸福;原本只属于少数人的“挥霍”的特权,现在被鼓吹成“所有人的自由权利”。把追求欧美发达国家主流生活方式视为时尚,标志成功。就这样,大多数人处于永不满足的生存状态,追新、求奇、攀比、跟风、从众,为消费而消费的行为几近疯狂,幸福感却并没有随着消费增加而增加,总还是和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较劲,过分较劲后,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比别人更幸福,这反而失去了内心的宁静和安稳。
以物质财富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显然是有极限的,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就是其极限。过度追求这种增长会导致生态灾难,甚至会把人类逼进毁灭的深渊。尽管现在往往是“资本逻辑”压倒生态规律,但生态规律最终是要惩罚人类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数据表明,全球生态足迹已超出地球承载力的30%,全球3/4的人生活在生态负债国。相关报导标明,2019年地球超载日提前到7月29日,换句话说后5个月人类在透支地球。现在的各种危机是人们想要立即跳出来的“烫水”,生态破坏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只表现为“温水”,人类总不该当那只不知危险就在眼前的青蛙吧!
1988年,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结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历史上被翻译成外文传播最广的著作:一是圣经,二是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过程。“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老子提出的生态哲学口号,与儒家的“赞天地之化育”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告诉我们对于自然界人力作用只是辅助性的,人不能改天换地,只能补天修地。人对自然万物要敬畏、顺应、默契。老子主张简约,主张“无弃人”“无弃物”,拒绝对自然、对社会的过度消耗。也就是说,今天人类与自然失和、社会与环境紧张,人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破坏了本来和谐的生态系统,走过弯路后提出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等在老子那早有精神根源。
有专家概括人类近百年的发展路径为:19世纪推动大规模生产,20世纪引导大规模消费,21世纪则必须实行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因为人类必须共同维护一个可持续性的地球留给自己,也留给子孙后代。人类的伟大与其说是善于改造自然,还不如说是善于改造自己。
碳足迹、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其实是一项全供应链管理工作。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直接刺激的是能源行业和高耗能大户,这是压力也是机会,抢先一步是财富,落后一步是成本,走错一步是代价。例如:宝武钢铁就已确定了2023年达峰,2025年具备减30%的工艺能力,2050年中和的目标。其开发的氢碳循环高炉试验已进入第二阶段,如成功,可减30%的CO2排放,同時提出持续开发高强、耐蚀、长寿命的钢铁产品,引导绿色消费。近来已有更多的行业、企业在行动。
低碳发展是亿万人所从事的事业,目前中国政府已在发展低碳能源推行清洁生产倡导循环利用鼓励可持续消费等方面采取综合推进措施。我们每一个公民也应该在注重选择“低脂”“低糖”“低盐”饮食保障身体健康的同时,响应政府号召,选择可持续理性消费和“低碳”参与。也需要大家因时因地的奇思妙想和创造,让每个人愿意做、都去做、都能做则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自身生理特点和繁育后代的特殊使命,女性对环境问题格外敏感,与生俱来的感性趋向促使她们成为大自然的捍卫者,推动保护环境活动走向生活层面。称得上是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寂静的春天》《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三本文献恰恰是三位女性的警世著作。她们提出的问题、倡导的思想发展成为当今公认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环境保护发展历史的重要里程碑。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必然性缘于女性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天性。
吴方笑薇女士是这样概括妇女与环境的微妙关系:“妇女作为大地的儿女捍卫大自然,以消费者身份捍卫消费者权益,以生育者捍卫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环境,以劳动者力量争取安全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都是因应生存环境的因素而做出的反应。”妇女既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立足岗位参与保护环境活动;妇女又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消费者,还是家庭消费的主要管理者。数据显示,全球29%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食物的生产和消费。中国家庭中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80%来自母亲,70%的家庭消费通过妇女完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家庭生活消费的管理者,妇女对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选择可以影响生产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环境状况。为了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作美好家园的守护者,做面向未来的文明人,共同保障地球母亲的永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