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期待飞跃
2021-12-09柳隽霖
柳隽霖
数字世界与实体世界的融合已然提速,被数字化重塑的生产、生活尽显魅力与机遇,数字经济正在释放长期性的新红利,在此期间数实融合成为各个行业需认真应对的必答题。
“战略方向”之姿
我国高规格密集出台多项切实政策助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10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关于加快推进中央企业两化融合和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中央企业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和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发展数字经济更好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尽管当前的数实融合还存在数字技术应用标准不一、数据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但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企业技术变革的工具,而是战略方向”,此时意识的转变与调整成了成功要义,数字化转型越早动作越扎实,企业越能够获得新的竞争力,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张福鹏也持类似观点,“未来希望更多的业务能够深耕数字化,能够进入到当前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让数字经济跟实体经济进行深度的整合,但這不单单是应用层面的创新,而是进入到生产模式的创新和基础技术的创新。”
将数字技术和实体制造深度融合是现代企业发展提升之道,按照坚果产品总监何远的总结,“借助数字化手段,可以对目标市场、用户群体进行充分了解和预判,通过前端平台信息的收集,能反哺产品设计,打造更接近用户、更有情感联结的产品。”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需谨记企业微信行业拓展总经理王琼的建议,“数字化是做给自己用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做让一线员工用得起来的数字化工具,人人会用、人人普惠、才能人人创造。”
实体经济领域的硬核科技企业也倍加关心数字化进程,近年来新型实体企业以符合实体性、科技性、生态普惠性等标准而被大众所热议,其俱都是数实融合的典范,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表示,开展新型实体企业评价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立足于实体经济,符合国家政策方向;二是在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方面具有实用价值;三是对于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有所帮助。国家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探索“以实助实”
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1》对全国351个城市和18个主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全面的洞察和评估,据其指出,在数实融合已成为国家中长期重大战略的前提下,全国数字化转型指数持续走高,今年一季度该指数达到307.26,同比增长207.4%;全国用云量(云计算指数)和赋智量(AI指数)持续增长,年增长量分别达57%和93%。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对数实融合提出了三点思考,“技术积累是产业互联网的基石,数字基础设施将为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空间;C2B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路径,消费者与企业的全场景连接与融合,推动产生新价值;‘产业+互联网要携手‘双打,共建一个‘技术能力池,打造一张‘产业服务网。”
不过,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程度来看,数字经济与第三产业的渗透率达40.7%,工业和农业数字化渗透率分别为21.0%和8.9%,后两者既是蕴含大量机遇的新竞技场,也可被视为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数实融合的难度相对更大。对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有五点需要关注,“生产性服务业要率先进行数字化改造,才能持续为制造业赋能;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要由消费到生产,由流通到制造;实体经济数字化的重心要逐步转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用数据生产出信息量更大、更有价值的数据;要明晰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相互赋能的重要性,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数字技术至关重要;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要摆正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制定规则、维护公平竞争、提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合理引导预期等,对具体技术路线不必过多干预,而是由市场竞争来解决,监管要跟上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平衡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
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所涉环节众多。数实融合带来了更广域的场景衍生,而不止于为某个行业单独赋能。今年“双十一”期间京东云规模化应用的数实融合技术即包括混合云操作系统、智能交互RPA、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区块链防伪溯源、C2M反向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科技、AI营销内容生成、数字人、360度隐私保护、低碳基础设施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表示,“数实融合的趋势,正在加速11.11底层逻辑的变化。京东11.11带动更多产业进入购物节,驱动实体运营向数字化运营转变,加速更多行业的数智化进程。”
实体经济通过数字技术提高效率的需求更加迫切,数实融合可助力中国制造“变道超车”。在部分专家看来,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制造将有力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在地缘政治与贸易争端不断的当下,需警醒大批量生产、低成本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扩展对人员和流程做“减法”后的生产智能化,形成规模化的柔性制造产能使得更多精细制造业长留中国。可喜的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在我国西部、北部地区有突出表现,宁夏、云南、重庆、吉林、辽宁等老牌工业省份通过加大智能制造建设应用,推动当地工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