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浪潮下,宜居成都再进阶

2021-12-09李书李周羲

产城 2021年11期
关键词:成都市成都人工智能

李书 李周羲

11月1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第十届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成都以“创新推行网络理政,打造泛在智慧之都、宜居包容之城”为主题,摘得“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奖宜居和包容大奖”。会上,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苟正礼向全球介绍成都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经验做法,并表示:“成都的目标是‘积极探索城市治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借助新技术和方法来创建一个老少皆宜、包容和宜居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的迅速转化,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地区和城市获取新一轮全球城市竞争力的主导方向和核心策略。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成都对“智慧城市”的探索步履不停。

2020年10月,成都市印發《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2年,成都市智慧城市架构体系基本完善,“城市大脑”全面提能,数据要素高效流转,智能设施广泛覆盖。这为成都在“十四五”时期的城市建设定下目标。《方案》显示,到2022年,成都进入全国智慧城市第一方阵,成为全国“数字政府、智慧社会”建设的典范城市。

以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为目标,成都大力推动“智慧蓉城”建设,创新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扩宽城市管理幅度,增强应急安全感知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优化公共资源分配,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不断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破解“大城市病”的难题,提高城市宜居性、包容性、安全性。

超大城市的智慧治理探索进行时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成都城市治理模式的更新,让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惠及超2000万人口。

成都市网络理政中心,一块巨大的屏幕24小时滚动更新着全市的数据——画面节假日的景区游客拥挤情况、汛期的山洪泥石流重点监控点位、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建设推进情况……轻轻一点鼠标,相关信息便能被实时展示、传递甚至预判。

这一块大屏接连通全市60多个行业部门、267个生产和管理系统、16万路视频和物联感知设备,日均交换数据3600万条,汇聚海量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通过“城市大脑”协调指挥,各城市终端应用能够动态实时连通,业务在线交互、数据实时流动,实现城市运行状态“一屏全观”。让过去单一的风险分析转变为多风险耦合评估,推动各部门从“单打独斗”到“协同联动”。

2017年,在全国普遍受制于数据确权与交易规则尚不清晰的大背景下,成都率先赋予本地全资国有企业——成都市大数据集团“智慧城市投资建设运营服务商”等功能定位,获得市政府授权后,成都市大数据集团集中开展全市公共数据运营服务管理,通过搭建公共数据运营平台,用成都超算中心的算力来破解隐私计算执行效率瓶颈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和安全措施,让政府数据与社会化数据实现了有效关联与流通。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标志着公共数据运营先行先试的“成都方案”进入国家视野。

这只是成都探索智慧治理的其中一步。根据《方案》,成都将在持续夯实智能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建设“一屏观、一网管”指挥运行体系、完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构建全天候能在线监测、能分析预测、能应急指挥的智能城市治理运行体系,到2020年,将市网络理政中心打造为智慧城市服务中心、治理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同时将智慧治理的毛细血管延伸至社区、小区、院落,打造无感管理、有感服务的智慧应用场景,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车行管控、跨界融合、快速响应的基层智慧治理新模式。

“城市场景”向“场景城市”跃升

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等数据“对内赋能”之外,成都正在探索政府数据向社会流通的“成都路径”,通过“向外赋能”发挥数据要素倍增效应,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数据链接社会力量,调动政府与更多新经济企业、个人共建智慧城市。

2021年10月,2021中国(成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暨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联盟成立大会在成都举办。会上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路”,提出将整合垂直行业数据资源,建设全国首个基于隐私计算的大数据交易枢纽,争创“十四五”时期数据要素服务典范城市。会上,锦江区围绕清单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新产品和新场景,共发布8类25条供需信息,释放60亿人工智能发展机会。

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据化生态系统;开发城市智慧化场景,利用“大场景”开放带动培育“大产业”;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增强关键技术和产品供给能力,这是成都探索智慧城市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的三大路径。

如何构建智能化产业发展体系,形成双向赋能、互动发展的良性态势?《方案》提出,成都将立足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两大机遇,加快构建“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端软智网”产业链,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招引,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及智慧城市产品供给能力,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融合应用,在餐饮购物、旅游运动、文创娱乐、会展、医养等优势领域融合应用,促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新金融、新零售、新消费,培育智慧城市发展新动能。

点亮高品质生活“试验场”

“人文城市、人文治理、人文关怀应该是城市发展的追求目标。”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认为,从本源上看,城市发展起源于人民对城市品质的追求,应本着科学的态度从建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可持续价值体系入手,挖掘真需要、真问题、真痛点。

以人为本,成都正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社会。作为成都城市服务的总入口,天府市民云自2018年上线以来,不断分析市民需求,响应市民诉求,融入生活服务。市民仅需一个账号就可在APP上实现足不出户查询社保、公积金,购房登记、预约挂号、教育缴费……这其中,既有来自全市61个市级部门及相关单位提供的241项城市服务,也有22个区(市)县部门及相关单位提供的442项特色服务。

截至7月,天府市民云已为成都市民提供公積金服务约4854万余次、在线教育缴费约571万余次、生活缴费579万余次、挂号就医295万余次。此外,天府市民云于今年上线“社智在线”平台,为全市小区建立全住户“一户一档”,集成社区服务、生活服务,支撑成都全市社区智慧管理。

成都也在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环境的互联和智能,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家门口的智慧街区、公园里的智慧绿道,城区的智慧街道……成为一个个被科技点亮的生活“试验场”。

在总面积达到3万亩的青龙湖,尤其是青龙湖二期里,“上新”了不少智慧设施。包括无人安防巡逻车、无人驾驶清扫车、智慧点餐、沉浸式全息餐厅、智慧物联杆等十余种智慧设施设备。其打造的全市首条永久性智慧跑道,全长3.3公里,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让跑步者实时了解自己的运动数据,吸引众多市民打卡参与。

成都首条以“智慧”为主题打造的大街,锦城大道目前也已开工建设。根据设计方案,锦城大道将设置智慧斑马线、车位预约、智慧自行车库、智慧灯杆、交互式投影装置、智慧垃圾桶、科普互动音乐装置等装置,进一步便利市民生活,塑造公园城市智慧街道典范。

这些仅是成都众多高品质生活“试验场”之一。根据《方案》,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将以生活社区、产业社区为重点着力拓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切实解决社会各方最关心最现实的重点难点问题。当智慧城市建设照进现实,成都的宜居性将为每一位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所体会。

猜你喜欢

成都市成都人工智能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穿过成都去看你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看成都
数读人工智能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