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丹:加快“五个”转变开启乡村振兴“快进键”

2021-12-09刘玲

新西部 2021年11期

刘玲

志丹县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后,乘势而上,提前布局落子,对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方针,加快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行动提档变速,接续奋斗,有效衔接,努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确保在城乡融合上取得新突破。

加快“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

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兴旺是关键所在。志丹县在实践中,一是政策驱动。迅速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十条措施》及5个专项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围绕打造30万亩绿色有机苹果基地、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100万棒食用菌基地,每年列支8000万元,支持做强做优做实山地苹果产业、做大做活现代畜牧产业、做精做细特色农业产业。二是改革牵动。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强县镇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目前,完成了村集体经济“1551”模式布局,全县109个村清产核资和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组建全面完成,收入突破1000万元;县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共办理土地流转交易面积2.57万亩,涉及金额1.88亿元,启动8个宅基地试点村改革,盘活了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利用。三是金融撬动。创新支农惠农体制机制,优化金融信贷服务,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每年提供5亿元惠农贷款额度,积极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动员信用联社、农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双基联动”“惠农E贷”行动,累计授信1483户1.4亿元,投放惠农贷款1.34亿元。全县109个村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成为“群众身边的开发银行”。四是先锋带动。动员3000余人返乡创业,引进龙头企业12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54家、家庭农场2008个、产业大户3589户,建起15个“三变”改革基地,引进新希望和东方希望兩大龙头企业落户志丹,催生出一大批产业能人、返乡创业者,带动老乡们告别贫困、走向富裕。

加快“改善人居”向“生态宜居”转变

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造山清水秀的乡村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志丹县在实践中,一是坚持系统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营造林60万亩、国家储备林20万亩,争取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和退化林分修复项目30万亩;持续推进生态环保“三大保卫战”,巩固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30天以上成果。二是坚持项目奠基。实施“一道两区三域四路”绿化补植和飞播造林,提高县域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和重点景区景点绿色度,打造生态旅游 “绿色景观”。深入实施重大水源工程建设,配合做好白龙江引水、北线引洛济延、陕甘宁革命老区供水工程志丹段和永宁水库工程,加快建设麻子沟水库,逐步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短缺问题。三是坚持深入深化。在“四清一改”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项目实施,全面开展“改四小、清四堆”专项整治,统一达到“十个干净整齐”。四是坚持长效巩固。研究制定《村庄、农户、个人卫生规范》,采取基础建设、专项整治、教育引导等办法,系统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契合的乡村环境。

加快“精神扶贫”向“乡风文明”转变

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在“强体”的同时,更要“铸魂”。志丹县在实践中,以成为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第二批500个试点县和全国10个重点联系县为契机,深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一是发起“红色故事会”。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着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讲话精神,整理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家故事,组织革命烈属、“五老”人员等志愿者巡回宣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二是发起“新时代乡贤会”。把乡贤能人吸收为志愿者,设立“文明大礼包”,关爱鳏寡孤独老人,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慰问军属,带头落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制度,逐步形成了“党的声音乡贤传、巩固脱贫乡贤帮、陈规陋习乡贤抓”的生动局面。三是发起“文明大篷车”。把普法宣传车、农业科技直通车等八类车辆服务功能整合,瞅准“过喜事”“过集市”“过会”等一系列“好日子”,组合式开展传思想、普法律、演节目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一场活动中获得多样服务,在一次参与中享受多种体验。四是发起“百姓大舞台”。让民间歌手、民间书匠等志愿者走入舞台中央,自己组织、自己展演,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更有活力、更加生动、更可持续。

加快“集中攻坚”向“治理有效”转变

“治理有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性要素和关键性环节。志丹县在实践中,一是抓工作机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中。成立志丹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8个工作组,全面统筹协调乡村振兴有关具体工作,形成“统一高效、责任清晰、运行流畅”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抓基层组织。借助村“两委”换届契机,充实村“两委”班子,全县109个村100%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实现村干部队伍“年龄变小、学历变高、面孔变新、结构变优、能力变强”的预期目标。三是抓人才建设。实施干部队伍“墩苗”“金穗”“培育”工程,乡土人才“培帮带训”工程,技能人才“招进外培”工程,短缺人才“订单招培”工程,选派100名有情怀、有经验、有能力的科级干部采取“人岗分离”的方式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选派119名科技特派员,1200名果业骨干技术员到田间地头,解决苹果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培育了一批农业经纪人、职业农民、专业化社会化组织,成功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四是抓综合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两说一联”便民联动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认真解决初信初访问题,积极化解信访积案,着力控“增量”、减存量。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加快“稳定脱贫”向“生活富裕”转变

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志丹县在实践中,一是全面巩固拓展成果。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六个专项工作”,大力实施“八大重点行动”,不断夯实“八重保障措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平稳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全面增加群众福祉。推动“铁腕治教、铁腕治校、铁腕治学”要求落到实处,落实减负、稳岗、促就业各项政策;持续推进健康志丹建设,扩大健康细胞覆盖面,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始终;巩固提升全国卫生县城创建成果,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三是全面促进创新引领。着力构建以苹果为主、畜牧业和设施农业为两翼、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一主两翼多元发展”农业产业体系;按照“稳油、增气、促转化、扩非能”的思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强化政策扶持和激励引导,促进项目、人才、技术、资金向乡村流动。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2个、示范村10个。四是全面融入区域发展。紧扣“两区两地三圈”发展思路,立足地形优势和59万亩耕地存量,谋划打造30万亩绿色有机苹果主产区;立足油气资源优势,谋划打造万亩工业园区;立足“革命红都”“将军故里”红色资源优势,谋划打造红色教育培训旅游目的地;立足五十年的校园足球历史和全国第一个校园足球试点县优势,谋划打造足球训练基地;立足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陕北能源经济圈、延安全域旅游圈和陕甘宁区域交通圈,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城镇发展新高地,努力谱写志丹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