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图书情报论文的研究原则与实践导引
2021-12-09陶俊
陶 俊
学术成果质量受学术评价导向的影响。长期以来,衡量学者贡献主要围绕工作绩效展开,注重考察学者论文的数量、被引频次以及在何种刊物上发表等相对客观的外在指标。由此,图书情报(以下简称“图情”)学者愈发以此科研价值观来指导论文发表。伴随着我国经济由规模效益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型,上述科研价值观难以满足科技、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质量提升,甚至引发学术不端行为。海外近年来发表《旧金山宣言》《莱顿宣言》,旨在扭转不当评价对成果产出质量的影响。在我国,继出台“破五唯”相关通知,进一步就“五唯”中的牛鼻子——“唯论文”趋向开展引导性治理[1],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提出以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有利于潜心研究和创新创造的评价制度。
那么,学术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图情界对何为高质量学术论文仍持有争议,但图情论文质量不佳却是不争的事实。学者从理论与实践脱节[2]、图书馆学研究问题意识[3-4]、实证研究缺失[5-6]、核心学术主题和高被引论文等角度探讨了影响图情论文质量的因素[7]。但是,忽视对成果内容创新价值以及影响创新价值产生的系列研究原则的探究,就意味着不能系统把握高质量图情论文的本质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剖析“何为研究、如何研究、为谁研究”,探究高质量图情科研所应秉持的研究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只有塑造基于研究规律认知的新型科研价值观,图情论文的产出才能适应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1 学术评价背景下我国图情论文的典型表现
图情论文质量受到普遍重视,与文献计量学理论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密切相关。1992年北京大学推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相对于普通刊物,核心期刊数量少,整体发表难度大,质量也更高。1998年南京大学发布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将社会科学领域中规范性更高、整体质量更好的部分优质期刊列入来源期刊目录,随后研制CSSCI数据库。来源期刊不仅依托专家开展定性评价,而且注重论文发表后所产生的引用影响,采用客观事实来衡量论文的公共价值。这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受到学者和科研管理者的充分肯定。大批高校将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作为科研绩效和职称晋升的依据。由于上述目录每隔2-4年择优滚动调整,激发了办刊人的积极性,从多方面争取优质稿源,强化期刊管理,重视引用对期刊发展的影响,间接带动了论文质量的提升。
然而,期刊和论文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其质量不可混为一谈。就某一篇论文而言,“质量”是一个相对宽泛且内涵丰富的概念,受到选题、综述评论、研究方法、写作逻辑、创新性、现实价值、引用评价、国际化与本土化、学术共同体环境等多维因素的影响。从逻辑讲,以上每一维度的质量高,一篇论文的质量必定高。但是,实现上述目标谈何容易,现实总有主次。当被引与论文和期刊质量挂钩,期刊界对能产生更多引用、受到更大关注的论文更感兴趣。然而,这未必符合科学创新导向的诉求。例如,某些文章因追逐热点而获得很高的引用,对期刊维持地位有重要影响,但学术创新贡献并不明显。研究表明,图情领域中一些高被引论文的科学规范相对缺失,但由于满足了业界普遍关心行业实践热点和国家政策导向的诉求,往往受到广泛关注[7]。
部分学者将图情研究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归于整体学风欠佳[8-10],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11],对问题浅尝辄止、满足于情况描述;或者脱离实际,轻率称“学”立“说”;或者热衷于跟风模仿,人云亦云;或者故弄玄虚,实则浅入深出。总体而言,成果巨大且有重要影响的作品不多[10]。不少图情研究成果体现出以“写文章”替代面向具体科学问题的主体研究活动,这类写作主要表现在:(1)就某一研究主题文献展开综述评论;(2)基于全球实践信息或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提供解读、笔谈或展望;(3)对实践工作或研究工作开展阶段性总结;(4)汲取国际图情论文的理论或方法进行总结梳理;(5)针对学科整体研究态势或主题研究进展开展文献计量分析。尽管以上成果为主体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和素材,促进了学术繁荣,且部分成果由于高被引而获得优秀的圈内评价,但不少文章缺乏规范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不属于研究论文。这种脱离主体科学的研究活动使论文发表演变为一项创作活动,部分学者甚至为了快速取得更多成果,热衷于打一枪换一地进行批量式写作,形成了诸如综述作家、政策解读作家、实践总结作家的现象。
科学研究需要写文章,但是写文章不等于科学研究。试问:科研写作和新闻创作有何本质区别?《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发表大量有影响的文章,助推了时代进步,但相关工作并不是科研——科研不仅有赖于写作,更在于围绕科学问题进行符合科学规范的系统性研究。伴随着社会科学整体进步,越来越多的图情学者通过学习研究及遵循科学规范,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追求国际化。例如,通过引进国际信息学科的模型、方法和学术问题开展规范的实证研究。显然,瞄准国际化值得充分肯定。但是,相对于重要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指导诉求,这类研究主要依赖文献来发现“问题”,围绕“成熟问题”或“明星指标”进行跟踪性研究或者反复增量性完善,回避重大现实疑问,缺乏原始创新[12]。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图情界科研成果存在两类典型问题:一是将写文章与科学研究划等号,尽管部分成果体现了框架创新或集成创新,但研究属性不足;二是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学术成果进行跟踪模仿研究,往往缺乏现实痛点和重要理论创新。以上问题关键在于对“何为研究、如何研究、为谁研究”等研究原则及其内涵缺乏系统认识。
2 科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
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结晶,需要遵循研究的基本规律,其工作建立在“何为研究、如何研究、为谁研究”等系列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上。为此,本文在吸收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框架,并结合近年来对图书情报学科竞争力和高被引课题研究的观察体会[13],将我国图情科研质量有待改进的现实表现纳入该框架中形成对照(见表1)。
表1 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
2.1 何为研究:发现事物本质规律,知其所以然
研究无处不在:高校教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研究,政府将可观的经费投入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华为、SpaceX等知名企业在研究中的花费更多。每一项新科技、新产品与新发现的背后都有研究的支持。尽管互联网信息传播极快,各类搜索引擎使人们能快速地在信息海洋中寻找答案。但是,错误的、甚至危险的观念常常广为流传,许多人或组织在没有经过检验、缺乏可信的证据支撑下贸然采取行动,结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实表明,高质量的研究意味着可靠、简明、恒定,对现实世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之,研究是一项严肃的“科学”。
科学来自于西方,其英语单词来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中文语义中,科学既表示反映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也指以探索客观规律为目的的手段或方法[14]。与科学紧密相关的词汇academic(即学术的)亦表示理论性,它与实践、工程、技术相区别。从这个意义说,学术论文是建立在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上的理论活动。
第一,科学研究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14]。图情界的许多研究重视现实议题,忽视更本质的科学概念。柏拉图引入本质世界(world of being)和形成的世界(world of becoming)的概念[15],认为真理不是存在于一个具体的事物之中,研究具体的东西就不能看到实质。科学家必须超越观察到的现实,只有忘掉现实世界才能把本质世界看透,本质就是看不到的东西,也即永恒的东西。例如,圆是各类圆形物体的概念抽象,在现实世界里,钟是圆的,那么研究圆钟是否就涉及圆的有关性质呢?柏拉图认为,圆钟未必是真正的圆,现实世界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类圆物体,如台灯、水壶、烟囱,呈现出连续变化的趋势和不确定性。上面所提及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圆,因为它们并不是由定点到等距离的点所组成的集合。这就涉及科学中研究对象的问题,即科学问题所探讨的是抽象概念,而现实中的实体却是科学对象的表象物。前者表现为公共文化、经济、计时器,后者则表现为图书馆、银行、手表。一旦依托概念本质看透现实中更丰富的实践,就可以把它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实上,尽管同样以抽象概念为基本研究单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上仍有差别;由于个体和总体差异、组内和组间差异、时间和空间差异,社会科学具有变异性、分组性、情境性等特征[15]。鉴于社会科学的上述复杂性,除了概念本质,其研究还特别关注基于差异性形成的各类机制。
第二,科学研究在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形成普遍性理论知识。图情研究重视应用实践,因为它属于应用性学科。科学活动的核心在于认识世界。认识世界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它们分别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回答“为什么”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从科研目的和类型看,可表现为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实践等。例如,《日语“図書館”词源考》《学术文本词汇功能识别——基于BERT向量化表示的关键词自动分类研究》《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引进回顾与前瞻——写在CALIS项目建设20周年之际》分别对应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实践总结。上述各类研究中更具学术性的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旨在解决科学问题,贡献概念和知识体系,强调在理论、方法、原理、规律等方面的突破[16],其研究的部分知识可成为中下游技术创新和现实应用的基础。它们是高校区别于企业、政府和文化机构(如图书馆)下属研究部门的根本。伴随着新的科研范式出现,现代科学研究的交叉性越来越明显,如将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丰富和提升了基础研究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强调(应用)基础研究并非否定实践研究。首先,实践研究的价值并不在于学术论文所体现的学理性,而在于直接影响实践,包括研发可推广性的产品或图情服务。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计算机领域均有丰富的实践,但企业研发人员要开展学术交流仍应遵守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术创新标准。《措施》针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出了分类评价,反映了这种差别。其次,理论方法和工程实践在支撑创新应用方面彼此互补。鉴于高校学者不在实践一线,其在很多应用实践方面相比于企业和各类实务研发人员并无优势。与此同时,高校学者基于教学科研需要有相对便利的理论和方法累积条件,因此,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理论概念和技术方法创新上更切实际。
2.2 如何研究:遵循科学规范,致力知识创新
科研始于难题。图情领域不少研究面向宽泛的话题或现实问题,而且往往对提出问题的可研性缺乏必要论证。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在于选择研究难题,为此,科学工作者需要区分实际难题与研究难题[17]。实际难题是一个现实议题,它往往具有综合性;而研究难题是一个与实际难题相关的、通常具有特定视角的更本质的概念性问题。一个实际难题,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形成多个研究难题,涉及多种学科。由于学科发展的精细化、教育的专业化和发表市场的成熟化,当今学者往往只能在极少数领域开展专业积累,形成专业优势。因此,无论是研究难题还是实际难题,往往离不开合作。
图情研究与社会科学其他家族一样,都需要开展一系列论证,其论证规则是理论逻辑与实证观察相结合[18]。鉴于逻辑概念的模糊性,需要区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14]。通俗地说,形式逻辑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逻辑”,所谓黑白分明,整体自洽。与形式逻辑遵循“非此即彼”一类的法则不同,辩证逻辑在于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运动、变化及相互联结的角度来考察事物。无论是哲学还是中医,我国传统文化体现了辩证逻辑的思想,但在形式逻辑方面上的表现较为落后。近年教育部要求发展逻辑学课程,背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我国整体缺乏形式逻辑,制约了科学素养的形成。总之,逻辑推理是构建科学理论框架、开展论证的必要条件,而形式逻辑是其基础。
科研离不开基于理论逻辑的实证检验。有了概念关系上的理论自洽,如果不验证,往往只能体现在个案上而不能上升为规律认识。根据是否使用数据(这里是指广义的数据,如现象、案例、实践文本和统计数据),管理学领域基础研究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前者一般通过建立模型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例如,通过信息采纳理论解释数字产品设计。但是,理论模型虽然可以揭示概念或变量之间的可能关系,但由于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个体实践或脑海中的理论推导而得出来的,在实践中是否具有总体普遍性,仍需通过现实系统数据来检验。又由于此类数据总体上难于获得,只能通过获取少数代表样本来进行整体刻画。为此,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收集样本数据、使用统计推断或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方法,估计并检验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有关规律可用于未来理论的发展、现实预测和实践应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仅仅依赖理论逻辑得到结论;而后者不仅与理论相关,更需要基于数据进行论证推断。值得说明的是,理论文章也会在论证过程中援引实证数据或实践现象作为佐证,而实证论文也可以包含简单的理论框架。管理学中一些重磅实证长文,不仅包含实证,也针对重要现象提出原创性的学术概念,并基于概念构建理论分析框架[19]。
科研的逻辑终点在于知识创新。作者有义务在论文中论证研究的创新之处,而创新论证是一个针对同类研究或相关研究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这与文献综述密切相关。文献综述关涉选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也蕴含创新证据链。鉴于知识创新重点在于理论和方法创新,作者当优先针对前人创新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展开对话,其次是观点、论证或视角,而非对实践项目或宽泛的学术资料进行笼统介绍。值得注意的是,科研问题往往影响综述方向,作者在选题过程中需强化对选题问题的反复思考,防止中心概念过于宽泛或实践化的双重弊端。中心概念凝练得当,有利于使综述收敛到更深入的理论对话之中。
我国图情学界近年不断提升研究规范,倡导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引入扎根理论等质性方法,但实证研究仍然不足。特别是一些研究表现出从问题-理论-方法的整体移植借鉴,亦步亦趋,本土研究对象的“概念化”能力不足,缺乏针对创新概念的适切性研究设计和分析。更重要的是,知识创新不足是制约我国图情研究的重要因素,这方面除学术评价不重视内容创新价值外,还与科学问题凝练、综述质量等与创新密切相关的科学规范不足有关。
总体来讲,科学规范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上,科学问题质量、综述评论质量和知识创新增量也是科学规范的核心内容,但这方面的考察相对不足。
2.3 为谁研究: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
开展研究的初心和发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做出高产、高引、满足于对策治理、框架集成或国际化指标很突出的圈内评价,还是要从根源上解决我国现实需求中面临的重要理论难题,促进边际知识生产和世界科学文明?长期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图情实践还是学科建设都在充分借鉴欧美经验,国内学者的精力主要放在引进、消化西方现有的理论成果和建设项目上。由于在重要的原创性概念、方法和工具上缺乏创新,这些工作往往得不到国际图情学者的重视。近年来,部分研究者对我国图书情报的经验或现象进行总结,在国际图情实践界为中国争得一席之地[11],但许多研究仍处于应用实践描述阶段。只有在概念层面上有所创新的研究,才能对全球学术思潮和人类知识文明做出贡献。
研究对象的本土化是研究成果国际化的一条重要渠道。当前5G、AR/VR等数字应用正在普及,数字治理、数字乡村、智慧城市、在线医疗、数字文旅、文化扶贫、科学评价、应急治理等多维数字和文化场景为图情学科理论建设提供了沃土。要推动上述背景下的理论发展,必须把产生理论沃土的现象理解透彻,弄清楚哪些是产生我们所观察到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主要变量。换言之,吃透所要解释的数字和文化现象是重要创新的第一步。经济学领域的实践表明[20],对发生在一个社会的现象,往往只有长期生活在那个社会的学者才有可能了解清楚。缺乏身临其境,即使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也会是隔靴搔痒。伴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国际意义越来越大,和其他社会学研究者一样,图情学者在解决立足中国的上述问题方面具有先天比较优势。因此,我国图情研究成果要真正实现国际化并为全球同行所尊重,理应从中国本土问题入手。研究对象的本土化不仅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国际化,而且更有可能对中国本土发展做出实际贡献。正如王军所指出的,推进中国的世界一流,需要图情工作者以中国本土为中心,促进符合国家利益的研究成果和建设项目,以切实解决国计民生发展问题[21]。反过来,长期跟踪国际化成果呢?王军以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发展为例指出,国外学者忙于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各种标准,国内研究者和建设者忙着亦步亦趋地追随,但对这些标准产生和采纳的应用背景、适用条件缺乏深入思考,很少有人探究实现有关标准的成本和代价。过去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建设落后,在特定的历史年代选择通过跟踪引进和知识集成开展学术交流,甘于做一名学生有其历史意义;但面对中国迎来高质量发展时代,着眼于建设有世界影响的东方大国,我们应当在世界知识创新方面体现中国学者的贡献。
当然,提倡研究问题的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排斥学习和借鉴他国领先的文化和技术。开放的学者理应拥抱任何先进的外来文化,积极遵循西方历经长期沉淀形成的通用学术规范,并主动利用全球舞台传播中国知识创新成果。
3 促进高质量图书情报论文产出的建议
3.1 学术期刊恪守科学规范,致力规律探究
图情期刊应进一步倡导以具体科学问题开展规律探索的政策。首先,图情研究应基于抽象概念表述的科学问题,不是具体实践或宽泛理论。以话题助推写作的论文缺乏具体的科学问题,权威期刊理应对这类成果(包括总结、笔谈、回顾和综述)加以控制,在高质量发展时代大兴研究学风,聚焦主体科研工作。其次,致力于概念因果关系探究。这主要是针对图情重视微观实践、看重对策建议的现状而言。由于现实情境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致使有效的实践对策往往存在私域性、针对性和权变色彩,不具备学术所强调的公共性、普适性和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学术期刊贵在学术,应强调对重要理论困惑的回应,探寻概念问题。除了概念本源和相关关系探究,更高级的概念问题是回答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找寻规律,体现了学术工作的长期性。
有学者指出,图情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性,进而强调要面向实践。这一批评部分是恰当的。比如,综述、总结和泛泛而谈一类的成果不仅缺乏深入指导性,在学术贡献方面同样不足——这些工作既不能代表主体学术工作,也与理论无关。这一论断的误区在于,“面向实践”并非是指就实践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必须承认,相较于综述、总结等文章,以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实践研究具有进步性,不少成果以其它地区的实践为参考,推动了本地实践工作的发展。但学术期刊的问题在于学术性不足,表现为学术问题意识、理论对话、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的缺乏。部分研究者将图情期刊的所有文章均视为“理论工作”或学术论文,这里的“理论”代表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即一切务虚活动均是理论。但是,实证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强调的是概念及其关系,其“理论”含义与前者有本质区别。
批判“理论与实践脱节”,本质上不是不需要理论,恰恰是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太少,尤其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理论创新的本土成果太少。致使每一次同类实践改头换面地出现,图情界便会再次就相关话题开展实践研究,体现出头痛医头、研究纷繁多变和主观意志。这与大多数学术工作强调的本质、恒定和客观的特征相悖,与科学无关。要改变以上状况,不是强化实践研究,甚至动辄宣扬图情学科与其他管理学在科学研究上的特殊性。相反,需要图情学者正视自身工作与真实理论需求的差距,通过深入理解研究内涵来提升学术层次,以规律探索、重建学术信任。
概言之,高质量图情研究一定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是以概念问题贯穿始终的理论活动,(其实践)体现在科学问题形成的原始材料、作为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数据的论据材料、理论创新的跨时空应用指导性等方面。从应用层面看,学术工作一方面为未来进一步的规律探索铺路,承担知识生产职责;另一方面,须利用有关规律去指导更广泛多元的实践。只有建立在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研究范式,才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穿透时空、具有普适性规律的根本认知,进而从根源上避免在同一地方反复跌倒[19]。这也正是科学研究可靠、普适、具有长期指导价值的体现。
3.2 形成连贯研究体系,强化学术合作
针对追逐数量、多面出击、缺乏相对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投机现象,要摒弃以国内外综述、热点驱动、总结为典型的“作家式”研究,争做某一研究方向上的科学家。研究是主体,写作是手段,系统深入分析是研究的重要特征。基于此,本文倡导就某一研究问题沿着“宏观战略研究-概念/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实践研究”的路径推动科研工作走向深入。其中,首尾偏重于实践,中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则属于基础研究工作。鉴于科研工作的复杂性,上述工作既可体现在一篇论文,也可体现在一系列学术成果中,还可体现在相关产品和服务之上。因此,需要开展系统评价和分类评价。
以上工作的开展层层递进、相互影响,因此不提倡仅关注创新链条中的一段。当前偏重于实践文章的学者往往强调现实的重要性而疏远了系统的科学论证过程;而开展国际化跟踪的实证研究学者则强调科学逻辑却与现实环境存在隔阂,没能系统深入地理解现实疑难,进而使微观实证选题的学术价值不高、现实痛点把握不准。部分理论学者在面对选题指导意义不足时宣称,其研究是为遥远的未来服务的——这种藐视当下、以纯科学自居的说辞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作为应用性学科,图情学研究只有经得住当代的现实检验,才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一些学者着眼于探究国际期刊已经出现的问题和研究框架,部分原因不在于能否驾驭原创概念选题,而出于跟踪能更快产出更多SCI/SSCI/CSSCI论文的研究类别。在强调数量和引用的时代,这一做法似乎更符合学术理性。这些现象反映了当下的学术评价对具有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的成果产出的掣肘。
推进研究议题向本土重要现象或现实困境背后的真问题转变,需要学者跳出文献中的成熟概念或明星指标,致力于学术自立,深入调研以获取一手资料,探究将现实中的实践话语转化为更加精准的学术概念,为源头性知识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涉及到知识积累、分析框架、研究方法、相关数据和研究问题匹配及其可行性等难题。要解决以上疑难,既需要进行长期风险性探索,更离不开学术合作。
3.3 呼唤《意见》落实,注重长期评价
以数量和引文为代表的评价方式在过去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但是,伴随着新时代国家的转型,这类方式成为图情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掣肘,“写文章”“追随国际化”驱动是其中的典型现象。推动以上情况的改变,需要认识到高质量论文本质在于基于选题内容的创新价值判断,包括研究问题的可研性、学术深度、启发性、现实价值覆盖面及其可推广性,等等。越是研究难题,越需要更多的投入,进而体现较长的研究周期和较低的科研产出。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整体上不关心研究内容对社会的现实应用价值,有关奖励更多体现在论文产量和被引上,这容易激发学者选择相对平稳成熟的选题,包括针对各类实践热点和国际明星指标的研究,而对更具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真问题却无人问津,无法形成更具前瞻性的学术研究体系。
促进具有创新质量和现实贡献的论文产出,需要改革仅关注产量和被引的传统评价方式,让更多图情学者能够沉下来研究具体学科问题,推进研究创新和学术层次的提升。为此,应进一步发挥同行评议作用,实施代表作制度,注重长期评价。笔者发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师生为了在顶级期刊发表一篇体现本土化的重要原创论文,通常需要3-6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19]。
4 结语
“破五唯”要求我国图情科研工作者发挥论文的内容创新价值[22],提升其现实贡献层次。本文指出既有发表模式重数量与引用,而在体现质量的研究属性和重要创新价值方面表现不佳,反映了我国图情界在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上未能达成共识。随着中国社会整体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图情科研也面临输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现实要求。为促进以上目标的实现,亟须对科学研究的核心原则形成广泛共识。笔者提出以“求规律、讲科学、重本土”回应以上问题,并经过一系列理论分析,指出图情高质量论文的三大内涵。首先,它是一项研究工作,需要探究现实概念背后更本质的科学规律问题;其次,它是基于国际通用的科学规范体系,强调理论逻辑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瞄准学术难题、致力知识创新。这需要高质量的理论对话、适切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严谨简明的写作;最后,它具有本土性和当代性。图情学者须重视利用中国的重要实践,发展原创性学术概念,致力孕育思想市场并造福中国民生福祉,体现学术世界性和实践本土性的有机统一。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高质量学术成果不仅体现在基础研究上,也包含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尽管后者与基础研究存在部分区别,但它们瞄准问题、致力创新、遵循科学规范、强调本土指导性的研究原则是一致的。鉴于应用性学科研究离不开现实和学术两方面的共同作用,高质量图情科研需崇尚将宏观战略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并逐步递进,形成连贯研究体系。上述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以多元合作拓展研究尺度;另一方面,需营造基于长效评价机制的学术发展环境,包括实施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分类评价体系,以及新型同行评议文化和学术代表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