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工程性缺水突出短板和对策研究
2021-12-09赵东彬刘雁翼
赵东彬,刘雁翼
(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南昌330029)
江西水资源丰沛,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 646 mm,丰富的水资源为江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同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多发[2-4]。2019年上半年,江西省先后出现10 轮强降雨过程,五大河流有四条发生较大洪水,7月下旬开始,全省持续晴热少雨,各地均发生不同程度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特别严重。2019年11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江西旱情,对兴修水利提出了具体要求。12月,国办印发《李克强总理在研究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有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部情况通报》第144期),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江河来水调配能力不足、鄱阳湖低枯水位[5]等因素影响,江西省工程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6,7]。
1 江西省供水安全保障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兴水利、除水害,江西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修建了大批供水工程,为工农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生活等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水源,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8-10]。
至2019年底,江西省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60 余万处,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供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有力保障了居民饮水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1.07 万座,总库容328 亿m3,其中大型水库31 座、总库容197.33 亿m3,中型水库261 座,总库容64.62 亿m3,小型水库1.04 万座,总库容65.34 亿m3;建成塘坝22.24万处,窑池0.90 万处,规模以上水闸1.13 万座,泵站2.0 万座,机电井155 万眼,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保护格局逐步完善。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49 万处,(按新标准供水人口100 人以上为集中供水工程),供水受益人口2 885 万人,自来水供水人口2 690 万人,全省农村集中供水率为79.18%,自来水普及率为73.83%,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比例59.18%。建成各类灌区0.12 万处,其中2 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18 处,2 万hm2以下的中型灌区294 处,全省总灌溉面积达到212.4 万hm2。
2 江西省工程性缺水成因分析
2.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江西省水资源总量较丰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646 mm(1956-2016年系列),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在空间上,信江、饶河、抚河为高值区,尤以信江区最高(达1 874.2 mm),鄱阳湖环湖区为低值区,极值比为1.325;行政区域上,以鹰潭市最高(达1 886.3 mm),最低为九江市(仅1 508.8 mm),极值比1.25。在时间上,降雨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达2.6;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70%。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2018年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量250.81 亿m3,约占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 565 亿m3的16.0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也偏低,2018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540 m3,万元GDP 用水量114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2 m3,农田灌溉用水量8 805 m3/hm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09,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与现有水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协调;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不健全,浪费水资源严重现象依然存在;水权水市场、水价市场化形成机制还未建立,市场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有效配置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水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缺乏节约保护资源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造成在缺水的同时用水浪费严重。
2.3 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
全省1.07 万座水库,总库容328 亿m3,其中:其中大型水库31座、总库容197.33 亿m3,中型水库261座,总库容64.62 亿m3,有效库容约170 亿m3,仅占地表水径流总量的16%左右;小型水库1.04万座,占总数的97%以上,骨干水源工程不足,部分区域缺水严重;已有工程多数兼具发电功能或以发电为主,调蓄能力低,大中型水库的供水量仅占总供水量13%(大型水库仅占3%),2019年实际供水量仅为105.2 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比例仅有5.1%,水库调节能力不足。五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偏少,且信江干流和饶河干流尚无流域控制性枢纽,部分大型水库尚未按照设计正常蓄水位运行,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11]。一些水库供水、灌溉相互争水矛盾突出。2019年水文年景差,涝与旱转换快,大部分小型水库未蓄满水,严重干旱情况下,基本无水可用。
2.4 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不足
农村供水方面,全省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比例59.18%,且大都分布于县城周边及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及周边区域,广大的农村地区供水仍以小型工程为主,城乡供水一体化整体覆盖度不高。多数小型农村供水工程的水质净化、消毒设施等工艺简单或配套不完善,仅消毒及仅处理不消毒的供水工程占34.95%。不稳定水源工程占29.4%,主要为规模化以下工程,干旱时节难以保证水量需求,水源保证率低,与乡村振兴要求差距大。
城市供水方面,部分区域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矛盾日益凸显,东乡、德兴、上栗等城市缺水问题突出;92 个县级以上城市中单一水源供水占70%以上,尚有70个城市无应急备用水源或配套设施不足,难以有效应对特大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等状况。
农田灌溉设施方面,大部分农田灌溉设施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跑水、阻水、漏水现象普遍,带病运行问题突出。一般中型灌区未进行过系统改造,干支渠沟淤塞渗漏严重,目前干支渠系建筑物正常率平均仅42%左右,严重影响灌溉供水效益,特别是“最后一公里”问题尤为突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09,节约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有待提高[12]。
2.5 水文情势变化应对能力不足
受极端气候、三峡蓄水运用、河床下切等因素影响,鄱阳湖及五河尾闾近年来连续出现枯水季节提前、枯水期延长、枯水位降低现象[13-15],这一水文情势将成为常态,且现状无控制性水利工程,带来“水位性缺水”的新问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承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2019年,鄱阳湖进入枯水期和出现低枯水位时间,较有记录以来分别提前59 d 和48 d,鄱阳湖及尾闾河道多站出现有记录以来新低水位。11月13日19 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9.54 m(吴淞,下同),比多年同期均值低2.73 m。12月13日1 时,外洲站水位11.09 m 刷新新低,比历史最低水位(2015年2月18日,11.50 m)低0.41 m,比2002年以前系列最低水位(1999年2月16日,16.00 m)低4.91 m。
2.6 生态保护修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局部河湖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城镇建设中对河流水系保护不够重视,侵占河湖水域现象突出[16],水系连通受阻,河湖湿地萎缩甚至消失,排污管理不到位,水质日益变差,甚至出现黑臭水;农村河塘水系淤塞,乱占乱建、乱排乱倒、乱采乱挖等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涝水调蓄能力下降。农村水电站缺少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存在下游河段减脱水问题。
3 对策措施
3.1 加强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项目建设,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1)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按照盘活存量、做大增量的思路,在充分挖掘现有水源工程配置潜力的基础上,新建一批供水骨干水源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优化水资源时空配置格局,统筹解决区域工程性缺水问题。“大南昌都市圈”,近期以鹅婆岭水库及配套供水工程建设为重点,远期与柘林水库联调,谋划组建赣北引调水工程,为打造核心增长极提供保障;“赣东北开放合作区”,以新建花桥水库和大坳灌区为主线,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保障信江河谷城镇群供水安全;“赣西转型升级区”,实施四方井水利枢纽、江口水库防洪提升工程,保障新宜萍城镇群发展供水安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建设寒信水利枢纽、南溪水库、峡江灌区、宁都梅江大型灌区、平江大型灌区等,充分发挥区域骨干水源工程配置能力,保障赣州市城区、吉安市等重点城区供水安全,推进赣南苏区高质量发展。
(2)加强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按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立以规模化集中供水为主,小型集中供水或分散供水为辅,与城市供水同质同服务的农村供水服务体系,促进城乡优质供水资源向农村延伸,强化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不断提升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工程长效良性运行。加快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和保护,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
(3)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大坳等新灌区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启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动节水型、生态型、民生型、智慧型灌区建设,改善提升灌区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并逐步推开。在继续实施完成规划内剩余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配套改造任务基础上,开展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启动一般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全面启动农村小型灌溉水源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发挥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推行小型灌区骨干渠道的管道化改造。对于以水库、山塘为主水源,具有一定的高差条件可以满足自流的,根据用水紧张情况,在骨干输水渠道推行管道化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加大茶园、蔬菜等经济作物高效节水灌溉支持力度。创新管护模式,扩大维养补助范围,探索山区小型水利工程保险制度、岁修奖补机制等。
3.2 抓紧推进提升全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效益项目建设,提升生态补水能力
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加强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打造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大力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充分发挥河湖水系和水利工程作用,实现丰枯调剂多源互补,打造“五河一湖”生态廊道,重点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提升生态保护能力。
3.3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用水效率水平
坚持节水优先,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江西省节水行动方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大力推进节水灌溉、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畜牧渔业节水方式、加快推进农村生活节水;推进工业节水减排,严格市场准入,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同时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强化城镇用水管理、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推广使用节水器具等,特别是推行公共领域节水、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4 结 语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目标,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中央“十六字”治水思路,适应治水主要矛盾变化,牢牢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紧紧围绕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建设的战略目标,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分析认为,江西省工程性缺水突出短板问题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三是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四是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五是水文情势变化应对能力不足;六是生态保护修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深入分析江西省工程性缺水突出短板问题及成因基础上,对有效破解全省工程性缺水突出短板作出了阶段性谋划,提出加强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项目建设、推进提升全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效益项目建设、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用水效率水平等发展对策,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有序推进水利工程补短板的重要依据,为未来江西省有效破解全省工程性缺水突出短板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