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温度线性控制的汽车空调HVAC总成分析
2021-12-09李思维徐小兵
文/李思维、徐小兵
1 前言
在温度线性控制模式的应用背景下,通过优化和完善汽车空调HVAC 总成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对HVAC 总成内部流道的科学设计,提高汽车空调的运行性能,而且还能降低HVAC 内部阻力,将汽车空调的功耗降到最低,以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另外,其还能够保证汽车内部环境的舒适性,在对汽车空调风口的科学设置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温度线性控制模式的应用优势,如何科学地分析和汽车空调HVAC 总成是技术人员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汽车空调HVAC 总成概述
HVAC 总成主要由蒸发器、离心式风机、进风罩等零件组成,通过这些零件布置于汽车内仪表板底部,可以保证汽车空调制冷效果[1]。另外,HVAC 总成作为汽车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调节车内温度、湿度、空气流速,还能实现对车内空气的净化,为提高乘坐的舒适性、美化车内装饰打下坚实基础。
3 基于温度线性控制的汽车空调HVAC总成计算模型建立
计算区域离散化作为HVAC 总成计算模型构建的首要环节,需要根据所需要计算模型特点科学地确定出计算区域,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几何处理方式,精确计算出模型相关参数,然后严格按照模型计算相关标准和要求,构建相应的网格模型,并选用科学的离散方法。
3.1 模型结构设计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HVAC 总成划分为以下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前置HVAC 系统模型,另一个是顶置HVAC 系统模型,便于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系统内部流道的变化情况。
3.2 模型简化
一方面,通过利用ANSAV13.1.3 软件,运用几何简单处理的方法,经过处理模型,可以使流场和模型之间的一致性与统一性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还需要尽量保存风口模型的原始形状,从而得出简化后HVAC 模型。
3.3 网格划分
网格划分主要是指通过对模型计算流程进行真实化模拟,将计算模型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然后借助离散化求解法,根据网格的数量,精确出模型计算的精确度。例如:通过利用ANSA 软件,就可以实现对汽车空调蒸发器系统的网格化划分。
4 基于温度线性控制的汽车空调HVAC总成结构优化
4.1 优化前置HVAC
对于原设计模型而言,由于进风道的放置角度不合理,导致模型内部空气流动不畅,进而引发流场出现涡旋不科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提出以下两种优化模型,以实现对原设计模型的科学优化[2]。
4.1.1 优化模型1
优化模型1 在具体的设计中,在模型拐弯位置安装与固定两块大小不同的导流板,接近入口位置的导流板长度为315mm,宽度为36mm;接近于蒸发器底部的导流板长和宽分别为300mm、20mm,与入口距离较近的导流板尺寸相对较大,这是由于与进口距离较近的地方所对应的流道体积比较大,空气通入量较多,这无疑增加了引导面积,进而使得该位置处的导流板尺寸较大[3]。
4.1.2 优化模型2
优化模型2 在具体的设计中,主要是在优化模型1 的基础上改进后形成的,通过将长和宽分别为280mm、120mm 的导流装置安装和固定与优化模型1上,所添加的导流装置呈现出凸台状。其目的是降低空气的流动空间,使得大量的空气快速进入蒸发器中,从而提高蒸发器进口面的空气流速[4]。
4.2 原模型与优化后模型计算结果比较
采取制冷吹面方法,对比分析原模型和完善后模型的计算结果,然后结合最后的对比分析结果,有效处理优化模型的涡旋问题,使得蒸发器进口面速度分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均匀性。优化模型1 所对应的涡旋范围影响程度较小,优化模型2 是在优化模型1 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所对应的涡旋影响程度更小,通过比较不同优化模型蒸发器进口截面的风速分布状况能够看出:优化模型2 与优化模型1 相比较高,优化模型1 与原模型相比较优。对于原模型而言,蓝色低速区和红色高速区分别分布于位于蒸发器进口截面的正下方、左下方,导致蒸发器的空气流动过程中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从优化模型1 方面来看,蓝色范围中存在减弱状态,但是优化模型2 的蓝色低速范围和红色范围全部消失,使得蒸发器速度流场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和均匀性。
前置HVAC 制冷吹面模式下各截面静压(Pa)、速度(m/s)、温度(K)情况如下:原模型进风口为76m/s、出风口为-0.06m/s、蒸发器进风口为205.88m/s、蒸发器出风口为60.26m/s、蒸发器压降145.63Pa;优化模型2 的进出风口分别为71.02m/s与-0.07m/s、蒸发器的进出风口分别为194.74m/s 与53.7m/s、蒸发器压降141.05Pa;差值为-4.99m/s和-0.02m/s、-11.15m/s、-6.57m/s、-4.59Pa。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优化模型2 所对应的蒸发器压降低为141.05Pa,通过和原模型进行对比,蒸发器的静压值明显降低4.58Pa,如果蒸发器的压降一直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蒸发器的阻力下降至最低;此时,出风口的风速会不断增加。优化模型2 所对应的蒸发器风速达到了4.85m/s,与原模型相比,其速度整整增加了0.41m/s,增加量几乎达到了10%。前置HVAC制冷吹面模式下各截面速度(m/s):原模型进风口24.29、出风口4.44、蒸发器进风口8.05、蒸发器出风口2.06;优化模型2 的进风口24.29、出风口4.85、蒸发器进风口7.69、蒸发器出风口2.06;差值为0、0.42、-0.37、0。优化模型2 所对应的蒸发器风温为274.90K,通过将优化模型2 和原模型进行比较,该模型的速度下降了4.11K,明显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前置HVAC 制冷吹面模式下各截面温度(K):原模型进风口303.16、出风口280、蒸发器进风口298.34、蒸发器出风口272.23;优化模型2 的进风口303.16、出风口274.9、蒸发器进风口296.7、蒸发器出风口271.77;差值为0、-4.12、0.37、-0.47。
4.3 优化顶置HVAC
为了解决蒸发器出风口风速不均匀问题,提高空气流动的顺畅性,科学修改和优化出口角度。当出口角度优化后,优化模型1 指出风口的速度达到了4.9m/s,风速整整增加了25%,这说明蒸发器出风口的风速分布变得更加合理化、均匀化。同时,从这些数据我们还能够发现,经过优化处理后的出风口风温持续降低,其下降量高达3.4K,最终实现理想的制冷效果。顶置HVAC 进出风口平均风速:原模型的顶配HVAC 进出风口风速的平均值为3.02m/s 与3.96m/s、顶配HVAC 进出风口的平均风温是303.16K 与289.07K;HVAC 经过优化之后的进出风口风速平均值为3.02m/s 与4.90m/s、顶配HVAC 进出风口的风温的平均值为303.16K 与285.67K;差值为:0、0.95、0、-3.3。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温度线性控制模式的应用背景下,通过有效开展汽车空调HVAC 总成结构分析和优化工作,得到以下工作成效:
5.1 优化前置HVAC
为了使蒸发器进口速度分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得到有效提升,技术人员要在进口圆弧端安装和固定以下两种装置:一种是导流板,另一种是导流装置。此时,流场性能得以有效提升,不仅降低了旋涡影响范围,而且还能提高蒸发器的性能。
5.2 优化顶置HVAC
为了确保蒸发器出风口风速变得更加均匀,我们需要不断修改、优化出风口的角度,以此不仅提高出风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而且还能确保蒸发器性能得以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