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解读

2021-12-09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周跃辉

党课参考 2021年22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周跃辉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刻认识和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认真学习领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内涵,从而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具体任务等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规划纲要》是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这一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为未来一段时期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2021年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号首列班车在重庆团结村站等待发车。图:唐奕/新华社

2020年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大国博弈竞合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中华民族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经济腹地和战略后方,在全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在西部地区形成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从“两个大局”角度认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

《规划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重大机遇。”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为: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着力拓展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四个高质量发展动力源。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该经济圈有望向世界级城市群演进,成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载体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以弥补我国中西部发展缺少“龙头”的短板。同时,成渝地区在人口经济承载能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高品质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中国经济运行先降后升、稳步复苏。这也证明,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短期“外生”冲击变量,不会影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但全球大国之间的博弈竞合空前激烈,我们面对的宏观形势纷繁复杂。自“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格局处于不平衡状态,美国不希望看到其他新兴大国崛起,不愿意与其他国家共享全球化带来的红利。中美贸易看似是两个国家的较量,实则牵涉全球化,也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就必须培育带动该城市群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发挥其“极核效应”。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曾提出,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自身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增长。由此可见,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增长极与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增强空间治理和保护能力。

二、从整体上科学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从整体上看,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5%,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接续地,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提升空间,是我国发展的巨大回旋余地。但也应看到,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发掘西部自身优势,让更多优质资源要素向西部集聚,就成了一道重要命题。正因如此,国家适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是要在西部形成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带动整个西部的发展。

(一)战略定位

《规划纲要》指出:“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我们可以看到,“两中心两地”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

1.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开放通道,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富有巴蜀特色的多元消费业态,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目的地,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成渝地区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城镇化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该地区自然禀赋优良,综合承载力较强,交通体系比较健全,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在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食品加工等行业形成了发展优势。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拥有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和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接近7.5万亿元。2014年成渝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49%,2020年这一比例提升至6.9%左右,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

川渝高竹新区(2021年4月8日摄)。图:刘坤/新华社

2.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发挥科教人才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创新环境优化,加强创新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资源集成,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程度、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随着交通和通信成本的下降、贸易制度与政策的优化,全球和一国内部分工不断深化,分工越来越细化到价值创造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成渝地区要依托比较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地融入全球及国内价值链分工体系。

3.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科研体制、跨行政区经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依托南向、西向、东向大通道,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近年来,成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常住人口规模、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呈现出重庆和成都双核相向发展、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4.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示范作用,促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大幅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群。成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核心区,位于长江上游,东邻湘鄂、西通青藏、南连云贵、北接陕甘,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将成渝地区打造成高品质的生活宜居地,可以使之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经济圈一道推动我国区域协同发展。

(二)发展目标

《规划纲要》还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发展目标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即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趋于成熟,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概而言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坚持世界眼光、全球视野,需要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全球城市分工调整,对标全球先进城市和国内先发城市,系统重塑自身比较优势,全面融入全球分工合作,扎扎实实形成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三、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自古以来,成都和重庆就在中国的区域板块上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成渝地区也是我国现在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产业实力强,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而且成渝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创新创业环境较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等改革经验丰富,开放型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因此,不管是本世纪初党中央作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发展格局中,成渝地区始终是重点发展地区之一。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使命。根据《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有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

《规划纲要》强调,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促进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

面向新发展阶段,着眼现代化,要优化重庆主城和成都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双城经济圈发展。从重庆的角度看,要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先行先试,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以长江、嘉陵江为主轴,沿三大平行槽谷组团式发展,高标准建设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塑“两江四岸”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从成都的角度看,要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形成“一山连两翼”城市发展新格局。

(二)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规划纲要》强调,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支撑。一是要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共建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完善公路体系,推动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二是要强化能源保障,优化区域电力供给,培育发展电力现货市场和川渝一体化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统筹油气资源开发,完善天然气管网布局等。三是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推进跨区域重大蓄水、提水、调水工程建设,增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推动形成多源互补、引排得当的水网体系。

(三)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纲要》强调,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0年12月24日,G8607次“复兴号”高铁列车从成都东站出发开往重庆沙坪坝。图:刘坤/新华社

实体经济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一是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整合优化重大产业平台。二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积极拓展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数字安全水平。三是要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四是要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

(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纲要》强调,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创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一动力。一是要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发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引领作用,有效支撑成渝地区全域高水平创新活动。二是要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和西部(重庆)科学城。三是要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四是要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吸引创新人才,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五)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规划纲要》强调,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激发市场消费活力,不断增强巴蜀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消费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要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打造城市消费品牌,支持重庆、成都塑造城市特色消费品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二是要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推动消费供给升级,发展消费新场景。三是要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

(六)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规划纲要》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渝地区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一是要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共建生态网络,共抓生态管控。二是要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统一环保标准,推进跨界水体环境治理,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协同治理。三是要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发展试验示范。

(七)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规划纲要》强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打造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提升市场活力,在西部改革开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统筹完善亚欧通道,优化畅通东向开放通道。二是要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高标准实施高层级开放合作项目,共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三是要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加强与西部地区协调联动,有力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交流互动。四是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转变政府职能。五是要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六是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八)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规划纲要》强调,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目标,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要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城乡建设资金保障。二是要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一体规划,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三是要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依托相应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依法流转和高效配置,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

(九)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规划纲要》强调,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二是要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同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三是要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四是要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标准和规划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必须加强党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领导,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职责,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协同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要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事项决策、重大规划制定调整等各方面全过程。要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落实《规划纲要》,形成强大合力。

讨论题: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是什么?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