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1-12-08王茜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大学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利用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回避的新环境。面对大数据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该从强化数据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数据体系建设,重视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保障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進步尤为突出,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一切有用的信息都可以从大量数据中分析出来,而海量的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扩散成大数据。大数据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科研、军事等领域的变革,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探索和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工作效果。

一、大数据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双重作用

(一)积极作用

1.有助于大学生获得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大数据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涵盖的信息量大、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资源能够共享,这十分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大数据可以统筹起众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库。同时大数据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实践活动的范围,加深了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思考、探索的广度和深度,能使大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拓展自身心灵空间,帮助大学生完善心理机制。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助性

大数据时代,学生可以自主查询到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一些免费心理测评实验并联系到相关专家。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根据需要在众多信息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生还可以通过自测进一步了解自己,评估自身心理状况,有必要的情况下自助寻求帮助。

3.有助于大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与心理压力的缓解

大学阶段是人生情感体验的关键时期,大数据的隐蔽性、平等性、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表达情感的空间。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真实地表达自己,不用担心在众人面前暴露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压力得以缓解。

(二)消极作用

1.思维能力下降致使认知失衡

大数据时代,学生只需要“复制”、“粘贴”就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不需要像传统方式一样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再概括、归纳以探求事物的本质,从而使很多大学生养成惰性思维甚至放弃思考。此外,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轻松找到大量答案,但是人对于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是有限的,繁杂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对有效信息的选择,长此以往,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将受到影响。

2.良莠不齐的信息易诱导不良价值观

大数据提供的信息丰富而庞杂、良莠不齐,而大学生自身知识和阅历有限,鉴别力和道德规范意识不强,虚假信息、错误信息、不良信息等会严重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极易使学生产生社会认同缺失、抉择依据混乱、行动方向难判等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预防危机事件发生

大学生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以及校园卡等校园内的各网络系统上的信息为持续了解、监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可靠真实的数据源。通过技术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利用,可以发现大量细节背后的规律,从而掌握不同大学生不同阶段共性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走向。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是其预测功能,利用大数据可以有效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2.拓展技术和方法,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由于数据的稀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采用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抽样调查、访谈法等方法来完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不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大学生,其客体是全体学生的全部数据信息。只要学生有活动,就会有数据记录,这些数据隐含着大量规律性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和利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一步量化和去经验化,提升数据本身的价值。

(二)面临的挑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大数据”意识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维持在重经验、轻数据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人员对数据的收集、管理和使用这方面的意识较为匮乏。尤其是伴随着当下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增多,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和方法面临严峻的挑战,而目前来说各大高校仍十分缺乏掌握大数据技术而且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各个掌握数据信息的部门尚未形成支持合力

了解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需要了解这个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以及这个学生所在群体的全部信息,进而进行分析和判断。由于高校学生信息资源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从而产生了“数据孤岛”和“信息碎片化”的局面,比如招生信息在招生部门、教务信息在教务部门、学生一卡通使用信息在信息部门、学生借阅信息在图书馆等等,要想整合起所有的信息数据存在一定难度。

3.容易暴露学生隐私

大数据的分析必然是建立在获取更多个人信息基础上的,虽然在收集数据之前会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学生的隐私,但是大数据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二次分析利用上,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得到数据的新的内涵和用途,反映原本未知的事情,但这个过程容易触碰到学生的个人隐私。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增强数据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数据体系建设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大数据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自发地提高自身在大数据知识层面和技能方面的素养;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收集并存储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树立数据沉淀意识,为日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要学会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动态,重中之重是分析、预测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发展和走向。

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础设备的投入,整合更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大数据资料体系。把各个掌握学生信息数据和从事大数据开发利用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聚集起来,整合成一个完善的跨部门、跨地区的大学生心理数据集成库,从而在数据支撑层面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精准保障。

(二)加强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大数据人才

大数据时代需要更多熟悉和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又掌握大数据技术的高校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保障工作的顺利高效,辅导员必须要重视数据技术的学习,提高网络心理教育技能。一要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知识储备,积累丰富的实践经历;二要了解和学习大数据技术,具备处理实际数据的能力;三要勇于实践积极创新,在大数据背景下自发地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呈现的新的特点和内容,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凸显实际效果,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大数据这一有效工具,构建“四位两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四位”指从学生的个人、社会关系、家庭背景、在校期间的活动轨迹等数据中,分析其心理根源,第一时间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实现家校合力,促进教育服务的精确化。

“两化”即全过程化、全方位化。从学生入校出就进行心理测评,保存好数据,并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要进入大学生的活动的一切领域,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面采集学生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校内网络系统和校内活动中留下的与心理相关的数据,发挥大数据分析的优势,把握大学生群体或个人的心理特征,了解行为规律和情绪起伏,熟悉大学生在心理求助及心理咨询等各方面的需求,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群体进行分类,从而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总结思考,实施有效方法进行健康引导,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注重保护隐私,保障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

由于大数据由各个方面的众多数据构成,从而加大了敏感数据泄露的风险,另外,错误使用数据也极有可能暴露学生的个人隐私,因此信息安全体系的完整有效性非常重要。在深度地挖掘与分析处理大数据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信息安全,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数据的使用方法和流程。同时强化信息责任落实,完善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严防泄密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涂子沛.大数据[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63-67.

[4]文鸿莹.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适应与创新[J].高校辅导员,2014,06:6-9.

[5]郑丹凤,王涛.“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1):88-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19-ZX-GJ—14),2020年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媒体融合视域大学生系统化学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0CSZJ72),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度党建调研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茜(1987-),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