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亚运会的视听盛宴

2021-12-08

文化交流 2021年9期
关键词:吉祥物杭州

2018年,随着第18届雅加达亚运会胜利闭幕,“杭州8分钟”惊艳世人,自此,亚运征程正式进入“杭州时间”。如今,随着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的逐渐临近,杭州的亚运氛围愈加浓厚,杭州亚运会口号、会徽、吉祥物、核心图形与色彩系统、体育图标、火炬形象、官方礼仪服饰与体育服饰等亚运元素蔓布杭城,一座座独具特色的亚运场馆也成为当地地标。

“江南忆”是对杭州最美好的回忆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是对我们在杭州最美好回忆的提炼,这是设计的初衷。”杭州亚运会吉祥物设计者张文和妻子杨毅弘说。

2020年4月,同为中国美术学院青年教师的张文和杨毅弘共同设计的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从4633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在杭州亚组委和省市领导的精心指导下,累计修改二十余次,最终得到亚奥理事会正式允准。

自此,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正式面世,三个机器人造型的吉祥物分别代表杭州拥有的三大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西湖、京杭大运河。承载着深厚底蕴和充满时代活力的他们,将作为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和平与友谊的使者,向亚洲和世界发出“2022,相聚杭州亚运会”的盛情邀约。

2019年4月,亞运会吉祥物正式面向全球征集,从大学开始就一起生活在杭州的张文、杨毅弘一开始就有了应征的想法。

“我虽然是温州永嘉人,但是我在杭州已经生活了14年,我太太杨毅弘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如今我们在这里扎根并为人父母,我们也希望通过吉祥物来诠释出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张文说。

2019年7月,张文和杨毅弘提交了设计稿;9月份,他们得知自己的作品在评比中入围并进入前十,“兴奋得一晚没睡”。

不过作品入围仅仅是吉祥物诞生的第一步,在杭州亚组委的指导下,在此后的几个月里,“江南忆”这组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共经历了5次大改、20次小改,细微调整更是数不胜数,从构思到最后定稿,差不多历时十个月的时间。

根据杭州亚组委官方介绍,“琮琮”的名字源于良渚出土的文物玉琮,全身以黄色为主色调,头部装饰取自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神人兽面纹”;“莲莲”的名字源于西湖中的莲叶,全身覆盖清新自然的绿色,莲叶头饰以三潭印月为顶;“宸宸”的名字源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全身以科技蓝为主色调,头顶钱江潮,额头为拱宸桥的图案。

而吉祥物“江南忆”的名字,则是出自杭州“老市长”、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江南忆最早的灵感就是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而这种印象,基于我们跟宝宝在这个城市的美好回忆,比如在良渚博物院、运河广场、西湖边……”张文说,“我们想把自己和宝宝在一起的美好和爱,通过吉祥物的方式分享给每一个人;尽自己最大努力呈现出他们最精彩、最欢乐、能够给人带来最开心的一面,这是我们的初心”。

除了要体现杭州的历史人文特色,在本次亚运会吉祥物的创作中,张文和杨毅弘的设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理念,那就是要体现数字、智能的科技元素。可以看到,三个吉祥物的身上都浮现着代表科技感的光泽。

张文说:“其实在‘宸宸额头上的拱宸桥还有一个寓意,有倒影的桥看起来就像一个智能摄像头,我希望‘宸宸可以随处记录杭州的美。而且运河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技工程之一,代表了科技、开拓的先锋精神。”

“江南忆”以机器人的形象面世,与杭州这座移动互联智慧城市的属性密切相关。

“三个吉祥物的四肢有类似磁悬浮的质感,甚至吉祥物的手是可以分开的。”杨毅弘介绍,“莲莲”头顶的莲叶,每一个节点都联系在一起,象征着万物互联;包括莲莲这个名字也有取万物互联“联联”的谐音。

张文和杨毅弘认为,杭州最突出的属性就是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吉祥物应表现出杭州的这面独特“旗帜”。“‘科技打头,文明坐镇,这也代表了这座城市对科技的态度。”

在“江南忆”的“云端”发布会上,和吉祥物一起出现的还有一段动画短片。片中,“江南忆”组合边唱边跳,展示着活跃、调皮的个性。

作为短片创作者,张文、杨毅弘夫妇解释,他们希望全方位呈现“江南忆”,并赋予其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源于他们背后深层的科技、人文、自然生态,更源于当下的杭州对诗性、科技、浪漫和充满情怀的生活的向往。”张文说。

吉祥物发布后,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杭州市副市长陈卫强表示,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穿越时空,怀揣梦想,抒体育之欢畅,亮文化之灿烂,树经济之标杆,和杭州这座城市的特质相契合,与杭州亚运会会徽、主题口号相呼应。

亚奥理事会在贺信中表示,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将中国文化、杭州特色、亚运会和亚洲的精神融为一体,通俗易懂的智能化意蕴在历届吉祥物中独树一帜,弘扬了我们时代的力量。

作为吉祥物的设计者,张文和杨毅弘认为,吉祥物就像他们的三个新“宝宝”。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永远是希望他能够出去经历更多的风雨,积累自己的财富,得到更好的锻炼。”张文说,吉祥物发布后,自己也将坦然面对外界的评价,“希望大家有可爱、充满想象力的评语,能给大家带来欢乐,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希望‘江南忆这三个新‘宝宝能‘更高‘更快‘更强,这也是亚运会的体育精神。”张文说。

张文和杨毅弘希望,三个新“宝宝”就像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样,能够成为被大家所喜欢的形象,成为杭州的新名片,以后能出现在杭州大街小巷,能得到大家善意的支持,成为杭州亚运会大家庭的成员,向全世界讲述杭州的魅力。

扛起杭州亚运“视觉”大旗

“获聘杭州亚运会设计总监深感荣幸,但也有压力。接下来,我将从杭州亚运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和中国美院团队一道,推进杭州亚组委与中国美院的合作向着更加紧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为杭州亚运会视觉形象系统建设作出贡献。”2019年8月2日,宋建明正式出任杭州亚运会设计总监,他从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杭州市副市长陈卫强手中接过聘书时如是感慨。

杭州亚组委对宋建明教授的加盟寄予了极大期待,相信在宋教授的指导下,杭州亚运会的视觉形象系统与景观设计会更加规范、更有品味。

宋建明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特聘全国色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环境组)成员、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组委会主席。

宋建明还曾师从色彩地理学理论的创立者、法国色彩设计大师让 · 菲力普 · 郎科罗,20多年来给60多个国内城市和片区做过色彩规划。杭州很多区域,之江板块、钱塘江两岸、白马湖、城东新城、下沙、火车东站、奥体中心……都有宋建明和他的团队用心提炼的艺术成果。

在色彩学研究方面,宋建明著作等身。他曾主持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百余座城市的色彩规划编制,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地标建筑色彩设计工作也是由宋建明主持完成的。

自正式出任杭州亚运会设计总监一职起,宋建明就带领中国美院团队,操刀杭州亚运整体视觉形象的设计,目前已经发布了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核心图形、色彩系统以及杭州亚运会引导标识系统基础元素设计、重要标志组合使用及拓展设计、吉祥物项目运动造型设计等重要元素,力图塑造杭州这座城市的色彩气质,向亚洲传递杭州色彩。

这是宋建明首次参与国际体育盛会相关筹备工作,他认为,视觉形象系统是一届盛会的基调,是重要的文化内涵,非常有必要对这些形象元素进行深度挖掘生产并推广,最终形成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

在宋建明眼里,杭州亚运会带给世人的视觉印记,将具备三个层级:首先,是具有“东方智慧”,在新时代的今天,东方人应有自己的智慧与主张;其次,要展现“中国气派”,作为主办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亦有自己的气象;最后,一定要符合“杭州韵律”。将这三者叠合在“水墨淡彩”的城市氛围下,是以宋建明为首的亚运视觉设计团队秉持的标准和高度,自然也是杭州2022年亚运会体育图标、核心图形和色彩体系的设计原则。

和所有人的期待一样,宋建明期待杭州亚运会“在历届亚运会中是最好的一届亚运会”,尤其是站在设计者的立场。

“我期待,至少应该是最有艺术感的。”这样的一场盛会,参与的不仅仅是运动员,整座城市因为这场比赛而被激发了巨大的体育热情。宋建明希望,由他们主导设计的杭州亚运视觉系统,不仅要展现全民的艺术审美,更要展现“美丽中国”的气质和追求。

“我们要通过亚运会来塑造杭州的‘美丽气质,当然,这需要我们每个市民积极参与和传播,参与本身就有一份美学意义在其中。”宋建明说。

“淡妆浓抹”,是杭州亚运会色彩系统主题。设计者、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综合设计系副主任郭锦涌曾表示,其灵感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该主题通过对中国色彩文化和杭州城市特质的提炼与浓缩,设计出以“虹韵紫”为主,以“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为辅的色彩系统,挥洒出既有葱郁湖山自然生态,又富创新活力、运动激情的新时代杭城华彩画卷。

“虹韵紫”源自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的主色,既是欢聚和交融之色,也是活力与创新之色,象征“日月交辉、时代风采”,传递幸福吉祥、昂扬奋发的美好寓意,是塑造杭州亚运会独特视觉形象的重要基础。

作為辅助色,“映日红”取霞光、气韵之色,“水墨白”取淡墨、包容之色,“月桂黄”取桂花、芬芳之色,“水光蓝”取晴空、水波之色,“湖山绿”取青山、生态之色。不同色系之间通过形的组构与叠会方式形成组合应用,与“虹韵紫”交相辉映。

色彩是非常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她是感性的、可以讲故事的,就如同诗词一般。杭州是“诗画浙江”的省会,有着“唐诗之路”的文化脉络,也是呈现东方审美意境的典型窗口,因此,诗词就成为宋建明团队色彩创作的灵感来源。比如杭州亚运的主形象IP色“虹韵紫”就出自杭州“老市长”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而其他几个色系“水光蓝”“湖山绿”“月桂黄”“映日红”和“水墨白”,也都源于描绘杭州、描绘江南的诗词。

杭州亚运会核心图形主题为“润泽”,设计者是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成朝晖。她表示,其灵感源于杭州极具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元素——丝绸,展现了丝绸飘逸舒展、温润细腻、挥洒灵动的特性,体现了“温润万方、泽被天下”的气韵与胸襟,寓意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在杭州欢聚,亚洲多彩体育文化通过杭州亚运会的舞台交流互鉴。同时,丝绸徐徐展开,呈现出一卷富有江南韵味和东方诗意的“新富春山居图”,交错出现山水彩墨、智能网云等元素,给人以绵延的视觉美感和无穷的想象空间。

成朝晖说:“核心图形作为承载亚运精神和文化基因的视觉形象,是亚运体育与杭州的自然、人文、生态、科技、艺术、美学相融的展现与传播,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同时也正是其主题‘润泽”的至高境界。”

杭州亚运会核心图形和色彩系统发布后,“润泽”之美与“淡妆浓抹”之韵将广泛应用和呈现于场馆布置、电视转播、庆典仪式、文化活动、城市景观、交通工具、制服、门票、特许商品等各个领域,以精美的视觉形象、鲜明的辨识度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内涵,提升亚运城市氛围,传播亚运美学文化,浸润每一位杭州亚运会参与者、见证者、搏击者、奋进者的心灵。

有杭州意义的都将爆发

“谁也不可阻挡,是心中梦的向往,新时代,新杭州 2022……”2018 年雅加达亚运会闭幕式杭州接旗仪式上,这首《向往》将新时代杭州人激情澎湃的画面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首歌的词作者朱海,讲述了他对杭州2022年亚运会的期待。

我们曾在电视屏幕上,无数次看到、听到朱海的作品,那些在无数国家级大型活动上被深情朗读的诗,被精彩演绎的歌词,许多都出自朱海之手。像那句“生命只为点亮未来,让世界变成我的舞台”,在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上被群星唱响的《点亮未来》,正是出自朱海的妙笔——这位地地道道的杭州人用一支笔向世人描绘着杭州的细腻和大气。

“我是杭州人,理应为家乡出这一份力。”他说。

一说起杭州,朱海就情不自禁地来了句地道的杭州话“正宗杭州人”。而后,朱海的话匣子一下便打开了。杭州长大的他,自幼就受这片土地的熏陶,“西湖的柔情似水,钱塘江的壮怀激烈,运河的醇厚悠长,给了我无限遐想的情感空间”。

江南的生态文明给予朱海无限的想象力,而初中语文老师的出现,则彻底激发了朱海的文学热情。那时,朱海就读于杭二中,杭大毕业的袁老师当时教他们语文,常常向同学们介绍诗词歌赋,这让他对文学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当时就以写诗为目标,努力学习,记得我的第一首诗是发表在《杭州日报》上。”用朱海自己的话说,就是自此走上了“不回头的创作之路”。

朱海称自己的创作灵感,同自己“喜欢表达”的个性分不开,因为人说话时是在思考的,不断的思考就是源源的灵感。年轻时的朱海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朋友们还给了他一个“话痨”的称号,等年岁长些,那些年轻时激情的发言都成了他笔下的文字。

对于创作的秘诀,朱海总结了六个字:热爱、激情、自然。因这六字秘诀,朱海总是精力无限,身兼策划人、诗人、词作家、编剧等多重身份,多部作品同时“在线”,即便如此,朱海的创作效率简直可以用“倚马可待”来形容,“我写稿子的速度向来很快,策划案、诗词等创作工作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杭州记忆对朱海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自听说第19届亚运会落地杭州,朱海的心情无限激动。

作为杭州市的文艺顾问,朱海曾多次策划撰稿杭州西湖博览会开闭幕式、杭州国际动漫节开幕式等,也曾是央视春晚多年的总策划和撰稿人。因思路敏捷、立场鲜明,他还曾受邀参与了多次国际大型赛事的筹办(先后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海阳亚沙会、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深圳大运会、多届全运会、残运会等前期方案设计和主创工作),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文学总体设计者,与体育有着不解之缘。自己家乡即将举办亚运会,朱海自然义不容辞,他说自己会全力以赴,“毕竟我是喝西湖水长大的”。

在他看来,杭州游泳健将辈出,杭州籍、浙江籍游泳运动员占了国家队半壁江山,放眼全世界也找不出像杭州这样的城市了。除此之外,杭州还有江河湖海,有山水文化、园林文化、良渚文化,还有走向创新的新技术、新目光、新潮流,这些飞速发展的元素,都是杭州举办亚运会最吸睛的特质。

谈到杭州亚运会音乐作品征集,朱海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磨出符合杭州气质的诗词与美学创意,让经典永远传唱?朱海认为受老百姓欢迎的主题歌,都是通过体育精神折射整个城市的精神,所以自己给家乡创作的这首歌,一定得把体育精神的气质和城市精神的特质高质量地融合起来。朱海说,自己想为家乡创作的这首歌,应该是一首带着美学主义和创造色彩的、可以作为文明遗产的、被亚洲人民传唱的歌,“任何一届亚运会不仅仅是城市体育发展的比较,更重要的是亚洲新文明的展示,所以杭州亚运一定要展示它的文明底色”。

艺术多选“良种”,创作多造“良田”,才会有丰硕的果实。这是朱海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杭州亚运会的期望。亚运会带来的杭州影响和杭州印象,至少在2022年,这座城市就是亚洲最耀眼的灯,所以朱海认为杭州应该拿出这座城市最好的东西与亚洲分享,包括科技、企业、人文以及市民的状态。

在朱海的坚持里,亚运会不是卡拉OK,它是亞洲“命运共同体”大合唱,他盼望借力亚运会这一国际品牌,杭州在下一个十年当之无愧地走进亚洲城市第一行列,因为亚运这个品牌范畴不再囿于体育,还拓展至方方面面。它的先行、璀璨、荣光,都是一座城市构建下一个十年辉煌的基石。从灿烂到辉煌,从中国新时代窗口城市到亚洲第一方阵,杭州应该将它独立的个性与风采呈现于世人面前。“你给亚洲怎样的惊喜,亚洲就还你怎样的掌声。你给亚洲什么样的美学引领,亚洲就会给你什么样的回应。”朱海说,这是空前的挑战和机遇,更是一种召唤。一切有杭州意义的,都将急速地爆发。

独特韵味金石印

早在“杭州8分钟”亮相之前,深植中国文脉的金石篆刻就出现在雅加达亚运会现场,打开了世界走近杭州、认识浙江、了解中国的窗口。

当时,伴随着雅加达亚运会的开幕,从2018年8月18日到9月2日这些天里,由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西泠印社集团承办的亚运主题展览“独特韵味,别样精彩——2022杭州欢迎你”,已经在雅加达散发出无限的光和热。

这场展示中国文化、江南韵味、杭州特色的展览,有着高雅、精致、和谐、包容的特质,显得更加丰富、厚重,向世界人民发出了一封来自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邀请函”。作为雅加达亚运会期间“亚洲欢乐嘉年华”的重要内容,此次亚运杭州城市文化主题展充分展示了独特的“杭州韵味”——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成了世界人民了解杭州、杭州亚运的一个最直观、最重要的窗口。

此次展览上,三枚印章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的主题分别是“独特韵味”“别样精彩”,和一方杭州亚运会会徽。各国人民观赛之余纷纷走进展厅,拿起印章、钤盖,识读印文的过程,也是他们认识篆刻、读懂中国的过程。

中国印,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日前,三枚印章的创作者贾广雅讲述了他和杭州亚运会的这段“情缘”。

当年的亚运杭州主题展是雅加达亚运会期间文化单元“亚洲欢乐嘉年华”的重要内容,当时亮相雅加达彭加诺体育中心场馆的这三枚印章,可谓是金石篆刻文化的集中代表。

印章作者贾广雅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会员,现就职于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硕士毕业的他,本身喜爱传统文化,接到任务后立马着手创作,从设计到最终成品花了几天时间。

谈起作品的出炉,师从韩天雍教授的贾广雅表示,这三个作品都是命题作文,“独特韵味”“别样精彩”是杭州的城市定位,也是展览的主题;杭州亚运会会徽是一个图案,造型精美,内涵深远。文字内容事先定好,然后由他着手创作设计篆刻。

“独特韵味”印采用白文篆刻形式,强调重心稳定。“别样精彩”则采用朱文形式,线条光洁不露刀痕,其篆刻动中寓静、自然含蓄,充分体现了雄、变、韵的情致,风格自成一家。而会徽图形印则最为特殊,“考虑到图案细节之处的位置、尺寸相对应等问题,会徽图案的雕刻创作比较费时些”。

“西泠印社作为杭州城市文化的一张金名片,一直在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金石文化。”贾广雅说,文化艺术不是简单的润色,而是牢固的支撑,支撑起一座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促进和推动文明的对话。方寸之间透露出的中国味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工艺与原始“中国味”的完美呈现,也是借此美好寓意,期待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据了解,整个雅加达亚运会期间,平均每天都有一千多人来到展厅现场,许多人都会留言纪念,观众在留言后,都会自然地盖上印。通过蘸印泥、钤盖,然后识读印文这个过程了解篆刻、了解中国,杭州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独特韵味,别样精彩——2022杭州欢迎你”这个平台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2018年,三枚印章打开了世界了解亚运杭州的窗口,时隔三年多,金石篆刻与杭州亚运会的情缘还在延续。贾广雅称,他又创作了两组、五枚新的亚运篆刻作品,主题内容分别是“办好一场会”“提升一座城”“体育亚运”“城市亚运”“品牌亚运”。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分别采用阴刻和阳刻的形式,前者取法汉将军印风格,它也是汉印中的一种风格,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而成,故又称“急就章”。相较于官印,这类风格随意自然,天趣横生。后者用朱文的方式根据空间的大小做了文字的曲折回绕。“体育亚运”“城市亚运”“品牌亚运”分别采用汉白文、圆朱文和秦印的形式。

在贾广雅看来,杭州作为第19届亚运会主办城市,举行亚运会正是展示杭州特色、杭州魅力的一次很好的机会,“我期待亚运会能够成功举办,杭州能进一步提升整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人们的幸福感,以更多形式将杭州美景、杭州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会持续关注杭州亚运会,期待为亚运会奉献更多力量”。

用14年记录“大莲花”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是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的主体育场,也是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官宣成为主会场之前,很多人对“大莲花”知之甚少。

它是什么时候开建的,开建前是什么样貌?建了多少年,第一次亮灯样子如何?第一次对公众开放是什么时候?82岁的杭州业余摄影师谭启晓可以告訴你答案——他用14年时间,拍了上千张照片,把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

谭启晓和“大莲花”的故事,要从2006年说起。当年11月8日,一篇题为《杭州奥体中心花落谁家,五个备选地址中,江南方案受青睐》的报道,引起了谭启晓对“大莲花”的关注。“我很喜欢体育,对全运会、亚运会这类赛事非常关心。看到这个消息,我很振奋,因为杭州终于要有自己的奥体中心了。”当时,“大莲花”的备选地址,有下沙、九堡、临平、萧山、滨江五处。一个月后,谭启晓从电台听到,奥体博览中心确定建在滨江和萧山之间。“得知此事,我就骑着自行车去了七甲闸村,结果当地村民还不知道这个消息。我想,不管大家是否知道,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将建设的过程记录下来。”

第一年,七甲闸村还是大片的田园风光;

第二年,村落开始拆迁……

之后的每一年,谭启晓都会骑车去七甲闸村转悠。用上千张照片,记录了奥体中心这朵“莲花”逐渐绽放的全过程。

2008年6月20日,七甲闸村开始拆迁动员;

2010年3月16日,工程打桩机试压;

2012年3月21日,底层看台正在拼装模板;

2013年11月17日,钢结构基本完成;

2014年8月24日,建设中的“大莲花”;

2016年2月8日,“大莲花”,华灯初上;

……

翻开谭老的“剪报集”,里面所有关于“大莲花”的新闻信息,都按时间顺序有序地排列着。报纸用白纸衬着,音频则用手抄录,边上还写着备注。

谭启晓出生于杭州萧山,除了“大莲花”,他的镜头还拍了有很多具有纪念意义的杭州老照片。比如西湖曾经的“水上列车”、钱塘江上的十座桥、杭州地铁的发展、雷峰塔的重建、西湖和湘湖(谭启晓称之为“龙”的两只眼睛)、孩儿巷98号古宅保护等。在谭启晓家里,几乎所有空余的地方都被用来存放照片,它们被按时间顺序整理成册,你随便说出一件事,他都能立刻找出相关的资料。

谭启晓为什么会用照片记录杭州的变化?这源于一段机缘巧合。据谭启晓回忆,1957年从上海铁路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北京铁道部设计院。那年,外交部邀请苏联专家来设计院讲课,需要一个拍照记录的人。上世纪50年代,照片还是个“稀罕物”,更不用说照相机了。整个设计院里,没有人摸过照相机。“小谭,我们有相机,你能不能来拍照?”年轻的谭启晓被领导相中,他就这样开启了摄影生涯。谭启晓到现在都还记得,单位当时提供的相机是“康泰时”牌,镜头是德国的卡尔 · 蔡司——当时最有名的相机之一。“在这之前,我没有接触过摄影,拍照、暗房、冲洗、放大、剪辑,都是摸索着现学的。”一年后,苏联专家回国,谭晓启完成了拍摄记录工作,也学会了摄影,“照相机还给了单位,我自己也买不起,哪怕是当时最便宜的国产相机……”好在他还能借来相机,继续拍摄。

1982年,谭启晓回到杭州后,拥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海鸥4B双镜头照相机。那是一台方形的、拥有两个镜头的老式相机。从此以后,摄影就成了谭启晓的最爱。摄影设备不断更迭升级,不变的是谭启晓拍照的初心。“现在的数码相机,拍得不好可以删除重来,但以前的胶片相机,拍一张就是一张。”

为了拍出满意的照片,谭启晓一次拍摄可能要花一两个小时。在拍照的间隙,他会将照片的参数、当日的天气等信息都记录下来,甚至将构思速写出来。所以,他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独特的“身份档案”。60多年时间里,谭启晓拍了10多万张相片,题材涉及杭州的城市建设、重大活动、天文现象、生活文化……用相片记录了杭州这座城市的故事。除了拍摄,谭启晓还是个体育发烧友,参加过12次马拉松。他对国内外的体育赛事也了然于胸,说起来如数家珍: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哪一年的赛事,在什么地方举办,他都有详细记录。

2017年,譚启晓将他所有的10万多张相片无偿捐给了杭州市档案馆,其中关于杭州的有5万多张。“我的一生是社会给我的,档案馆需要,我就把这个资料给他们,我的所有东西与其留给儿孙,不如无偿还给社会,更能发挥这些照片的价值。”谭启晓说。

2019年8月11日,王力宏演唱会在杭州奥体博览中心举行,这是“大莲花”落成后的首场大型活动。为记录大莲花首次“盛开”的那一刻,谭老和老伴还当了一次王力宏的“夕阳红粉丝”。“去看演唱会的,大多是小年轻,我们抢不到票,而且经济条件也不允许。”虽然无法进入内场,但谭启晓和老伴还是早早吃完晚饭赶到现场,对着绽放的“大莲花”,兴奋地摁下快门。“对我来说,‘大莲花就像是我看着长大的孩子,这是它非常重要的一刻,一定不能错过。”谭启晓回忆说。

作为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主会场以及田径赛事竞技场馆,“大莲花”目前正在按赛事要求进行改造。谭启晓说,如果可以,他希望杭州亚运会期间能和老伴一起去看场比赛,不必是热门赛事,只为到现场给运动员们“鼓鼓劲”,再次用相机记录大莲花的“历史性时刻”。

A “Concerto” for the Asian Games

“The mascots of the Hangzhou Asian Games ‘Jiangnan Yi are the best of our best memories in Hangzhou, which i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design,” said Zhang Wen and his wife Yang Yihong, designers of the mascots, a set of “smart” triplets.

“Jiangnan Yi” or “Memories of Jiangna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a combined name given to the trio, and it comes from a poem by Bai Juyi (772-846), a renowned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in which he wrote, “When I remember Jiangnan, most fondly I remember Hangzhou.”

The three mascots are respectively named Congcong, Lianlian and Chenchen. According to the HAGOC, “Congcong” derives its name from the jade cong pendant, the quintessential artifact unearthed from the Arch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The name “Lianlian” originates from “Lian” or lotus leaves, specifically the lush lotus leaves of the West Lake. Finally, “Chenchen” was named after the Gongchen Bridge, an architectural landmark striding the Hangzhou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In April 2020, the design for the mascots by Zhang and Yang, both young teachers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was chosen from 4,633 submissions. After more than 20 revisions, it was finally approved by the Olympic Council of Asia.

Apart from showing Hangzh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itys unique charm, the couples design also focuses on incorporating elements of digital and smart technologies. In fact, the three mascots are designed as futuristic robots.

For the designer couple, the three mascots are like their new-born “babies”.

“Our attitude towards our children is that we always hope they can venture out, experience the world, accumulate his own wealth and toughen themselves,” said Zhang. He would be open to any comments on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mascots.

For Zhang and Yang, their expectation is for the three new “babies” to become a favorite among the public and a “name card” for Hangzhou, to help tell the stories of Hangzhou to the world.

Over the past 20 years, Song Jianming has conducted color planning for over 60 cities and districts in China. Since he was appointed as the director of the design sector of the Asian Games in 2019, Song, who is also a professor at China Academy of Art, has been leading his team at the academy for the events visual designs. So far, the events emblem, mascots, sports pictograms, core graphics and color graphics, among others, have been officially released.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Song Jianm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eparation work of an international sporting event. For him, the visual image system is key to a major event, and it has crucial cultural implications. Song believed the visual impressions that the Hangzhou Asian Games brings to the world work on three levels: to exude oriental wisdom, to show Chinese style and to invoke Hangzhou feel.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in the urban atmosphere of “ink and light color” is the standard and principle upheld by Song and his team.

As everybody else, Song expected the Hangzhou Asian Games to “be the best ever”, especially from a designers point of view.

“No one can stop, what the heart is dreaming of, new era, new Hangzhou 2022 ...” In the flag handover during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2018 Asian Games in Jakarta, the passions of Hangzhou people in the new era were well captured in the lyrics written by Zhu Hai.

A Hangzhou native, Zhu Hai is a well-known TV program planner as well as lyricist, poet and playwright, many of whose lyrics and poems have been heard on important occasions and events. For example, the lyrics for Lighting up the Future, the theme song of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of the Nanjing Youth Olympic Games, was written by Zhu Hai.

Speaking of Hangzhou, Zhu Hai could not help but lavish praises on the city, “the delicate West Lake, the majestic Qiantang River, the silky Grand Canal” have all lent Zhu infinite space for imagination. Indeed, the elegance of Hangzhous landscape has long been a source of musical inspiration for Zhu.

How to write lyrics for the theme song of the Hangzhou Asian Games so that it would become an instant classic? Zhu has been pondering on the question for a long time. For him, the song should integrate aesthetics with originality, and resonate with people all over Asia and speak to the heritage of the continent.

“The Asian Games is more than a contest for gold medals; it is a showcase of Asian civilization. So the Hangzhou Asian Games must present its civilization side.”

For Zhu Hai, the Asian Games is chorus of Asias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He hoped that, by hosting the Asian Games, Hangzhou would join the ranks of Asias top cities in the next decade.

On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18th Asian Games in Jakarta, Indonesia, Hangzhou wowed the world with its eight-minute art performance, marking the Asian Games enter into “Hangzhou Time”. In fact, the Chinese art of seal cutting had already made into the Jakarta Asian Games before that.

Organized by the HAGOC, Hangzhou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and the Xiling Seal Art Society, an exhibition titled “2022 See You @Hangzhou” was held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Jakarta Asian Games on August 18, 2018. In the exhibition, three seal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the world. After watching the competitions,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ent to the exhibition and picked up the seals. Indeed, reading the seals is also the process for them to learn the art of seal cutting and understand China. Statistics show that over 1,000 visitors came to the exhibition hall every day and many left messages and well wishes after the visit.

Jia Guangya, author of the seals and an artist from the Xiling Seal Art Society, is working on two sets of new seals for the Hangzhou Asian Games. Enthusiastic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Jia believed the exhibition was a great way to tell the China story to the world. “Im very excited for upcoming games,” Jia said. “It will be a golden opportunity to showcase Hangzhous charm.”

The Hangzhou Olympic Sports Center, commonly known as the “Big Lotus” for its lotus flower shape, is the main stadium of the 19th Asian Games in 2022. As one of the landmark structures in Hangzhou, little had been known about the center before it was officially announced as the main venue for the Asian Games. When was it built? What was it like before it was built? How many years did it take to build it? What was it look when it lit up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was it first opened to the public?

Tan Qixiao, an 82-year-old amateur photographer in Hangzhou, can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he has spent the past 14 years taking thousands of pictures to document everything about the “Big Lotus”.

In his clippings collection, all the news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Big Lotus” are arranged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 Newspapers has been lined with white paper, and audio recordings have been transcribed on paper, with notes on the margins.

Over the past 60 years, Tan has taken more than 100,000 photos, covering Hangzhous urban development, major events, astronomy, life and culture ... Apart from photographing, Tan is also a sports aficionado and has run 12 marathons.

In 2017, Tan donated all of his photos — more than 100,000, including over 50,000 photos about Hangzhou, to the Hangzhou Archives Bureau. “Instead of leaving all these photos to my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it would be much more worthwhile to give them back to the society, so that the value of these photos can be more fully tapped.” Tan said.

As the main venue for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of the Hangzhou Asian Games and the arena for track and field events, the “Big Lotus” is currently undergoing renovation. Tan hoped that he could watch an event or two with his wife in this stadium during the Asian Games, cheer the athletes up and capture “historic moments” taking place in the “Big Lotus”.

猜你喜欢

吉祥物杭州
走,去杭州亚运会逛一圈儿
杭州
谁会当选吉祥物
杭州亥迪
完形填空一则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吉祥物
奥运会吉祥物——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