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住宅中模糊空间的发展与应用

2021-12-08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11期
关键词:厅堂移动性公共性

孙 萌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在读

国内外已有一些对于模糊空间的研究,并在持续深化。但大多研究将模糊空间归入“灰空间”的概念下,且多数研究是基于现有案例,分类千篇一律,并未进行实验性设计,缺乏说服力。本文从新的研究主体—中国传统住宅出发,重新分类分析中国传统住宅中模糊空间设计手法的来源和历史,从古代住宅设计中得到启发并对其进行实验性设计。

1 模糊空间的分类

模糊性空间是指无法明显归类于室内室外的空间。在中国传统住宅中,不同时期模糊空间的功能地位以及空间开合形态有所不同,因此将模糊空间具体划分为公共性空间、中心性空间以及可移动性空间三类。

1.1 公共性空间

公共性空间根据空间的功能可被理解为“共有”,它连接相邻两个或多个主次空间,起到过渡的作用,无明显室内外区分。公共性空间可为公共行走的交通空间也可作为游览空间,中国古代的“廊”就是典型的公共性空间。

1.2 中心性空间

中心性空间的定义并不是针对地理位置而言的,而是针对功能,它是住宅空间中的主空间,较之公共性空间,其具有独立且单一的功能,为半室内半室外空间。中国古代的“厅堂”就是典型的中心性空间。

1.3 可移动性空间

“可移动”一词是相对于空间围合界面而言的。此类空间在界面围合上区分于上述两类空间。围合界面可移动、可重组,界面存在时形成封闭空间,界面撤除时则形成半封闭式或开敞式空间。

2 中国传统住宅模糊空间的演变

本文论述的主体为传统住宅,“传统”一词代表本文研究的历史时间线为原始至封建主义时期的住宅空间,不包含近现代住宅。

2.1 原始社会始的公共性空间

人类住宅形式从最早的穴居、半穴居、巢居,到农耕时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面以上居住空间。已被挖掘的河姆渡遗址中的干阑式住宅就是最早的地面住宅。此时人类发展落后,居住空间的模糊性体现在住宅空间室内外划分的不明显上,是公共性空间的早期形式。

从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逐渐出现了不同功能的建筑,夏朝时期最典型的住宅空间可追溯到二里头遗址的宫殿。这里需说明的是,宫殿也可看做研究的主体住宅空间,因为“在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间的含义是没有分别的,最早的时候称为‘宫室’,后来叫做‘居处’,皇宫不外乎是皇帝所住的大住宅......”[1]。从夏朝的宫殿可以看出,该时期出现了柱廊结构,檐廊成了此时空间的模糊形态,形成公共性空间的雏形。虽然为廊,但与大众熟知的廊不同,这里的廊完全靠三根柱子支撑。

早期挖掘的商朝建筑,其“建造在夯土台基上,从遗址推断,夯土外墙四周存在着一圈狭长空间”,这里的狭长空间便是典型的“廊”[2]。自秦汉以来,木结构的应用促使建筑迅速发展,住宅园林中的廊逐渐发展成为如今大众熟知的廊空间。

2.2 夏朝始的中心性空间

中国古代自有宫殿起就出现了厅堂,夏商时期堂和室分离,到西周“厅”较之“堂”功能更为突出,成为主功能区。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一堂二内”的雏形,而后到秦汉时,厅堂的中心性地位更为突出,“一堂二内”格局基本定型,住宅空间院相连,厅堂开敞,无明显的室内外界面存在,形成了典型的中心性空间。

唐宋时期一直延续这种住宅格局。明清时由于封建等级森严,“厅堂已经成为封建礼制观念的核心空间,住宅制度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厅堂的开间与构架的使用数量上有着严格的限制。 ”[3]厅堂这类模糊性空间的中心性地位再一次被提升。

2.3 汉朝始的可移动性空间

汉朝以后,空间已不再用家具进行简单分隔,帷幔开始被运用。帷幔是典型的可移动材料,能方便快捷地在封闭和开敞空间中切换。魏晋南北朝时,不同种类的围合界面如帐子、帷幔、围屏、席等纷纷出现,到隋唐改为直棂窗,直至宋朝时,格子门取代直棂窗成为新的构成模糊性空间的围合界面。格子门在夏季高温时拆除,形成开敞空间,冬季安装转化为封闭式空间。格子门使室内外空间有了多重意义。元朝时,人们多直截了当地采用不透光的帐幔来围合空间。明清时期自木材成为主流材料后,居民用木材制作这类灵活、可拆卸的围合界面已成为定势。这些可移动界面打造了不同体验感的模糊空间。

2.4 总结

公共性空间处于室内外界限之中,室内外界限不明显,也因此呈现流通度高、渗透性广的特点,一般为依附性空间。中心性空间则奠定了空间的主功能地位,同样地,室内外界限不明显。可移动性空间灵活界面的运用具有虚化围合的特点,在场景中能快速改变空间的封合状态,打造多重语义的空间形态。

3 模糊空间手法的实验性设计

模糊空间使得空间形态出现多种可能性。在现代、当代建筑空间中,三类模糊空间能营造不同的体验感,在一个平面中又会碰撞出多样的体验感。本文的实验性设计融合三类空间并进行一一说明。

3.1 走道游览空间

公共性空间具备强流动性特点。在建筑内部空间中,人的行为方式与流动性空间相互影响,单从步行行为方式来说,步行是人类自身运动的基本行为方式之一,设计者从“步行者的行走路径”中得到了灵感[4]。案例通过公共性空间的流动指引特征打造步行游览空间,连接室内外,消解行走路径的无趣,使人在走中也能观赏景色,如图1 所示。

图1 公共性空间设计草图

3.2 中心垂直交通

主功能的中心性可以看出作为趋向中心矢量的向心性或收敛性、作为离开中心矢量的离心性或扩散性的空间属性[5]。案例借此特征打造连接多层的中心垂直交通体系,在主功能区分散人流量,使用透明材料,虚化空间围合,如图2 所示。

图2 中心性空间设计草图

3.3 可移动展示空间

商业空间中由于售卖摊位的临时性,需要不断改变围合状态。可移动界面能快速改变空间的形态,打造不定式空间弱化界面。通常的线性元素能够达到这种可移动要求,并有效弱化界面,如图3 所示。

图3 移动性空间设计草图

4 结语

模糊空间是一种普遍又特殊的空间形式,自我国古代开始就在住宅中被广泛使用,其应用是灵活多变的。模糊空间具有过渡的交通功能、中心的使用功能以及移动的组合功能。在现代建筑中,这三类功能既可单独在不同类型空间中使用,也可叠加呈现在空间中,打造更具活力的空间形态。

猜你喜欢

厅堂移动性公共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与5G融合的卫星通信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
秋夜(1)
登堂入室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面向5G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探讨
一整夜
基于安全灰箱演算的物联网移动性建模验证
秦氏旧宅厅堂木构架体系结构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