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历史典故的运用
——以茶典故为例

2021-12-08

福建茶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典故思政民族

苗 敏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具有我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其中蕴含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能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使我国文化被更多国家认可和关注。在此背景下,在高校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典故,能强化对相关教育政策的落实,确保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1 历史典故特点

历史典故具有概括性、经典性和民族性特点。通过对茶相关的历史典故进行深入分析和了解,发现历史典故会用凝练语言,对历史、人物和传说进行概括,简单的语言背后具有深刻的内涵,能使学生深入感知中国语言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例如,陆纳杖侄的典故篇幅并不长,但却蕴含无穷道理,值得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经典性是指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一些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在文学史和历史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也具有一定权威性。深入学习具有权威性的历史典故,能使学生在茶典故中,学习深刻人生道理。民族性是指历史典故是对民族发展的记录,这些记录能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更能激励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努力。传统文化根植中华沃土,历史典故中蕴含深刻的传统文化内容,能助力思政教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堂,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2 茶典故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茶文化相关历史典故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应用时,应坚持主体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其应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教师也应优化传统教学思想,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学,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方向性原则是指思政教育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确保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激励性原则是指思政教育过程中,应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利用一些历史名人和茶典故,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通过历史典故了解思政魅力和思政内涵。

3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茶典故的运用策略

3.1 利用茶典故融入课堂,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茶文化相关典故也较为丰富。根据思政课教学发展需要,融入相关茶典故,能有效提升教学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在主观探索中发现知识魅力和内涵,能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有效提升思政能力和思政素养。不同学生个性特点不同,层次也会有所区别,思政教师应根据学生区别,针对性选择适当的茶典故融入课堂,确保分层次教学展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具备针对性的茶典故,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强化对思政内容和深层含义的全面理解。大学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利用历史典故对其进行引导,有利于学生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更能使学生感受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华。互联网中的多元化思想横行,这一阶段积极利用茶典故,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辨别能力,能在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将茶典故融入思政教学课堂,能丰富传统枯燥乏味的思政教学课堂,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积极进行学习。例如,引导学生勤俭节约时,可借“陆纳杖侄”这一典故,助力学生理解传统美德。这一典故在《中兴书》中有所记载,属于经典的茶文化典故内容。故事的主人公陆纳勤俭节约,在待客时仅用茶果进行接待,一次接待谢安时,其侄子认为接待人极有权势,便擅作主张将茶果改为丰富的菜肴。谢安走后,陆纳对侄子的这一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并杖责40大板,这一典故能充分体现主人公的勤俭节约,更能体现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不会以职位和权势区别待客。这一故事在当今倡导光盘行动的时代,能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成果,将其运用于思政教学课堂中,能拉近学生与历史典故的距离,确保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渊远流长。

3.2 利用茶典故进行思考,提升学生思考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故此,学生应积极加强自我反思,吾日三省吾身,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能快速了解自身薄弱点,进行针对性提升。高校思政课堂中陈述性知识相对较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相关理论知识,才能确保学生强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全面了解,并使学生真正感受思政魅力。思政教学会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但在传承过程中,应适当转变文化传承模式,利用学生适应的方法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才能确保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更能引导学生加强对茶文化的全方位理解和认知。历史典故一般是文言文,其中会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学生需要通过思考,深入探究文言文背后的内涵和意义,才能提升自身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能为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能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确保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例如,可在高校思政课堂中融入“吃茶去”这一传统茶典故,引导学生强化对传统儒释道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唐代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喜饮茶,也好用茶作机锋语。《指月录》中详细记载这一典故,观音院新来两个僧人,禅师问其中一个僧人:“曾经来过吗”?僧人回答:“没有”,禅师则说了一句:“吃茶去”,禅师又问另一个僧人相同的问题,僧人回答:“来过”。禅师也让其吃茶去,后院主不解向禅师问道:“为何来过的和没来过的都要吃茶去”。这时禅师也让院主吃茶去。佛家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都能悟道,平常事物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而“吃茶去”本身作为机锋语,既平常又深奥,不同佛教徒对其理解也会有所区别。以这一典故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思考的重要性,能确保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思考和研究,以提升思考能力。平常生活和学习中蕴含很多人生真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思政能力,确保思政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3.3 利用茶典故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后,会在课堂对相关思政内容进行总结。总结环节能将复杂的知识进行理论分解,以强化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系统理解,确保学生真正理解相关思政内容。同时,教师会通过总结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时,能提升教学效果,并充分凸显思政教学价值。教与学本身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使学生和教师积极展开互动和沟通。通过沟通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愿意教学生也必须愿意学,才能在课堂中产生共鸣,确保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等民族精神,加强对相关精神的深入探究和理解,能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民族复兴梦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也是人民梦,而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加强对传统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才能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使学生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时,担当民族重任,成为民族脊梁。孝道是我国自古以来崇尚的美德,孝顺父母才能具有担当意识、热爱祖国,并积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以御前十八颗典故为例,这一典故是记录乾隆帝在胡公庙前观看村姑采茶后,起了兴致挽起袖子学习村姑采茶,这时身边有人来报:“皇太后有疾”。乾隆听后将茶芽放到袖袋里匆忙返京,皇太后本身只是有些肝火上升,听见皇儿回朝,十分高兴,精神状态较佳,与皇帝交流过程中,太后闻到阵阵清香,便询问乾隆从杭州带来的东西。这时乾隆想起采摘的龙井茶,并吩咐宫女冲泡亲手采摘的龙井茶,皇太后连喝几天平了肝火,肠胃也极为舒适。乾隆闻此讯息,十分欢喜的将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专供太后享用。这一典故说明古代帝王崇尚孝道,上行下效,因此其民间也用应十分重视孝道。学生通过了解这一茶典故,可分小组加强对传统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通过总结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强化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蕴含较多的历史典故。茶文化本身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茶典故进行梳理,并运用于高校思政课堂中,能凸显高等教育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并强化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使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能推动学生积极成长,更能建设具备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式教育,推动高校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典故思政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闻鸡起舞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