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音疗疾述略
2021-12-08艾茜
艾 茜
湖北民族大学(湖北 恩施 445000)
音乐疗法是融合医学、音乐、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一门综合学科,借助音乐手段来调节情志,促使疾病好转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西方医学史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绿色治疗方法已被应用了几个世纪。我国的五音疗法历史更悠久,它萌芽于2 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采阴气,以定群生”,描述当时人们用音乐来平衡阴阳,治疗阳气过剩之病,这是把音乐作为治疗手段的最早记载[1]。《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五音疗疾”理论,奠定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基础,五音与中医理论结合,可使经络脏腑共振,调理情志,通过乐音的疗愈及音乐与人体经络脏腑的共振而达到医治身心的目的 。
1 五音、五声、五脏的关系
“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是关于“五声”与“五音”最早的记载,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字来源于我国古代星座之名[2],《说苑》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声是没有节奏的,简单的,声与声相互呼应,进行整合后、有规律变化的就称之为音了,《说文解字注》指出“声成文谓之音”。宫、商、角、徽、羽五个音级分别对应现代音乐中的“1(dou)、2(ruai)、3(mi)、5(sou)、6(1a)”。《黄帝内经》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灵枢·经别》云:“内有五脏,以应五音,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者也”[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主目,……在音为角;心主舌,……在音为徵;脾主口,……在音为宫;肺主鼻,……在音为商;肾主耳,……在音为羽”,指出角音通肝、徵音通心、宫音通脾、商音通肺、羽音通肾。“五音”即“五声”,形成了与中医五脏“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徽动心、羽动肾”的对应关系。《黄帝内经》载:“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指出“五脏相音”的诊疗思路,即通过所发出的声音来探知五脏的情况。
2 五音疗法理论与机制
2.1五音疗法理论基础的产生与发展五音疗疾首见于《黄帝内经》[4],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首次将五音全面引入医学领域,指出不同声调的音乐,对人体五脏活动及情志有着不同的影响。不同调式的音乐可以调治相应的疾病,以五行学说为基础,五音、五脏、五志相结合与匹配,形成五音疗疾理论[5-6]。另有研究表明[7]五音疗疾理论以《乐记》五音理论与《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为基础,学术界一致认为五音疗疾理论源自《黄帝内经》。《晋书·乐志》曰:“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8]。元代朱丹溪提出“乐药同功论”,认为音乐如药物一样,可用于治疗疾病[9]。明代《普济方》中指出正确运用五音治疗可补五脏不足,泄五脏有余,从而平衡五脏阴阳[10]。明清时期,音乐已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被医家所重视,“七情之病也,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11],首次将音乐疗法与情志性疾病联系起来,后代医家对五音疗疾理论的完善和补充,为五音疗疾提供了更加详实的理论依据。
2.2五音疗法的作用机制目前大多是从某一方面或某一指标的变化来进行研究,还没能从整体上全面揭示音乐疗法的作用机制。①物理作用 人体各器官是按照特定的振动频率运动的[12],当人体固有的自主节律打破后,机体的震动频率紊乱,出现不适症状。音乐疗法选择与人体自主节律相一致的音乐,与人体产生共振,使病变器官与其他器官振动频率保持协调一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3]。②生理作用 音乐以声波形式传至后丘脑内侧杏仁核,杏仁核与下丘脑之间的神经通路通过抑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诱导外周生成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质,增强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善人体功能[14-15]。音乐能诱导大脑出现α波[16],α波能增强人右脑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创造力。③心理作用
音乐可促使腹侧新纹状体和被盖区释放多巴胺,从而改变情绪,影响心理活动,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时音乐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可帮助患者自身情绪的调节。这3种机制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交互进行。
3 五音疗法运用原则
《黄帝内经》:“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音通五脏,即角调式音乐有“木”之特性,入肝;徵调式音乐有“火”之特性,入心;宫调式音乐如“土”般广厚,入脾;商调式音乐有“金”之特性,入肺;羽调式音乐有“水”之特性,可入肾。但五音疗法并不是单纯用特定的音乐去一一对应治疗疾病,首先将音乐进行五行分类,再根据曲调风格和节奏又将这五种调式分为阴曲和阳曲,根据《中国天韵五行音乐》阴阳分类,结合患者不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再根据脏腑阴阳盛衰选择相应的音乐,用音乐的阴阳属性补偏救弊,平衡阴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介绍了五形人的不同特点,与五音相对应,即土形人选宫音,金形人选商音,木形人选角音,火形人选徵音,水形人选羽音。对于五志过极所致之证,结合情志相胜理论,采用顺其脏腑施乐法,辨证论治,怒伤肝,使用角音;喜伤心,使用徵音;思伤脾,使用宫音;忧伤肺,使用商音;恐伤肾,使用羽音。同时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根据五行相克,施乐原则为怒伤肝,悲胜怒者用商调;喜伤心,恐胜喜者用羽调;思伤脾,怒胜思者用角调;优伤肺,喜胜忧者用徵调;恐伤肾,思胜恐者用宫调。五行、五音与季节、情志及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之间都有着内在联系,五调式音乐又有太类、少类和正类之分,其中太类主泻,少类主补,正类则平调阴阳、平补平泻。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五脏-五音-五志的匹配关系、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及“生克乘侮”规律科学地选择音乐[17],即辨证施乐,对病选曲。
4 五音疗法的应用
4.1五音疗法的古代应用《说苑》记载5000年前原始部落苗父用竹管为患者治疗疾病。《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生劝导晋平公不听“繁手淫声”疗其“如蠱”之疾[18]。据《幼科发挥》记载医者用小鼓,在患者房中床前,唱舞以娱之,治愈昏迷者。《西使记》载:“法里患头痛,医不能治,一伶人作新琵琶72弦,听之立解”。唐代白居易晚年患风疾,医不能治,长期听曲得使风疾缓解。欧阳文忠公早年患“幽忧之疾”,求医问药均无效,后向孙友道学琴,不药而愈。因忧思伤脾,而宫音雄伟,属土,入脾,故用宫音之温舒,可疏发幽忧之情[19]。辽代契丹族医生耶鲁敌律通过擂鼓,制造噪音,激怒患者,使患者发泄出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治愈顽疾[20]。“情志过极,非药可医,须以情胜”指出七情所致疾病,使用药物很难达到效果,还需要通过情志调节来治疗。可见,对于某些疾病采用音乐疗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4.2五音疗法的现代应用目前音乐治疗已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健康及临床医学等领域。研究发现[21]五音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愉悦心情;音乐治疗能显著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社交恐惧[22-23];桑艳红[24]将中药熏蒸和五行音乐相结合治疗痰湿体质疗养员,临床疗效显著;颜妙璇等[8]采用皮部浅刺联合五行音乐宫调疗法治疗心脾两虚郁症患者,患者消极情绪降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采用五音疗法对患者进行辨证施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研究表明[25]古琴音乐配合保健穴位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26]音乐治疗可增强轻度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左侧基底节失语患者的记忆能力、语言功能,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情绪状态。王翔[27]采用五音疗法治疗亚健康失眠,发现五音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睡眠状态。研究表明[28]中医五音疗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五音疗法现已被运用不同领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5 小结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便采用音乐来疏通经络、祛病强身,五音疗法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义也。”音乐是天地和谐、阴阳调和的产物,具有调神、悦心、舒肝等诸多功效,从而起到养生和防病治病的作用。中医五音疗法具有简单易行、经济、安全等特点,对由社会、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心身性疾病有积极的防治作用。现代研究应不断传承与发掘中医传统五行音乐疗法,立足于我国传统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理论,指导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