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以衡水学院为例
2021-12-08肖文华侯树梅
谢 捷 肖文华 侯树梅
(衡水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河北 衡水 053000)
1 前言
据有关统计,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在全国高校的比例达到93%左右[1]。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教育部2019 新春发布会介绍,现在有300 所地方本科高校参与改革试点,教育部接下来还将多措并举,进一步引导、支持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阶段进入到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成为个人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地方高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2]早就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面向地方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因此,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据调研,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主动跟踪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调整办学结构的强烈意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滞后于社会发展,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任务艰巨。
2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据转型发展的需求进行变革,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承担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3]。衡水学院是衡水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作为一所地方院校,衡水学院立足“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培育一流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致力于探索“立足衡水办大学,服务社会谋发展”的办学思路,几年来,学校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1 转变观念。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多次召开大会,传达“立足衡水办大学,服务地方谋发展”的办学理念。目前,这一理念已经在全校师生中深入人心。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中心,出台了系列服务地方相关文件,服务地方工作成果已经被纳入了职称评定文件,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激发了全体教师服务地方工作的积极性。
2.2 开展了很多校地合作项目,探索了一些产教融合型试点专业,推进了“需求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校企合作中心多次奔赴企事业单位走访调研,对接合作项目。衡水学院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将项目引进和教师科研、学生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把落实国家政策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聘请了行政机关、大众型企业负责人等作为导师,为师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契机。每年一度的衡水湖马拉松赛,衡水学院志愿者服务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支服务队伍。多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相关企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一些企业还设立了奖助学金支持学校办学、学生培养。
2.3 提高了双师型教师比例,满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求。一是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二是直接从企业引进或聘请导师。学校鼓励教师到与本人专业领域相近企业兼职,或者利用与本人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在职创业或离职创业。
2.4 学校组建了85 个、564 人服务地方专家团队,校地合作得以细化和落实。团队成员学历高、职称高、业务能力强,涉及学校所有学科专业,覆盖面广,服务领域广泛。在学校办学理念的鼓舞下,在一系列激励政策的促进下,多数专家团队开展了校地合作项目,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了多个服务项目支持,学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关系日益密切。
3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衡水学院作为地方院校,一直努力深入探索“服务地方、引领地方”的转型发展理念,以期构建内涵式发展的新模式。多次组织学校员工进行转型发展大讨论,思路日益清晰,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出,只有找准问题,才能更好地制定对策,精准解决问题。2021 年1 月初,新一轮大讨论中,发现校企深度合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3.1 尚未理顺政府、高校、企业的关系,缺乏畅通高效交流的平台和渠道。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对接合作不顺畅、评价导向不一致等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企业急需人才支持、智力支持、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有人才、有技术,但缺乏服务地方的实施项目。而且校企双方对服务项目的需求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密切;高校自身和企业的互动本身就是一个薄弱方面,如果地方政府能够起到一个桥梁作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合作效果。
3.2 地方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仍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的距离。据相关调查,地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极为密切的占12.94%,较为密切的占43.53%,有一定联系的占42.35%,而不太相关的占2.35%[4]。这说明一些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并未完全转变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向上来,专业需要更新,结构需要更加合理,培养规格需要重新设计,充分利用好资源,培养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急需人才,助力企业发展、助力学生就业,同时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3.3 应用型师资匮乏导致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地方高校教师多是传统教育体制下的产物,习惯于理论知识讲授,缺少实践经验或经历,解决地方经济、行业技术能力不足。这也是校企合作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校企共同发展,获得双赢,学校教师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应该融入实际生产所需求的内容;也可以邀请更多企业人员加入到专业教学环节中来;还可以借助人才优势,把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纳入科研项目。总之,在实际合作中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人才,以贡献谋求发展,以互利密切合作,达到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3.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尚不完善、不健全。校企合作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人员少、力度小、效果不够凸显。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人员力量,研究、理清政府、高校、企业的关系,探索建设区域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校企各类需求精准对接,评价导向制度化文件也发布在信息平台上。尽管学校组建了85 个服务地方专家团队,为项目落实,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但是,无论是与企业还是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合作,作为服务团队或项目负责人,在与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合作中,发现有很多问题,比如:团队与合作方双方关系不对等,难以在同一个层面上对话,更谈不上签订协议;双方需求信息不对称,缺乏信息化交流和管理平台等。只有捋顺这些关系,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才能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更加深入和高效。
4 进一步加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与建议
实现校企、校地互动发展已经成为地方普通院校赢得办学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目前衡水学院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能够发挥服务作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多,难以真正进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圈。为进一步加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有以下几点思考:
4.1 探索打造区域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尽力打通校企各类需求精准对接的合作通道。着力解决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对接合作不顺畅、评价导向不一致等突出问题。
4.2 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与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链。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主动培养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我们可以主动与当地龙头企业建立直接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开设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保证当地就业,这样既能服务地方经济,还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基地,有利于双赢。
4.3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产教融合型试点专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前期设计时,相关企事业单位介入,了解需求,根据需求制定培养规格。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要更多依托企业建设,优先满足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家政、养老、健康、旅游、托育等社会服务产业人才需求。
4.4 在学校服务地方制度方面,建议加强保障措施,既保障学校的法务、财务等权益,又避免使教师专家服务团队陷入纠纷。校企合作需要学校搭建平台,学校和团队专家都可以寻求合作资源,专家团队具体协商、完成项目,但在洽谈和协议签订上需要学校统一、明晰合作流程和规定。
4.5 目前校企合作偏重于理工专业,对于当地文化涉及偏少。文化传承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的重要使命之一,建议打造地方文化研究与推广机构,把当地文化请进课堂、请进校园,同时也让学生走进当地文化,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同时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与宣传,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服务地方发展。
5 结语
高校要充分挖掘人才资源和科技优势,凝练学科特色,建立直接的、广泛的社会经济联系,建立学科与地方产业良性的互动机制。合作主体之间要相互支撑,互相支持,对于高校来说,针对社会、企业用人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也可以对专业学科进行调整,使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可以更加快速地适应工作,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对于企业来说,不要过多的干预高校的发展,建立良性的合作机制,这样才会使两者间的合作更为紧密,高校输出的人才资源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对于政府层面来说,要因地制宜的来管理,根据各地经济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高校进行投资,避免资源浪费。只有政府、高校和企业成为发展共同体,才能实现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同频共振、协同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