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庆锦秀茶祖的自然历史与文化

2021-12-08杨崇仁陈可可张颖君

福建茶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澜沧江崇拜大理

杨崇仁,陈可可,张颖君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4)

1 凤庆的古茶资源

凤庆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北部,北纬24。13′-25。02′,东经99。31′-100。13′,属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区的南部,西与保山市昌宁县相结,北与大理州巍山县和南涧县接壤,东与云县相连,南与永德县毗邻。澜沧江由北进入凤庆县,在境内向东奔流,至云县东部,遇无量山而转向南,形成澜沧江唯一的拐弯。境内澜沧江和怒江两大水系切割,群山连绵,岭谷纵横,地形复杂。凤庆县总面积3451平方公里,山地占总面积的94.7%。最低海拔919 m(孟统河出境处),最高海拔3098.7m(大雪山黄竹林主峰),垂直高差2179.7 m,全县年均温16.5℃,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立体气候,雨热同季,干凉同季,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暖夏凉,雨量集中,干湿分明。地形地貌和立体气候孕育了凤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赋予了凤庆丰富壮丽的自然景观 。

凤庆是茶树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有野生古茶树群落3.1万多亩,永新乡团结村、河边村大尖山、小尖山等澜沧江流域海拔1900-2260 m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混生茶树为乔木型。此外,永新羊头山、新华牛尖山、鲁史古平、鲁史沿河、腰街星源、洛党四十八道河、洛党琼岳、大寺大河、大寺岔河、德思里阿里侯、凤庆万岷山、三岔河柏木等地,均有野生古茶居群分布。

凤庆原名顺宁,古为蒲蛮地,亦称蒲门。全县24个民族,人口46万以上。凤庆13个乡镇均分布栽培型古茶群体,有野生古茶园3万余亩。百年以上的2万余亩。往往成林成片。

凤庆大叶茶种古茶群主要分布于大寺乡平河村和永团结村。面积达1000余亩。多为清朝末期顺宁知府琦璘倡导种茶,广泛种植勐库大叶种茶后引入。凤庆大叶茶种质资源丰富,品种优良,历史悠久,高大茶树每每皆是,为生产滇红的优质原料。凤庆是驰名中外“滇红”茶的故乡。凤庆大叶茶种群体,是国家认定的茶树优良品种之一。

凤庆是名副其实的茶乡。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丰富,各民族民间茶俗、茶礼、茶艺多样。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夜宿凤庆大寺乡高井槽村,称其“梅姓老人煎太华茶饮余,颇能慰客”。

2 锦秀村自然环境及锦绣茶祖种质资源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锦秀村位于澜沧江流域的拐弯地区,海拔1750-2580 m间的山坡上。土地面积18.71平方公里,年均温18℃,年降水量1200 mm。属南温带高山温凉潮湿气候。全村人口2376人。居住着彝族、汉族、苗族、佤族、拉祜族。

小湾镇锦秀村古茶群体为凤庆栽培型古茶资源的代表。锦秀茶祖周边海拔1759-2580 m之间约2000亩面积内的古茶群散布于红卫村、大平掌村、上甲山村、上寨村等地,大多生长于地埂边,形成优美的根部造型。除锦秀茶祖外,高10m左右的单株古茶树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锦秀茶祖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大灌木,高约10 m。嫩枝无毛;顶芽沿中肋疏毛。叶片薄革质,椭圆形或长圆形,长8-15 cm,宽3.5-5 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疏生锯齿,表面黄绿色,有光泽,背面浅绿色,两面无毛,侧脉7-8对;叶柄长5 -10 mm,无毛;单花腋生,白色,径约5 cm;花梗长约1 cm,向上增粗,无毛;小苞片2-3枚,早落;萼片5枚,卵圆形,长约4 mm,宽4-6 mm,外面无毛,里面密被白色绢毛,边缘有睫毛,宿存;花瓣8-10枚,呈倒卵形或阔倒卵形,长1.5-3.5 mm,宽1-2 mm;雄蕊长约2 mm,无毛;子房(4-)5室,被白色绒毛,花柱长约2 cm,有毛,先端(4-)5裂,裂深达花柱总长的1/3-1/2。蒴果扁球形,径3-5 cm,果皮干后厚约1-2 mm;种子半球形,径1.5-2 cm。

锦秀茶祖的形态特征与野生大理茶十分相似,并有明显人工栽培特性。经反复比较研究,确定锦秀茶祖的物种鉴定为大理茶 [Camellia taliensis (W.W.Smith)Melchior]。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结果表明,锦秀茶祖与大部分野生茶树资源与栽培品种茶树资源的遗传距离大,基因交流少,特异性强。提示锦秀茶祖是早期栽培的本山茶,既属于自然的物种,又具有明显的人为栽培特性。锦秀茶祖在长期独立生长的环境中,基因流与野生大理茶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与现代栽培茶树也有明显的隔离。

锦秀村附近的原生植被以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为主,维管束植物共89科244属354种,其中蕨类植物15科21属32种;裸子植物2科3属5种,被子植物共有72科220属317种。原生植被中有野生大理茶,也有不少茶属植物的种类。

锦秀茶祖树上生长附生植物,形成独立的生物群落。以附生苔藓和地为主。锦秀茶祖创伤处变色木材中存在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

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锦秀茶祖是优质的茶树资源,含有丰富的儿茶素类成分,水浸出物含量达到52.16%,EGCG的含量达到4.079%。同时,含有丰富的水解单宁类成分,其中大理茶素的含量达到2.503%,具有显著的野生大理茶特征。锦秀茶祖的芳环类、脂肪族类以及杂环类香气成分的比例显著较高,明显区别于周边的茶树品种,形成了特殊的香气特征。

3 锦秀茶祖的科学定位

锦秀茶祖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化学成分,以及基因遗传学特征等,均与野生自然物种大理茶相符,属于大理茶的物种范围,植物学物种鉴定应为大理茶 [Camellia taliensis (W.W.Smith) Melchior]。大理茶为山茶科茶属茶组植物,与栽培的茶和大叶茶同属于茶组。在系统发育与演化上,与栽培茶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锦秀茶祖具有早期人类活动干预的特性,是先民最早栽培的本山茶。

锦秀茶祖的物种鉴定为栽培型大理茶,表明大理茶是现代栽培茶树的源头之一;澜沧江流域先民是最早认识茶、利用茶的民族。锦秀茶祖的发现,以及大理茶野茶群落和大量古茶树群体的天然存在,不仅为茶叶原产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流域 (大理茶的分布中心)是栽培茶的起源地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凤庆及周边地区位于澜沧江中下游野生大理茶的分布中心地区,以及大叶茶栽培起源的中心地带,锦秀茶祖具有茶文化起源的古老性,民族茶文化的多样性,茶树源流的丰富性,以及茶文化研究的独特性,锦秀茶祖是栽培茶的活化石,是茶叶起源和古老茶文化的历史见证 。

经与国内外类似的茶树植物和周边地区古茶,以及周围植被群落进行多学科的比较研究,锦秀茶祖可以认为是现存的第一株走出森林的茶树,是现存的第一株人类栽培的茶树,是名符其实的茶树之母。

4 锦秀茶祖的文化内涵

原始崇拜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自然崇拜是以自然物、自然力和天体为主要崇拜对象的民间信仰。如:土地崇拜、谷物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生殖崇拜等。自然崇拜和祭祀不仅具有浓厚的原始巫术特点,还具有感激自然为部落的生存提供恩惠的目的。农耕文明开始,崇拜对象逐渐升华为人格化的神,与氏族和祖先合为一体。产生了原始的农神崇拜。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着茶祖的传说,并有茶祖崇拜的习俗。陆羽的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于是推崇神农为茶祖。也有认为,诸葛亮是茶祖。诸葛亮南征,将士感染瘴气,当地蛮濮人以姜茶汤救之,遂采集茶籽,亲自赠送,传授种茶。于是被尊为茶祖。基诺族称茶树为孔明树,茶山为孔明山。思茅地区每年纪念诸葛亮,举行茶祖会。亦有认为西汉药农吴理真在四川雅安蒙顶山发现野生茶树,引种驯化,而成为种植茶树的第一人,被尊为茶祖。民间美好的传说,不求统一。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而言,可以认为,以自然物为对象的茶祖崇拜比之以人格化的茶神崇拜应具有更加原始性的特点。显然,以布朗族为代表的澜沧江流域先民是最早认识茶树,最早利用茶的民族。

澜沧江流域山地先民通过口头流传保留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服从,维系着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依相存、和谐发展关系,保证了高山恶劣自然环境下的生产和繁衍,这在早期族群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茶树是布朗族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布朗族称茶为“腊”。传说是茶祖叭哎冷起的名字。至今云南的许多民族,都称茶为“腊”,或其近音。云岭民族在聚居地附近的高山密林中发现茶,以茶为生,他们认为茶树有魂,采摘时要行祭拜仪式。布朗族传说中的茶祖是叭哎冷,在集会时说唱的《祖先歌》,唱词有:“叭哎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哎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柺棍”。叭哎冷留下的遗训:“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遭自然灾害死光;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你们也会吃光用光;就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不要乱砍乱摘,不要让火烧着茶树,要一代传给一代,继续发展”。许多村寨至今仍保留着对茶魂和茶祖的敬畏与崇拜 。

锦秀茶祖是古代濮人先民种植的本山茶,是先民迁徙后遗留幸存下来的茶祖。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栽培的茶树,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走出森林的茶树。将锦秀茶祖尊称为“茶树之母”、“茶王”和“茶祖”,体现了地区茶历史文化的古老性和原始性。对锦秀茶祖的崇拜,以最古老的茶树为崇拜对象,是历史记忆和茶魂祭祀的再现,是对古茶和自然敬畏的体现。有利于恢复破碎的记忆,抢救濒危的民族历史文化;有利于古茶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认为,锦秀茶祖是名符其实的茶树之祖,是当之无愧的天下茶尊。

猜你喜欢

澜沧江崇拜大理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做梦都要去大理
澜沧江源头
大理好风吹
我崇拜的那条“龙”
情满澜沧江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通过云南沿边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澜沧江
古埃及人的圣甲虫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