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威特色中药材资源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1-12-08郭守斌

甘肃农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武威市武威中药材

郭守斌

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科技产业部,甘肃 兰州 730020

武威市立足市情,充分利用生态地理多样、光热资源丰富等自然资源优势,将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服务,中药材产业呈现出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甘肃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提出的“以带动脱贫攻坚作用大的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切实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武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着力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特色产业”的具体思路。

“十二五”以来,在全市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大环境下,中药材种植是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各级政府出台适宜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通过示范推广,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中药材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3]。

一、武威市境内中药材资源发展现状

(一)中医药文化底蕴浓厚

武威作为我国医药文化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医药学的外传、引进吸收均经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重镇武威而相互交流,武威的医药科学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据《凉州异物志》载:琥珀、干松出凉州。《隋书》记载,隋炀帝西巡,武威太守樊子盖献春木香,以避瘴气。《唐书·地理志》载,武威的芎藭(川芎)就是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特别是1972年在旱滩坡汉墓出土医药简牍,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医药处方,是迄今为止国内所见到的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实物资料,是研究汉代中医学、药物学和针灸学的重要资料[4]。这些资料后编纂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颇得各界学者关注,中医药文化为中药材产业发展、传承、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该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地理环境优势明显,资源丰富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节点城市,不仅生态地理多样,而且高山、峡谷、绿洲、大漠、戈壁交错并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武威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性气候,光热资源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天然隔离条件好,祁连山冰川雪水供给,自然条件独特、气候复杂多样,地形地貌特殊,中草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生长。武威市农业区域特点非常明显,农业人口众多,非常适宜多种野生和栽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产业是良好的生态绿色产业,不仅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对生态环境有促进作用,作为低消耗、高回报的生态产业,顺应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精准脱贫的时代要求,得到了各级层面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南部祁连山区、沿山冷凉灌区为重点,发展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种植,以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沿沙沿滩区为重点,发展甘草、肉苁蓉、枸杞等沙生药材种植,构筑绿洲生态安全屏障,有助于减少风沙危害,防治土地荒漠化,有助于治理水土流失,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多项政策支持中医药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家和甘肃省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27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23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53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65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陇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206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陇药大品种大品牌推动龙头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131号)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武威市也以此为契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特别是在标准化基地建设、特色优势中药材栽培、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中药材产业链与旅游服务业融合等模式方面做了尝试与探索,为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武威中药资源丰富,现有甘草、肉苁蓉、锁阳、瑞香等地产中药材250多种,其中120种属于全国重点品种。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作为武威市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全面落实扶持政策,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行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中药材产业呈现出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2018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hm2、产量6.97万t。特别是甘草、锁阳、枸杞、肉苁蓉等药材种植已初步形成规模,建成了国家基本药物所需肉苁蓉种子繁育基地、民勤甘草基地、古浪绿洲生态移民万亩枸杞产业基地等一批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其中,武威市南部山区以当归、秦艽、藏木香等道地中藏药材为主;沿山冷凉灌区以黄芪、党参等道地中药材为主;沿沙区重点发展甘草、肉苁蓉、枸杞等沙生药材。同时,武威市按照“效益优先、相对集中、区域发展”的发展原则,根据区域特点,以在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建设标准化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在天祝县突出藏药优势,发掘藏医药文化潜力,扩大影响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加强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稳步扩大药材基地规模。

(五)藏医药焕发生机,特色优势凸显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南麓,平均海拔3 462m,年平均气温-0.2℃,藏药蕴藏极其丰富,藏药资源普查显示藏药资源在实际运用当中的种类达600多种。近年来,天祝县加快藏药材的引驯种植和推广,大力发展濒危藏药材驯化种植产业,建立了“野生藏药材引驯种植示范点”和“藏药材推广种植示范点”,种植藏木香、唐古特大黄、西藏棱子芹、冬葵等野生藏药材40余hm2。天祝县藏医药开发研究所是全省唯一一家县级藏医药研究开发机构,现有研发人员24人,在新型藏药制剂研制开发、药物药理研究、野生藏药材资源普查、濒危藏药材驯化种植、藏医临床及信息理论研究、藏医药宣传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搜集了大量华锐藏区民间藏医古方、验方、效方,通过筛选、整理和研究论证,研制开发藏药制剂309种。藏医药发展焕发新活力。

(六)中药材加工已具规模,保持良好态势

武威市中药材加工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制剂、中药饮片、保健药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和优势鲜明的中药材知名企业,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甘肃蓉宝、甘肃普安、武威天利、甘肃天盛等一批医药加工企业,累计认证中药材产品达到17个,宣肺止嗽合剂、祖师麻膏药和宫瘤宁胶囊系列产品正逐步走向全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七)研发平台优势凸显,对外合作逐步扩大

2017年8月,原农业部制定启动了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并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了遗传改良、栽培与土肥、病虫草害防控、机械化、加工、产业经济6个功能研究室,聘用23位岗位科学家,在全国范围内23个省份中药材主产区,设置27个综合试验站。甘肃依托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全省唯一一家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河西综合试验站,并与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定凉州区、山丹县、民乐县、玉门市、民勤县5个示范县,主要将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的研发成果在本区域范围内进行试验示范,指导本区域产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材产业链条短

大部分中药材以原料药外销,少部分中药材通过简单切片加工外销,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少,中药材加工层次低,产地初加工标准缺失,管理滞后,规模较小,对基地和农户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经销能力相对疲软,企业和种植者获得的利润空间较小,产业化发展积极性不强。

(三)科研力量薄弱,缺少技术体系支撑,缺乏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目前武威市场在中药材生产方面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栽培技术示范等方面投资相对较少,在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良繁体系建设、新品种选育及野生资源驯化等基础科研工作比较薄弱,同时栽培技术不规范,没有相应的技术体系支撑,使区域内中药材产业发展不稳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区域内中药材种植农户对优良品种的认识度还不够,生产用种均来自于农民自繁自育的农家品种或市场购买的混杂种子,生产种子来源不确定,种性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导致栽培药材品质不稳。同时由于中药材种子没有专业的生产机构,且中药材品种选育难度大,没有规范的野生资源标准,造成品种严重混杂退化。即使一些科研院所已选育出了新品种,但因经费等因素,缺乏有效的宣传机制,致使部分优质品种得不到很好的利用[5]。

(四)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基地规模较小,种植分散粗放

目前因在政策扶持、项目支持、资金投入的力度还不够大,区域内中药材种植主要以农户自发种植或合作社组织种植,普遍表现出规模较小,每户种植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并受到地块的限制,集中连片种植较少。栽培方式全部靠农户经验总结,施肥量、用种量、用苗量等无统一标准,导致药材产量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五)企业和种植户在应变和吸收中药材先进种植理念、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能力较薄弱

首先是由于种植户与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较少,导致科研成果与田间生产脱节,优良品种、高效技术均不能及时的应用产业链中。其次是由于目前还存在市场信息闭塞,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大多数群众只是跟着市场价格乱跑,行情好时一哄而上,造成滞销降价,大面积带来小效益,挫伤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部分种植户缺乏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订单生产意愿不对接,产供销脱节,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第三是在中药材生产产业链中政策、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强大,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体制,使整个产业链中的成本投入、资金周转等措施不够完善,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存在较大风险。

三、可行性建议

(一)稳步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

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在深度贫困县区建立优势中药材示范区,以点带面逐步向纵深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衔接有序,市场稳定,规模稳步扩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17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6万hm2,中药材总产量达到7.01万t,亩均效益达到2 000元以上,产值达到16.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1.7%,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为武威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及精准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做好野生药材人工繁育和培育工作

争取实施国家、省级各类药材生产及初加工环节扶持资金项目,确保落实到位,主要用于购置原种、种苗和生产资料,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支持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和中药材饮片初加工设施建设,民勤县与中国药材公司“濒危药材繁育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实施甘草良种繁育和野生抚育基地建设项目,建立甘草种质资源圃、筛选观察区、中试放大区、栽培技术研究区和半野生抚育区,通过选育常规优良品系,特别是在甘草等特色中药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甘1号”成为全国唯一认定的人工栽培甘草新品种。同时,民勤县实施荒漠生态修复带甘草栽培技术示范工程、沿沙荒漠区梭梭人工嫁接肉苁蓉试验示范、梭梭人工接种肉苁蓉试验研究等科技项目,积极推动野生药材人工繁育和培育工作。

(三)快速发展药用蔬菜

按照《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农牧厅关于加强蔬菜养生保健知识推广应用和药用蔬菜种植工作的通知》(甘卫中发〔2012〕243号),充分认识加强蔬菜养生保健知识推广应用和发展药用蔬菜的重要意义,根据《甘肃省药用蔬菜目录》和《甘肃省常见药用价值野菜目录》,利用该市农业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引导各地积极发展药菜两用蔬菜。2017年,全市各类药菜两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万余hm2,占蔬菜总面积的95.1%,总产量高达221.94万t,药菜两用蔬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四)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产学研政联合,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不仅提高了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研发能力,而且为企业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提供了有利保障,也是促进中药材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中药资源开发,优势互补、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营销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推动中药材产业产学研结合的具体体系,目前已在大力推行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综防等先进适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断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在政策法规方面,武威市制定了甘草、羌活、当归、板蓝根等中药材《武威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试行)》,为提升中药材生产质量及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加快推进中药材深加工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联合中医药企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集中优势力量打造武威中药材品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以中药、生物制药为重点的医药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甘肃省药物碱厂、甘肃泰康、甘肃普安、甘肃蓉宝等一批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中药加工、生物制药及保健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在省内外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武威中药材企业产业链延伸及精细深加工提供了新的发展格局,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

(六)开启“中药材生产+休闲养生观光旅游”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依托武威市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根据武威市提出的“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新思路,确定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着力打造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和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大力挖掘武威地域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目前已经建设有莲花山药王泉、甘肃蓉宝中医药养生生态旅游创新园、天祝石门沟药水神泉景区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药养生旅游精品项目。武威市以此为契机,重点在天祝藏区建立藏药资源保育区,重点抚育藏药资源,在民勤县、凉州区沙漠和荒漠区建立沙生植物抚育区并与沙漠产业和沙漠文化相融合,建设沙漠文化旅游区,将野生药用植物抚育、文化培植、生态治理结合发展。大力发掘武威地域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开发科学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集中培育建设药材种植、康体养生、养老保健、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药用养生休闲基地,开发观光、体验、科普等主题多元的休闲农庄和田园综合体,促进中药材产业与文化旅游、科普教育、农业观光等有效融合。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延伸区域内中药材发展产业链。在政策引导和科学规划的同时,提高农户及企业的思想认识,扩大对外宣传,深入发掘中药材产业链中的产品附加值,观赏价值、药用价值,药食同源价值,真正意义上不断促进中药材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中药材附加值。同时,可以利用中药材的观赏价值,开启“中药材生产+休闲养生观光旅游”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武威市武威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重任在肩
莫道武威是边城,文物前贤启后生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作品赏析(7)
游戏化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