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风险挑战下社会思潮的生成逻辑与应对策略
2021-12-08刘迪翔
刘迪翔
重大风险挑战下社会思潮的生成逻辑与应对策略
刘迪翔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议题,而社会思潮又在其中值得重点关注。当前,重大风险挑战蕴含着的全球性、变革性、人文性、突发性,在影响范围、生成过程、价值倾向、变化状态上对社会思潮产生了显著影响。一种重要情形是社会思潮得以生成,即新的社会思潮可能被催生,或原有的一些社会思潮发生相应转化。从逻辑上看,重大风险挑战下社会思潮的生成由主体推动、内容更新、技术赋能、环境刺激、管理迟滞综合作用而成。要想予以有效应对,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论述中得到有益启示。
重大风险挑战;社会思潮;生成;习近平论述
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议题,社会思潮虽不是其中唯一值得关注的内容,却容不得丝毫大意。从内在关联上看,重大风险挑战影响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而社会思潮尤其是错误思潮更是重大风险挑战的组成部分,既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也能干预社会发展,由此成为变革社会的重要思想武器。在重大风险挑战背景下,一种情形是社会思潮得以生成,即新的社会思潮可能被催生,或原有的一些社会思潮发生相应变化,甚至由旧的思想理论内核和社会化形式向新的内容转变。围绕重大风险挑战的种种状况,究竟社会思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生成逻辑以及如何有效应对此背景下社会思潮的若干状况,有必要进行分析。
一 重大风险挑战影响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如影随形,甚至既具有过往风险挑战的一般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与时代环境、社会热点事件密切相关的社会思潮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一)重大风险挑战的全球性使得社会思潮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从表现上看,不仅社会思潮的国际流动趋势更加明显,甚至其国际影响也会更加广泛。一方面,“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1],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问题和新兴国家的崛起都使得新的世界秩序亟待重塑和调整。但西方社会仍以强有力的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和思想文化层面的软实力为支撑,将原本在该区域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积极向外传递,而一些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也会为了自身发展,主动吸纳、模仿西方社会中可资借鉴的因素。其结果是,一些新兴国家的思想文化逐渐在国际层面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甚至还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交融日益频繁,一些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又在诸多领域不断得到深化。
(二)重大风险挑战的变革性推动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更加活跃
不同于传统风险挑战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某类人群或一定区域,“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2]。一方面,一些与重大风险挑战相适应的社会思潮会兴起发展。“在社会转折和动荡之时社会思潮往往异常活跃,这可以说是社会思潮的一个规律性现象。”[3]这一时期,一定社会中存在着的矛盾冲突往往空前尖锐,而一些重大风险挑战也会在社会矛盾冲突的长期积累下持续酿发。为了试图反映和解答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不断喷涌而来。比如,在国际矛盾冲突明显时,一些与国际矛盾密切联系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会异常活跃;当生态问题较为突出时,一些与之相关的社会思潮如生态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就会不断泛起。另一方面,有的社会思潮会呈现出明显的潜伏沉寂态势。原因是重大风险挑战本身带有鲜明的多样性、多变性特点,在此背景下,并不是所有的思想价值观念都会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也不意味着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能够完全适应每一种重大风险挑战。
(三)重大风险挑战的人文性带来社会思潮的价值倾向更趋复杂
与传统风险挑战中自然风险占据主流不同,人类往往是现代风险挑战的主要制造者和传播者。提出“风险社会”理论的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就认为:“风险分配的类型、模式及媒介与财富分配存在着系统差别,但这无法排除另一种可能性,即风险常以阶层或阶级专属的方式来分配。”[4]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物质水平的提高、对外交往的频繁,人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寻求更大的生活意义和目标,更加注重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人的权利表达等人文性也迅速崛起。在此过程中,各种风险挑战往往与人的各项决定联系起来。这不仅使得人文性社会思潮不断兴起,比如,有的注重个人自由,有的呼吁社会平等,有的重视生态环境,有的强调文化传统,有的奉行外来价值等等,还促成人文性社会思潮往往朝着政治性方向发展,使得一定时期内占据较大影响或吸引较大关注的社会思潮往往都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试图影响社会决策。
(四)重大风险挑战的突发性造成社会思潮的起伏变化更难预测
当前,重大风险挑战不再是人们通过感官就能够直接感受到的风险,所以难以充分、科学地估计和把握,其后果几乎也难以预测。相应的社会思潮变化,也是如此。虽然起伏变化仍有一定规律可循,但无疑增加了社会思潮预测评估和有效应对的难度,不仅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更难预测,甚至引领效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尽管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和现实追踪不断持续,但是新的突发问题总会出现,突发事件各有各的情况,很难对某一个事件的形成、发展做出一个明确的客观判断。同时,这种突发问题的发生带有很强的随机性,甚至产生连锁反应。比如,当今时代,西方社会存在的移民、国际贸易、环境保护、人权、恐怖主义、文化认同等问题促使西方社会思潮变幻莫测,有可能由于种族主义行为的产生,衍生出一系列裹挟着社会思潮的社会热点事件。另一方面,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并不是封闭空间内的变化,反而会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干扰和其所处社会存在的影响。
二 重大风险挑战下社会思潮的生成逻辑
之所以重大风险挑战下社会思潮容易生成,主要受到主体推动、内容更新、技术赋能、环境应激、管理迟滞综合影响。
(一)主体推动:重大风险挑战促成了社会思潮相关人群的积极活跃
在重大风险挑战中,各种风险往往与主体的各项行为态度联系在一起。但社会思潮的相关人群活跃程度并不一致,往往呈现出思想领袖——知识分子——广大群众圈层化流动的特点。其一,思想领袖带头。在重大风险挑战背景下,一些思想家总会基于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凭着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表达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切,从而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其二,知识分子群体的动员。为回应重大风险挑战,知识分子往往成为社会思潮的重要支持者,将一些思潮主张经过消化、吸收,进一步发酵和扩散。其三,广大群众的参与。现代性重大风险挑战突破了传统社会的时空限制,如金融危机、生态破坏、网络危机,都可能对整个人类产生巨大威胁。对于广大群众而言,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使其可能成为影响社会思潮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甚至可以让某一种社会思潮成为社会的主流。
(二)内容更新:重大风险挑战引发了社会思潮自身内容的适时变化
面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影响,社会思潮并不会无动于衷,反而在内容方面会做出一定程度调整。其一,社会心理要素的汇聚。在重大风险挑战下,诸多社会心理要素共同发挥作用,促使社会心理得到激发,从而影响到社会思潮的生成。比如,重大风险挑战能够促使一些人群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很容易受到一些社会思潮的裹挟,从而成为重要的思潮参与者。其二,一定思想理论的提升。作为生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思潮的社会心理成分也会上升到学理化层面,使得社会思潮不再单纯是一种社会心理,而是由此被整合起来,成为带有鲜明立场的理论主张。其三,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社会思潮本身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种意识形态性反映出社会思潮的价值趋向,但归根到底还是社会思潮本身的阶级性所决定。在重大风险挑战中,社会思潮与社会思潮之间、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社会思潮与其他一些尚未成为社会思潮的思想价值观念之间都会存在意识形态互动。
(三)技术赋能:重大风险挑战推进了社会思潮传播媒介的更新迭代
借助当代社会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既存在跨地域、跨层次传播,由局部演变成国家甚至全球的社会思潮,也存在跨领域衍生出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方面的社会思潮,经复合作用,形成生成的叠加效应。其一,原有传播方式继续发挥一定作用。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是以往社会思潮共有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并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趋于弱化甚至是隐退。在重大风险挑战下,社会思潮也会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线下方式进行传播。其二,新兴传播方式进一步拓展。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网络传播也参与其中,成为社会思潮重要的传播路径。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相比,互联网大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壁垒,突破了大众传播时滞和单向性,跨越了基于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发展起来的传统人际传播范围,跨文化跨阶层的传播现象大量出现。以重大风险挑战为议题,一些社会思潮往往以网络为重要发声平台,既使得网络成为社会思潮的重要传播渠道,也使得一些社会思潮在网络上得以生成。
(四)环境应激:重大风险挑战催生了社会思潮生成环境的复杂变化
当今时代,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安全事故、疫病爆发、网络安全以及核威胁等塑造出的复杂风险挑战,使得各类风险不再相互孤立,反而是处于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状态,风险的复合性不断增加。其一,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更为复杂。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沙漠化加速,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各种相关社会思潮也会不断借助相关议题得以生成。其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更加深刻。如今,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断加剧,不确定的政治经济、金融市场,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动荡席卷全球。而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有其负面效应,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核技术时代、基因技术时代或化学技术时代的今天。在此影响下,各种围绕社会问题的思潮会不断出现,试图以自己的理论观点和主张解释并解决一定社会课题。
(五)管理迟滞:重大风险挑战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难度
除了所处时代环境施加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处于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权和统治阶级为了自身意识形态统治,以及社会思潮本身带来的社会影响,会对相关社会思潮的生成主动采取一定手段进行干预。然而一定意义上说,重大风险挑战的发生增加了上层建筑干预的难度。其一,上层建筑的“软手段”难以发挥。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既可能使得社会思潮朝着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方向不断生成,也可能促成大众价值体系和多样化社会思潮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思想共识。但是,重大风险挑战下不仅极为容易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而且也带来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兴起活跃。其二,上层建筑的“硬措施”难以执行。上层建筑会在社会思潮生成过程中态度强硬,进行一定程度的压制或引领。但是在重大风险挑战下,社会思潮事件的难以预测、思潮主体的难以确证都增添了干预的难度。
三 重大风险挑战下社会思潮的应对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对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生态等领域的重大风险挑战做了深刻分析,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论述,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把握重大风险挑战下的社会思潮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从预防性上看,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
就发生时间而言,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既包括一段时间以来已经存在的,也涵盖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在这些重大风险挑战中,发生的概率千差万别,不仅有“黑天鹅”“灰犀牛”等事件,也有像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等大概率发生的社会思潮。可以说,各种能够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会明显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控制,有可能演变为意识形态风险。因此,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预判能力十分重要。具言之,一是要培养忧患意识。困难和问题愈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也就愈发繁重艰巨。因此,要从思想准备入手,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处理好社会思潮已经发生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二是要树立防范的信心。面对重大风险挑战下社会思潮的多变性、多样性以及引领社会思潮的长期性、艰巨性,必须有直面各种问题的勇气和克服各种风险的信心。
(二)从开放性上看,要着力防范各类风险挑战内外联动、累积叠加
就发展区间而言,我国所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既联系到我国国内状况,也涉及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甚至还可以扩展到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风险波及范围已呈现出从境外向境内传导、风险表现形式从单一向融合转变等趋向。因此,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5]。具体而言,一是“引导人们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6]。既要服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又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还要协调好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的各种关系。二是“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妥善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特别是要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性措施,从根源上防范极端思潮的滋生”[7]。我国不仅要积极传递中国价值观,回应外部社会产生的“中国威胁论”“中国间谍论”等质疑,也要共同促进全球治理走向正常轨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其他国家一道携手应对风险挑战。
(三)从复杂性上看,要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规律、认清大势
就规律性而言,虽然重大风险挑战表现多样、富于变化,但仍有规律可循。加之这种规律性常与重大风险挑战的外部表现相联系,从而成为揭示社会思潮发展变化的重要范畴。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虽然各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但同时,不仅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时常抬头,逆全球化现象也常有发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因此,这就需要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规律、认清大势。具体而言,一是要把握重大风险挑战下社会思潮应对的各种规律性问题。这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社会思潮生成规律、社会思潮传播规律和社会思潮引领规律等,也内含社会思潮相关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二是要统筹内在规律相对应的外部表现。规律往往与现象联系在一起,而事物的内在规律又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要想更为全面深刻地把握规律,仍需要从现象层面对重大风险挑战下社会思潮的种种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追踪分析。
(四)从辩证性上看,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但也应清醒看到,社会思潮的生成演化往往又与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利益关系的深度调整相交织,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叠加,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更为突出。因此,一是正视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下社会思潮存在的长期性和有效应对的曲折性。社会思潮是社会矛盾显隐的预警器,能够反映一定社会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干预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明确在引领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二是注重风险向机遇的转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就必须敏锐发现机遇,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对于社会思潮的属性而言,它本身就是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既能充当实现一定目的的手段,也具有一定思想理论内核和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应把握各种机遇,让社会思潮转变为实现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五)从实效性上看,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重大风险挑战既是现实问题也是思想理论问题,既涉及当前现实也联系未来发展。不断防范重大风险挑战下的社会思潮,就需要善于运用一定理论指导和遵循一定原则要求。具体而言,一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性。重大风险挑战下,我国存在的多样化社会思潮代表着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虽然应对社会思潮的路径有多条,但并不能盲目分散,而应该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必须坚持用创新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加以引领,对各种社会思潮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有效疏导和整合,关注社会民生,凸显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长期性、系统性。应对社会思潮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坚持,在此过程中,要一以贯之地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1]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J].求是,2019(10).
[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02).
[3]刘建军.文明与意识形态[M].北京:中华书局,2011:130.
[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M].张文杰,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25.
[5]习近平.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N].人民日报,2019-01-22(01).
[6]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
[7]习近平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五次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6-16(01).
2020-07-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8YJC710027)。
刘迪翔(1992-),男,湖北荆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
D64
A
1673-2219(2021)04-0073-04
(责任编校:呙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