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2021-12-08李辉
李 辉
2021 年第1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篇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8日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的主旨演讲。文章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核心内容,提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全篇内容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世界谋大同的宽阔胸怀和追求世界命运与共的大国担当,全方位、多层次向世界提交了一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一、国际社会确立的规则原则必须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遵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权平等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主权平等的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360 多年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以“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它明确确立了现代国际关系中国家主权的平等以及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国家主权学说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并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之间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世界上有超过196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方式加入日内瓦公约。日内瓦公约被认为是国际主义人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世界公认的约束战争和冲突状态下敌对双方行为规则的权威性法律文件。中国自1956 年加入公约以来,为切实履行公约及其他国际人道法义务做出了努力。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军人违反职责罪条款,惩处的罪行包括虐待俘虏、残害无辜平民等为日内瓦公约所禁止的行为。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955 年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多年来,中国始终是以上国际规则和准则坚定的执行者、捍卫者、引领者,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联合国宪章中贯穿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世界的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摒弃结盟的冷战思维,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新兴国家同守成国家可以打造合作共赢的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问题都同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当事各方要通过协商谈判,其他各方应该积极劝和促谈,尊重联合国发挥斡旋主渠道作用。国际法赋予每个主权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这些权利必须得到尊重和实践。
要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要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们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如果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
要坚持不同文明开放包容的交流互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不要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三、中国坚定不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30年来,中国军队认真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彰显了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形象。
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十三五”时期,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对外投资规模预计达7400 亿美元,年均1480 亿美元,稳居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截至2019年年末,在全球188 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企业4.4 万家,对外投资存量2.2 万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20年12月1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仍将是2020 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预计中国对2021 年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1/3。报告认为,未来新冠肺炎疫苗的投入使用,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加快恢复,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中国将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国将继续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中国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
中国将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目前,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3 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带一路”倡议,正以其推动共同发展的实际效果,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