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思维
2021-12-08黑影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被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报告强调,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其中,报告提及的“基础再造工程”,涵盖了底层芯片元器件、材料、半导体设备及管件零部件、芯片制造的攻关工程。
异曲同工的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很明显,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关注重点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曾表示,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风险明显增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得过早、过快,不仅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将带来产业安全隐患,削弱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实,目前纺织行业同样面临这样的状况。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纺织产业链的大部分环节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仍有一些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存在堵点、痛点和“卡脖子”问题。确实,关键技术和基础细节才是纺机企业当下最该关注的。
其实,这不只是国家或产业战略发展需要,同样也是一线用户的呼声。前段时间记者在盛泽、泗阳一带走访,不少纺织厂的老板都因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痛点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目前,国产装备已经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生产需要了,但是仍存在一些小问题,比如配套的小零件还要用市场上最好的,因为设备能否稳定运行不是只有主机优秀就可以,更取决于关键部件,希望主机厂可以看得远一些。”
“中国纺织业能否走得长远,关键还是看装备,目前真正的好装备技术还在‘老外’手里,为什么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还是做不出来?就是因为一直走模仿这条路!这条路开始走可以,但一直走不行!一定要研发自己的关键技术,继续在人家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何谈颠覆!”
“虽然我们之前走模仿道路,但现在是时候做国外‘选手’都做不出来的产品了!寻找到可以替代的供应商,完善高质供应链体系……我们可做的事情很多,未来一定有实现超越的可能!”
“要想做出可以真正媲美国际一流水平的装备,那就要看你的选材是否改变,加工组装是否够严格、是否可追溯,企业家的认知有没有变化等。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不小差距。比如,国外进行设备组装时,拧螺丝用多少公斤的扳手,拧多少下,都是固定的,而国内大部分还都是凭感觉。”
“现在我国方方面面都在做强,我们希望纺机企业不要以价格为手段,要以追求品质为基础求发展,强化品牌意识。”
……
综合以上观点不难发现,不论是国家层面的要求,还是产业升级的呼唤,装备企业是时候要加快刷新企业的安全生存发展认知了。方向即已明晰,企业不妨从最基础的环节做起,不“急功近利”、不“揠苗助长”,解决要害问题,扎实推进。
向“远”发展,需要向“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