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室基础支撑作用的探索
2021-12-08张爱平
张爱平 赵 健
(焦作大学会计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2021年4月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基层教研室作为高职院校的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建设和管理水平怎么样,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目标。
1.目前高职院校基层教研室组织结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中基层教研室的组织架构一般是借鉴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的传统做法,按学科或课程组建起来的。多数教研室的主要工作也仅仅停留在新学期的教学任务的布置,平时对学校、院部各项通知精神的上情下达,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期末考试命题的安排、期末教研室活动总结汇报等日常管理工作。基层教研室基本上都变成了除了学校和院系之外,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而又缺乏教学研究氛围的基层管理部门。在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研究及改革创新方面,基层教研室又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没有相应的章程、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基层教研室实质上已成为无责无权、可有可无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教研室自主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基本没有,缺少组织教学改革的动力、活力与氛围,不能真正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这种组织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制约了基础教研室在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和“提质培优”工程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2.目前教研室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2.1 教研室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不少基层教研室没有基本的工作职责、活动章程与规章制度。更谈不上教师培养制度、教学研究制度、集体活动制度、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制度等。教研室的工作也仅仅停留在对接院部的工作安排上,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没有规矩和章程,或者是有计划而没有落实,多是走走形式,填写一下活动记录,敷衍了事,职责不清、目标不明。基层教研室在高职院校“双高”工程与“提质培优”工程建设中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具备哪些职责、教研室如何发挥好基本支撑作用等问题不是十分清楚。
2.2 教研室缺少相应的自主权,团队意识不强
目前,不少基层教研室的工作主要是传达院部教学工作安排、教师上课排课、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人才培训方案的制定与修改等日常管理工作。基层教研室对期末评优、教师晋级、外出培训等考核工作没有最终决定权。另外,基层教研室没有相应的办公与活动经费等问题,导致教研室组织活动困难,教师参加教研室活动积极性不高,教研室很多工作无法开展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在教学方面,不少教研室都存在有“有教无研,或有教少研”的情况。在科研方面,教研室教师很多都是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其次,由于专职教师大部分都不是坐班制,平时上完课后很少到教研室,只有每周院部例会才到教研室,大家坐在一起,真正开展教学研究或科研的时间和机会很少。这样,就导致每位老师在课余时间做些什么,如何进行备课,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在科研方面有什么探讨和研究等方面,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教研室教学与科研工作没有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教研活动大多变成了应付期中或期末检查的形式上的“教研”,教研室自主安排的真正按需要进行的教研活动很少,这些问题都导致教研集体作用不明显,教研活动中缺乏合作机制,严重制约了基层教学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
2.3 关注教学改革不够
由于现行的职称评定条件,重科研、重论文,轻教学,教学在职称评定中只有基本工作量的要求,这种导向必然导致教师关心论文发表、科研立项及教材编写等,使得教师没能把全部精力投入教学,造成教学改革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精力投入不足。
2.4 教研活动局限性强
教研活动仅局限于本教研室,与外校相同专业教研室的横向联合教研活动几乎没有,甚至和本校、本二级学院的其他教研室之间也很少联合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室与社会、企业的横向联系几乎为零,造成了教师与社会和其他相关组织相对隔绝,学术活力与教学活力不够,不具备团队优势。使基层教研室缺乏更新与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知识的能力;缺乏跨学科、交叉学科合作的素养与能力;缺乏不断发展和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能力。
2.5 学校层面管理措施不到位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从学校层面已经意识到基层教研室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很多管理措施尚未到位,仅仅只是对基层教研室建设提出了总体原则性的意见和要求,缺少具体的管理措施,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办法,教研室主任的待遇对教师没有吸引力,这些都制约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使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改革措施与目标
3.1 进一步明确基层教研室的基本职能与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中的基层教学组织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基层教研室到底应如何有效地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呢?笔者认为,基层教研室的职能应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研室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而且要将教学研究活动落实到位。积极开展阶段性集体备课、专题性备课,组织本教研室集体听课,相互观摩教学、说课与集体评课活动,积极开展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活动。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造本教研室的精品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师技能大赛。二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基层教研室应有计划地结合本教研室的专业和学科特点充分开展社会调研,根据社会需求、就业岗位需求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定位、专业设置课程标准要尽可能做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要根据目前社会上的先进规范、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要将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制度常态化、制度化。三是不断推进专业建设,加强对最新社会产业人才需求进行跟踪与研究,根据专业建设要求,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对标“双高”建设项目与“提质培优”项目工程。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与进修,积极参加社会顶岗实践,推进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和生产实际对接,根据产业实际优化教学资源,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四是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教研室要组织教师对所任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根据调研内容组织制定并规范课程教学大纲和修订最新课程标准。不断加强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智能互联网、手机APP等工具开展教学的能力,将“移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行动落到实处,推进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总之,基层教研室应该将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的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课堂研究作为基本职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研融合发展,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方案作为根本目标。
3.2 积极探索基层教研室新的组织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对高职院校基层组织架构方式进行新的尝试,譬如可以考虑以学科导向和专业群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构成可以专职、兼职相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工程师、会计师等“双师”相结合。将组建既懂得理论知识又懂得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教学团队作为高职院校下一步教师团队建设的目标。这个团队应该以培养适应社会产业需求的职业 技能性人才为目标,为完成某一专业或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任务组建,团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技能互补,团队具有开发性、协同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团队既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能够结合本专业与课程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与研究,不断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缩减那些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与传统的基层教研室相比,专业教学团队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组织模式的灵活性、开发性与互补性。这种组织模式更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与组合,有利于教师跨学科与专业进行合作,能够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开展。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其关键在教师,但仅靠教师个体又很难胜任,必须走抱团合作共赢之路,而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正好为每个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共同发展的平台。
3.3 适度加大基层教研室的自主权
基层教研室是离老师最近最直接的单位,也是对教师最了解的基层组织,学校在期末的各种考评、评优,职称的评聘、晋级等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教研室的意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感觉到基层教研室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4 切实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动经费保障
任何一个组织,要想良好地运行必须有经费保障。学校可按教研室教师人数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而且经费要直接下放到教研室,各院部要对经费进行监管。这些经费主要用于教研室学习资料的购买、教研室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教师外出调研、参加教学研究、教研室到企业调研的差旅费等。
3.5 建章立制,做好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建设
基层教学组织要有教研室职责与各种教研活动的相应制度与章程,这样才能使各项工作在制度章程的框架下, 规范有序地开展。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组织,都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能保障其正常运行。这些制度包括监督考评、奖励机制、岗位责任制、教研活动和例会制、试讲制、教学过程管理制、检查考核制、档案资料管理制、经费使用审批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应得到严格执行。
3.6 加强基层教研主任与学科带头人的培训
基层教学组织是否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负责人的素质是关键。要切实提高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报酬待遇,不断健全激励机制,落实考核评价,措施可行,落实到位。其次要抓好基层教研室主任的培养和培训,要尽可能多地组织教研室主任参加与教学有关的培训、考察、交流活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研室主任到企业或其他兄弟院校开展调研,不断提高教研室主任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不断拓宽他们的教学视野、学术视野、管理视野,促进学校优势学科、优势专业、优质课程、优选教师、先进教研室、优秀毕业生等方面的建设。
4.结语
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室基础支撑作用,就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与特点,不断加强对基层教研室的管理,要让这个基层组织真正有“教”又有“研”,挖掘其管理潜能,使基层教学组织职责明确,有一定的自主活动权限,有规章制度,有措施有执行,有教学有研究,有合作有分工。这样既能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科研、教学潜能,又能够让每位教师在基层教学组织内有聚合力、凝聚力,使教师能产生“1+1>2”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