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种业发展现状及实现路径

2021-12-08赵军明张慧坚黄艳黄浩伦孙海燕古小玲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南繁种业海南省

赵军明 张慧坚 黄艳 黄浩伦 孙海燕 古小玲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海南海口 571101)

种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在促进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2]。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种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部坚定不移推进种业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3-4]。海南省在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背景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大平台[5],加之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南繁基地,种业无疑成为海南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重要产业。由此可见,目前海南种业现状如何,今后要如何发展,对外开放度如何把握等问题值得探讨。因此,本文调查了海南省种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种业发展路径,为制定和完善种业发展尤其是种业对外开放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1 海南种业发展现状

1.1 科研育种实力分析

1.1.1 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种质资源是种子科技创新的基础[6-7]。截止2019年,海南省建有21个植物种质资源圃,其中,国家级种质资源圃3 个,部级种质资源圃4 个,其他种质资源圃14 个,共收集3.2 万余份,入圃保存2.9 万余份种质资源,涉及农作物20 多个科34个属。

1.1.2 品种审定情况

海南省通过审定的农作物品种以水稻、热带果树及瓜菜等为主。截止2019 年,海南省审定通过75 个普通稻品种、9 个特种稻品种,16 个不育系稻品种;通过了35 个热带果树品种,22 个瓜菜类品种;植物新品种权数量仅占全国新品种授权量的0.5%。由此可见,海南省育种创新能力较弱,自育优质品种较少,海南推广的良种以省外引进品种为主。

1.2 良种覆盖率及种苗供应情况

2019 年海南省种植粮食作物面积28.6 万hm2,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30%左右的种子由省外调进;热带水果总种植面积251万亩(1亩≈667 m2),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热带经济作物总种植面积1 107.1 万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瓜菜总种植面积435.57 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80%左右依靠岛外调入。从总体上看,虽然海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较高,但制种量远远不够,种子种苗的供给对岛外的依赖性较强。

1.3 种子企业发展情况

1.3.1 种企规模方面

截止2020 年,海南省注册的种子企业共有38家,其中60.53%企业注册规模小于500 万元,而规模在3 000 万元以上的仅7 家,1 000 万至3 000万元的仅6 家,500 万至1 000 万元的仅2 家。其中“繁育一体化”企业仅1 家,不同规模占比见图1。从图1可见,海南省种子企业规模偏小,海南种子市场准入门槛偏低。

图1 企业注册资金规模

1.3.2 种企人才方面

从学历上看,种企大专以上人数逐年上升,2019年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41.3%,相比2015 年的21%有所提高,前五的种企大专学历为54.8%。但是同省外上市种企相比,海南省种企高学历人才占比仍然较低,省外上市种企大专学历平均为91.1%。

1.3.3 种企经营方面

海南大部分种企年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下,部分企业净利润处于亏损状态。,调查发现,2018 年销售收入在100 万至500 万元的企业最多,占71%;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企业占比16.1%;100 万元以下的为12.9%,销售规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形态。

1.4 海南南繁种业发展情况

2018 年以来,在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南繁种业稳步发展。目前,已核定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26.8 万亩,分布在三亚、乐东和陵水。现每年有来自全国29 省(区、市)700 多家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单位的7 000 多名科技人员来海南从事南繁工作,涉及植物品种达130多种。其中经国家审定的农作物主要品种有1 345 个,占全国审定品种的86%;省级审定品种11 465 个,占全国省级审定品种的91%。

1.5 农户用种情况

为了解农户用种行为,对海南省18 个市县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300 份问卷,收回261分,有效问卷232 份。调查内容包括农户基本情况、种子认知度、种植情况、种子购买力、购买意向、对种子质量要求以及对种子的满意度、种子市场监管概况等。

1.5.1 农户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有79.3%为普通农户,20.7%为种植大户,从事农业经营的人口占调查家庭总人口的55.4%;其中50 岁以上的占73.5%,初中及以下学历占76.8%(11.5%为文盲),中专及以上学历仅25.2%。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的农户年龄相对偏高,但从文化水平来看,文盲基本出现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逐渐增加。

1.5.2 种子认知度方面

调查对象中有76%的人认为,种子是农作物增产的根源,仅有15. 5%和10. 5%的农户认为气候条件和肥料是农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说明农户对优质种子的认可度非常高,对高产、优质良种需求较大。

1.5.3 种子选择方面

被调查的232 户农户中,针对种子产品特性,有75.3%、16.1%、5.1%、4.2%、0.8%的农户分别选择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适应性广、生育期短的种子品种。说明农户在选择农作物种子种苗时,主要考虑产量是否提高。

1.5.4 种子购买途径及购买力方面

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农户从经销商、农技中心、种子公司购买种子的比例分别占75.3%、30.3%、11.6%。可见农户购买种子种苗渠道主要来自经销商,监管部门应重点对经销商进行监管,确保农户购买种子的质量。

农户每年用于购买种子的费用在500~1 000元的最多,占40.8%;其次是1 000~5 000 元,占28.4%;500 元以下的占 25.8%;5 000 元以上的很少,只有5.00%(图2)。说明海南农户基本以小规模生产为主,在种子投入方面相对较少。

图2 被调查农户每年购买种子支出情况

1.5.5 农户对新品种接受方面

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对于新品种来说,愿意少量试种、大面积试种、持观望态度的农户分别有56.3%、30.1%、10.7%,仅有2.9%不愿意试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农户对新品种的接受度并不高,主要原因是新品种的推广、宣传不到位,农户对其了解不多;此外,对新品种的保障程度也不高,一旦新品种出现问题,理赔困难。

2 存在问题

海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阶段,育制种基地配套设施、创新、管理等方面亟待加强,种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健全,全省科技创新、供种(苗)保障、企业竞争、市场监管均较薄弱,难以短时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种业投入不足,成本增加

尽管长期以来,国家、各省(区、市)和海南省政府对海南种业,特别是对南繁的育种均有投入,但投入不足、建设分散、重复建设等原因导致海南种子产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8]。相对投入而言,育制种的生产成本大幅上涨,仅地租和人工就涨了3 倍多,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的450 元/亩增加至目前近1 500 元/亩;雇用临时工工资从50 元/天上升至180元/天。

2.2 南繁科研成果难以就地转化

海南每年有来自全国29 个省市区770 家南繁单位约2万名南繁人员(其中科研人员7 700多人)从事南繁工作,可以说海南聚集着全国的乃至世界的农业精英,他们在海南孕育出大量科研成果,然而南繁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工作滞后,海南本省种子种苗主要依靠岛外提供。全国各地的育种家冬季来海南是为了进行育种、加代、鉴定,而不是为了选育适合海南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新育成的品种很难就地在海南推广种植。如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国水稻所育成的新品种在国内推广应用分别上千万亩、上亿亩(1亩≈667m2),但至今没有一个品种累计在海南推广应用达到10 万亩以上。

2.3 育种创新能力不够,自供种(苗)能力弱

海南育种进展缓慢,自育品种少且推广率低,如海南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冬季瓜菜有400 多个品种,但95%的品种为引进品种,推广种植的果树品种70%也为引进品种。农作物种子供给水平也不足,主要依赖岛外供种,目前30%的水稻种子、50%的玉米种子、80%的瓜菜种子均依靠省外调进,瓜菜良种自给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集约化育苗程度、育秧覆盖率低,种子储备和应急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种子供应和生产安全的任务艰巨。

2.4 种子企业竞争力弱

海南种业发展起步晚,种子种苗生产和经营水平不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弱,尚未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育繁推一体化”水平较低,竞争力弱。规模大实力强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寥寥无几,全省注册资产3 000 万元以上的持证种子企业仅有7 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仅1家,大部分的企业基本无自主品种研发能力。

2.5 种业市场监管力仍然较低

海南省的市县级种业管理机构设置存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现象;管理机构为非法人单位,许多工作不能自主开展;管理手段落后,从业人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技术;种子(种苗)市场监管涉及农业、工商、技术质量监督等多个部门,执法交叉、职能不清,经常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6 品种审定程序复杂,不能及时推广

对海南省注册的38家种子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1 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别选取小、中、大规模企业各3家进行实地走访。据调研企业反映,一个品种从选系、组配到测试最少需要3~4年,需要官方审定和各种试验,至少经过6年的时间才能通过审定并提供给农户。由于新品种推广不及时,盈利少,因此往往出现品种审定与推广的不是一个品种、审定与推广两张皮的现象[9-10];一旦出现品种质量问题,种子企业和审定机构就会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3 海南省种业发展路径选择

3.1 建立健全现代种业发展体系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明确机构责任制度,配备专业人才,各市县建立种子检验检测机构,提高种子检验检测的能力,实行省市县联动,建立健全现代种业发展体系,及时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保障。

3.2 培育现代种业龙头企业

培育现代种业龙头企业是做强做大种业,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11-12]。海南省应按照种企兼并重组的国家战略,制定鼓励种子企业重组相关支持政策,培育新的种业龙头企业;同时,利用南繁优势,引进省外的优秀企业落户海南,共同做强做优海南省种业,快速提升海南省种企在国内国际的竞争力,推动中国种业“走出去”。

3.3 稳定生产基地,提高制种效率

稳定生产基地,保障种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通过政府协助引导土地流转,确保制种生产基地长期稳定;其次要通过财政支持加强基地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种子生产的基础条件;第三,要通过整合资源,成立专业的制种公司和制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有效降低制种风险,增加种业的经济效应。

3.4 规范现代种业发展秩序

加强种业监管,有效保护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政府管理部门应对进入辖区内的制种企业加强管制,保证企业“持证上岗”,把好“企业关”;对种子经营代理商进行严格审查,对经营的每一个品种进行登记备案,把好“品种关”;对种子市场要进行严查,不定期检查种子来源、发票、经销商等,把好“市场关”。通过把好“三关”,可以规范种子市场运行,确保种业高质量发展。

3.5 加强人才储备力度

种业市场竞争是种业人才的竞争,种子科技创新离不开种业人才[13-14]。海南省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抓人才建设。一方面通过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职级晋升及后续培养机会等政策,吸引技术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制度,制定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解决后顾之忧,更好地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作用。通过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使种子企业实现创新与积累结合,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3.6 加强南繁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工作

南繁科研成果转化是提高海南良种供应量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对南繁成果就地转化的生产环境(如水电、农膜、有机肥等)给予补贴政策;将参与南繁成果转化的企业纳入“一企一策”支持对象,通过给予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如通过预算专项资金来为相关产品打造品牌,鼓励南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3.7 进一步加大种业对外开放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到,海南自由贸易港要打造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在种业、航空、海洋等重点领域加大开放力度。首先应遵守国家种业对外开放各项政策,积极探索自由贸易港种业对外开放政策。根据国务院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规定,对于从事中国稀有和特有的珍贵优良品种的研发、养殖、种植以及相关繁殖材料的生产等和农作物、种畜禽、水产苗种转基因品种选育及其转基因种子(苗)生产的单位或企业,在遵守国家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投资比例,更有利于优质种源的引进和优质种子种苗的生产。其次要加强品种资源引进、研究、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作用,设立相关项目,鼓励企业引进优质种质资源,加快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根据种业发展进程,设立相关制度和政策研究项目,开展种业发展政策和路径研究,及时优化种业发展中遇到的政策瓶颈,指明种业发展的方向,指导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南繁种业海南省
登海种业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海南省北门江中下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应用
南繁基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①
奉献南繁 讴歌南繁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