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价值导向 落实立德树人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教育实践探索

2021-12-08□李

中小学校长 2021年11期
关键词:立德师生特色

□李 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明确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淮滨高级中学立足学校实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合理规划学校发展,全面开展实践探索,逐步构建起“一三六”落实机制,即“一个办学思想、三维价值追求、六位一体目标”,以思想、价值和目标共同促进立德树人的内在机能及其运行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办学思想是灵魂,价值追求是核心,目标任务是抓手。

一、探索过程

(一)凝练办学思想——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

“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笔者对此界定教育的本体是“生命”,教育的行为是“影响”,教育的价值是“生命成长”,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就是通过点燃,激发自我创造精神,助力生命自信;通过点悟,唤醒自我发现意识,催发生命自明;通过点化,生成自我发展智慧,促进生命自觉。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办学思想指引办学方向,办学思想的凝练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二)确立价值追求——为生活幸福奠基,为生命精彩引航,为使命担当铸魂

落实立德树人,我们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在“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思想引领下,学校秉承“为生活幸福奠基,为生命精彩引航,为使命担当铸魂”的教育价值追求,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品质、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努力让学生拥有善良的人性、旺盛的生命和高贵的灵魂。另一方面,努力唤醒人性中的善良,教人学会感恩、感悟,提升生活能力,为个体拥有幸福的生活奠基;丰富学生生命内涵,促进生命自觉,提升学习能力,引领生命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铸就使命担当精神,强化价值导向,提升发展能力,塑造高贵灵魂,使每个学生的人生充实而壮丽。

(三)开展系统实践——追求生命自觉

在“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办学思想引领下,以“培养具有生活幸福品质、生命精彩能力、使命担当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探索构建“一三六”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开展思想指导下的系统实践,办学特色逐步彰显,教育价值不断实现,师生生命茁壮成长。

一是构建教师教育教学策略学习共同体,立己立人。学校依托教研组,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讨交流融入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促使教研组生发教育活力、产生教育智慧,促进教师成长。此外,依托课题研究等项目,教师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与操守,增进学习交流。由于人数少、灵活度高、便于管理和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更方便围绕如何将立德树人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而开展研究与学习,也便于在相互影响中不断修正、调整思路方法。

二是实践探索,构建立德导向机制,达己达人。依托《河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实践研究》《基于追求生命自觉的学校特色化发展实践研究》《基于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等课题研究,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围绕思想、管理、课程、课堂、评价、教师、学生、文化、活动等领域开展立德树人实践研究,构建“立德”导向机制,形成多元“育人”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是及时推广研究成果,形成立德树人长效机制,觉己觉人。淮滨高中通过实践探索逐步构建起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文化、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基于“让学习发生”的课堂改革路径、基于师德涵养与教育科研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基于生命成长的活动体系、基于培养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并及时推广验证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形成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二、重点举措

(一)坚持价值引领,强化文化认同,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系

淮滨高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以德润身,以文化人。学校文化建设着重于以下三方面。

一是奠定根基,全面浸润。学校在“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教育思想引领下,形成共同价值追求,并以共同的价值追求奠定生命根基,从而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学校指向认同自觉的学校文化建设,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引导师生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师生的文化传承责任意识。

二是凝练主题,自我化育。学校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地域特点和学校传统,把办学思想融入其中,凝练出以“润”为主题的学校特色文化,着眼于对生命的唤醒、浸润和影响,形成基于生命影响、指向生命自觉的学校核心文化体系,营造体现浸润和影响的文化环境。

三是提升自信,自觉传承。学校引导师生践行“我是行走的淮高文化”理念,通过开展文化艺术节、送文化到社区等活动,强化师生学校文化传承的担当意识。以彰显和传承学校文化为己任,引领师生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师生主动认识、自我创建、自觉传承,不断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继承、开拓,以凸显学校文化精神,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发挥文化化育功能。

(二)推进课程建设,落实课程育人,探索构建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学校通过国家课程和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高中生认知规律,融入时代发展主题,系统规划课程体系,以坚持“立德树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本着价值性、丰富性、开放性课程设计思路,以全面整合、系统建构为方法,一方面,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五育”并举,开齐开足道德教育、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开发道德教育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创客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飞行员苗子生“蓝天课程”等,以满足生命成长需求,在课程实施中提升师生的课程意识和选择自觉。通过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实现目标引领、课程育人。

(三)立足课堂教学,营造理想学习样态,探索基于“让学习发生”的课堂改革路径

淮滨高中把课堂作为生命影响发生的主阵地,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学科知识的根本之处入手,以“让学习发生”为课堂教学目标,探索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前置、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话交流、问题驱动,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探索方法、发现意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堂改革,教师在对话中点悟学生,在探究中点燃学生,在生成中点化学生,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意义的自我构建。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逐步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成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品味幸福、体验成功、丰富生命的活动。

(四)依托活动载体,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构建基于生命成长的特色活动体系

为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谐发展,学校一方面依托学科教学活动,构建学生生涯规划体验馆,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自主选择能力。另一方面,构建基于生命成长的特色活动体系,根据不同年级特点,搭建活动载体,开展爱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军训、国防教育、法制教育、“道德讲堂”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使德育能够全方位更深入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点悟心灵、点燃精神、点化智慧,在影响中走向生命自觉。

三、探索成果

在“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教育思想引领下,学校秉承“为学生的生活幸福奠基,为学生的生命精彩引航,为学生的使命担当铸魂”的价值追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指向生命自觉,覆盖学校文化、课程建设、课堂改革、教师成长、特色活动、学校管理等领域的系统实践,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路径。

(一)学校文化:浸润化育,形成“认同自觉”

淮滨高中立足办学特色,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在因素和思想,凝练文化主题,构建了以“润”为核心(润“学”、润“善”、润“美”)、以五类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为主体的特色文化体系。“润”文化全面涵盖了以“促进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生命影响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学艺术”为主体的学校文化内涵,成为引领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力量。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启悟师生对学校特色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刻理解和认同,点燃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强烈自信和担当精神,使师生在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认同自觉。

(二)课程建设:丰盈滋养,形成“选择自觉”

学校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工程,搭建校本课程整体框架,完善“三线合一”的学科教学设计,基于课型研究进行学程设计;开发丰富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探索和完善四大生命化特色校本课程模块,构建“科学、人文、语言、数学、生命”五位一体的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推行多元课程供选模式以落实课程实施的选择性。学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师生共建共享、自知自省,真正将课程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更好地关照学生的个体特长和差异,满足发展需求,培育选择自觉。通过课程的丰盈和滋养,促进生命全面发展。

(三)课堂改革:对话交流,形成“学习自觉”

基于“让学习发生”的课堂教学目标引领,学校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问题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为平台,在所构建的“三段六块、立体交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学习前置、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背景,探索构建“C-S-L 多元互动课堂”,坚持不断深化教学的革命、学习的革命、生命成长方式的革命,优化课堂生态,通过生命对话,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促进学生勤于追问、乐于探究、勇于思辨的学习品质的形成,助力学生走向学习自觉。

(四)教师成长:互助引领,形成“发展自觉”

立德树人,关键在教师。淮滨高中始终把教师成长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坚持“德能并举,做好学生生命引路人”的教师发展理念,从生命相互影响的高度,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同伴互助,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发挥专家引领作用,开展课题研究,依托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发展学校等形式,搭建学习平台,开展多种活动,构建基于师德涵养与教育科研的教师成长体系(见图1),全面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目前学校共有全国领航校长1 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 人,正高级教师3 人,中原名师1 人,国家级骨干教师4 人,省、市级骨干教师108 人,学校拥有2 个国家级工作室,3 个省级工作室。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充分激发教师互助引领的效用,引领教师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中提升发展自觉。

图1 淮滨高级中学基于师德涵养与教科研的教师成长体系

(五)特色活动:实践创新,形成“成长自觉”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学校拓展活动路径,丰富活动内涵,提升活动参与度,引领学生在社团活动、创新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铸造使命担当精神。目前学校注册登记的社团共有65 个,涵盖公益实践、体育竞技、文化艺术和学术科技四大类,指导教师130 余人,受众达到5000 人以上。学校创客团队每年参加多场国家级和省级赛事,获得多项金奖、银奖。基于生命成长的特色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参与中展示自己、丰富自己,关注社会,增强责任,培养家国情怀,彰显担当精神,促进成长自觉。

(六)学校管理:团队共襄,形成“行动自觉”

学校治理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在学校具体事务管理过程中,通过与全体师生的互动激发出彼此潜在的首创精神和专业特长,使领导者成为一个创造的整体,相互协调、相互启迪,形成“管理共同体”。学校按照年级工作年级主任负责制、处室工作处室主任负责制、工作计划与经费预算对应制、工作绩效与经费决算对应制等,实行处室与年级并存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基于生命和谐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规范有力的执行机制。在精神与人格相互影响与感染中铸造团结奋进、竞争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充满对人的生命的关怀与尊重过程中,促进生命自省,达成行动自觉。

四、经验体会

在探索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践过程中,既要有“知”——思想上的引领,又要有“行”——具体的实践探索。“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立德树人离不开知行合一。

一是要以“知”立德,坚持价值导向。知什么?知教育任务,知教育本质,知学校使命,知培养目标,知成长规律,知发展方向……教育者的认知决定着自身的立德能力和立德水平,育人者必先自育,因此,我们要提升思想认识,坚持价值导向,不断学习、思考、追问,从根本上理解教育、理解教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是要以“行”树人,追求生命自觉。如何行?就是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立德树人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构建落实机制,通过浸润化育、丰盈滋养、对话交流、互助引领、实践创新、团队共襄,来达成师生的认同自觉、选择自觉、学习自觉、发展自觉、成长自觉和行动自觉,引领师生行走在追求生命自觉的大道上,这正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与担当。

不忘初心,方能砥砺前行。目前,学校正处于特色与创新发展阶段,我们立足学校特色围绕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全面规划学校发展,统领学校的课程建设、课堂改革、教师成长、特色活动,系列实践虽成果可喜,但教育这片沃土,永远需要辛勤耕耘,面对未来,我们将坚定信念,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立德师生特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师生讨论改病句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