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龙:重回历史“舞林”
2021-12-07萸子
萸子
采访张晓龙时,他的声音微显沙哑,“一个晚上没睡觉”,他说。
谁又能想到,一个已经46岁、看上去像是极遵循自然作息的谦谦君子,竟然会为了录制“追光吧))的舞台“秉烛夜游”,和一群相识不久的哥哥又唱又跳,通宵达旦。
他喜欢带给别人这种反差感。此前,不少朋友劝他不要上那种看似喧嚣的综艺节目,但张晓龙觉得,综艺感本身没有错,因为这就是现代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且综艺本身也不代表着就是哗众取宠。
而他渴望做的,是在这些繁花似锦的镜头里,出演他自己。他不拘一格,可以穿着轻盈的古风长袍与古乐团“歌舞相和”,与喜欢的哥哥们努力成团;也可以在《舞千年》上穿越时空,回到乐舞大繁荣时代,成为一代英雄俊才,做到真正的“克己复礼”。
在现实世界里,看神仙打架
张晓龙最近最快乐的事,就是在节目里跟各种时代的舞者上演“神仙打架”。
有时候一觉醒来,恍惚间不记得今夕何夕,只知道蓄势待发的乐团在等他,历史的“舞林”也在等他。
河南衛视和哔哩哔哩最近推出的《舞千年》,是让张晓龙最能体会到这种古今穿梭感的地方。
在这档节目里,张晓龙仿佛回到了乐舞艺术的大繁荣时代——东汉末年。他穿着一缕青色长袍,目光如炬,表面上是曹操的主簿杨修,实质是一个推荐传统名舞的荐舞官。
在历史上,杨修是一个为人恭敬、知识渊博的大才,但他同时又是极聪慧的谋士,甚至参与了曹植与曹丕的“夺嫡事件”。
要饰演这样的人物不容易,所以张晓龙的一举一动都举重若轻,一面振振有词,一面又不失一种温和的定力。在这部分,张晓龙对自己很严苛,力求自己就像是从古籍中走出来的人,因为他知道一旦演绎得不对,就是东施效颦。
他向主公曹操推荐的第一个舞,是有大汉风采、喜迎春神的《相和歌》。它是一种盘鼓舞,源于汉代,盘鼓多为七枚,象征北斗七星,少女们头束高髻,足着珠履击响盘鼓,与歌相和,“点急似鱼,腰柔似折”。
这种舞在古时,专门在立春前日隆重上演,归纳为一句诗是:轻纱罗裙迎春神,少女踏鼓望子衿。张晓龙在节目中介绍道:这种舞上至王公,下至百姓,都爱之舞之,而且这种鼓还不是寻常的鼓,是七星盘鼓,“盘为北斗,鼓为日月”。
如果不是节目组娓娓道来,很多人估计都不知道中国的舞蹈如此静水流深。
因此,录这个节目让张晓龙很有幸福感。在这个节目组里,没有一个人是不懂舞蹈、不是舞蹈专业出身的,他不仅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出一份力,而且跟舞团在一起的日子,让他回忆起大学时代的青葱岁月。“因为都是舞蹈学院的师弟师妹,让我回想起大学校园的练功房。我们有共同的话题,比如所有舞蹈演员都会跳藏族的踢踏舞、库玛拉,聚在一起就非常美好。”
但是邀请这些“神仙”也非常不容易。最早,节目组去邀请顶级学院和艺术团体的时候,对方的意向并不是很大,或许因为之前没有参与过这类型的节目,舞团也有自己的考量和担忧。
于是张晓龙就成为了那个“背后的男人”,竭尽全力地帮节目组说服了他们。“我跟他们说,这么好的作品,为什么不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可以用镜头语言来帮助它更丰富。还有一些舞蹈,拍的视频都是几十年前的,甚至有的都糊了,从磁带转成CD,CD再转成数码,效果没那么好看。而且我们更重要一点是,希望年轻人喜欢舞的同时,还要懂舞,所以慢慢就说服了他们。”
做河南卫视的“智囊团”
对艺术的演绎,除了艺术家群体的光芒之外,影视平台也在付出他们的一片赤诚。
河南卫视在今年的出圈,就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但张晓龙对此早有预见。他仔细分析了河南卫视走红的原因:首先,河南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是声名赫赫的文化大省,出过很多在社会上影响力很大的文化类节目。
“在河南,你走到哪个城市都有几千年的历史,都有文化典故,市民对此如数家珍。古时候的万国来潮,就从洛阳开始,河南可以永远吃他们自己的历史文化。所以,有这样的厚度才能够喷薄而发,才能走出远度来。”
另外,河南卫视的团队有着可贵的不耻下问的钻研精神,因为早在五六年前,河南卫视就经常找张晓龙帮忙出主意。“我跟他们电视台的同事们处成家人一样的感情,私下里看到好的舞蹈经常推给他们,给他们带去灵感。”
河南卫视的一位制片人,这么多年来一直跟张晓龙探讨舞蹈,从不懂舞蹈到最后他自己也爱上了舞蹈,一直蛰伏着,不浮不躁。张晓龙对此很感慨,一方面很欣赏他们,同时也感激这当中的知遇之恩,所以都是心甘情愿免费帮他们的。“我们都需要知音,伯牙和子期都是相互的。如果没有人听懂你的高山流水,你说也没有用。”
他举了河南卫视今年中秋晚会的《鹤归来兮》作为例子,表演的是在中秋月夜,象征着长寿、祥瑞的鹤群飞过夜空。这是最出圈的一个节目,饰演“鹤”的男子刚韧又轻盈,灵巧地落在栏杆上,起舞旋转的瞬间幻化为一堆羽毛,就像一只朝着明月飘然远去的仙鹤,半透明的裙摆像是浸满了月光。
乍一看是很纯粹的舞蹈,但其实细看会发现,节目组花了很多心思:比如鹤的翅膀一直在变幻,月球的复杂纹理也勾勒出来了。
“首先这些男子跃起来的时候很像鹤吧?这个动作首先有一个仿生学,是仿鹤的跳,一条腿跳起来。那我们为什么不用特效把鹤展翅做出来,给他double一下?为什么不用威亚把鹤飞起来,那不是很美的呈现吗?而且还有北宋非常美的名画《瑞鹤图》,为什么不在这个画面里呈现出来呢?”这些细节,观众未必都一一留意到,但其实背后张哓龙跟节目组聊了很久很久。张晓龙可以在很多方面帮到他们,他首先是民族民间舞学士、中国古代史硕士,还是一名深耕多年的礼学指导,也做过导演,因此一个细节可以聊20天,用尽心思打磨。
近年来,其实很多地方卫视也在努力做传统文化或国风类的节目,但很多都成为炮灰。因此,张晓龙觉得,河南卫视的成功,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它首先需要开阔的视野,以及强大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成为美学的引领。
他也很了解现在的镜头语言美学。“我们为什么可以把舞蹈表现得那么美,因为镜头语言。在舞台上的一个舞蹈,你就只能远观,不可近看,没有办法触碰到,对吧?距离会折损一部分的美,所以我们的镜头上会给大量的提升,再加上我们现在技术的提高,有一些特效能够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具象化。”
让古文化“活起来”
虽然早已不是年轻气盛的青春小伙,但张晓龙对舞蹈的热爱从未褪去。小时候,东北老家学民族舞的人并不多,但张哓龙从未想过放弃。“舞蹈改变了我的命运。因为我喜欢它,我会越想学,越学越觉得深,越觉得自己懂得太少,所以它就会吸引我往里头钻。”
所以,除了《舞千年》,张晓龙还去做了一个挑战更大的事情——参加《追光吧》。这些年,他很少亲自上台跳舞了,都是从旁指导辅助比较多,也不怎么有大量的运动,“我就一直开玩笑说,我的日常运动就是眨眼睛。”张晓龙笑着说。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张晓龙是文化向的人,都以为他去当评委当嘉宾。他自己也有过犹豫,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想象中那种肢体的表达能力已经在退化。但他很快发现,每个年龄有不同的魅力,而且他很想打破舒适圈,也打破别人对他的刻板印象。
因此,他不仅去尝试了大强度的唱跳,还挑战了rop——录完一公回来,他全身上下都特別疼,但这丝毫没浇灭他的热情。
真的,如果不是近年来的一些成团节目让一些“中年哥哥”们回到舞台上,很多人都无法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男人至死是少年”。他们总是有一腔热血,不愿服输,也很有使命感,戳着泪点了又瞬间热泪盈眶,抱着兄弟嗷嗷大哭。
张晓龙还很期待和哥哥们成团,比如他很喜欢迪玛希的歌,也很喜欢吴建豪,因为大家共同的偶像是迈克尔·杰克逊。
但尽管在很潮的舞台上,张晓龙也没放弃自己的心头所好——初舞台就是身着古风衣裳,拿着一把扇子,和西安外事学院古乐团一起打鼓奏乐,玩得不亦乐乎,演完整个人觉得悠悠然,“我希望观众看到一幅古画,然后有人在画中游,最后好像是一个梦境一样。”
张晓龙觉得,“国风国韵”之所以在今年广泛吹了起来,是因为当下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这源自我们伟大的文化复兴,这种文化自信也是来自于国家的强大。
他也很认同习总书记说的:让文物活起来。这不是一句口号,创作也不是死板地复元历史名作,而是要创作它。就像在《唐宫夜宴》中,穿插的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都是真国宝,但是展现形式是年轻人也觉得意料之外的。而且,年轻人的审美力在飞速提高,对真正好的节目有饥饿感。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因为正如木心所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传统文化事业,已经融入了张晓龙的大半辈子。他一直站在一线最前沿创作,对所有传统艺术都有敬畏之心,比如他常常把《中国古代服饰史》这本厚厚的典籍带在身边,闲来无事就翻一翻。如今他最想做的,就是一块“垫脚石”,把年轻人的审美往上抬一步是一步,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也慢慢看懂从前觉得晦涩的文化。“没有什么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都是长期积累后的一个进发。我希望成为他们的基石或一步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