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ML 3.0地震高频异常与ML 4.5以上地震时空特征分析
2021-12-07谢健健孙召华贾漯昭吴亚峰
谢健健 孙召华 贾漯昭 邢 康 吴亚峰
(中国郑州 450016 河南省地震局)
0 引言
以往震例总结表明,地震活动往往在大震发生前出现非随机性增强现象,可用地震应变释放曲线呈加速形态、某一时间段内小震次数增多、断层总面积及地震活动性增强度等来表述,如:茂木清夫(1969)指出,在浅源大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震源区周围广大区域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强;梅世蓉(1960)指出,我国历史大震,如1668 年7 月25日山东郯城级和1679 年9 月2 日河北三河平谷8 级大震前,有感地震频度具有先增加后减弱的变化趋势;张肇诚等(1990)指出,1976 年7 月28 日河北唐山7.8 级大震前,燕山地震带东区1974 年ML≥4.0 地震高达6 次(以往年均1 次),京津唐渤张东区1973年7 月ML≥3.0 地震频度显著增高,唐山至五原1976 年3 月ML≥2.7 地震高达45 次,均呈现高频次异常;谢智等(1998,2001,2007)分析发现,在1983 年11 月7 日山东菏泽6.0 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于1981 年12 月—1982 年7 月先后发生4 次ML4.0—4.8地震。
中原地区(31°—37°N,110°—117°E)大致包括河南省、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安徽省西北部、湖北省北部及山西省中、南部地区,面积约50 万km2。该地区地质构造上跨越华北地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3 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该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1970 年至今发生1 次6.0 级地震(1983 年11 月7 日山东菏泽MS6.0 地震)、2 次MS5.1地震(即1979 年5 月22 日和2013 年12 月16 日湖北巴东2 次MS5.1 地震)、46 次ML4.5—5.3 地震。对于少震弱震地区,中等地震前是否存在ML≥3.0 地震频次相对增强的异常现象,文中通过统计中原地区1970 年以来发生的3.0 级以上地震,与该区ML4.5 以上地震进行映震分析,以期得出二者时空对应关系。
1 资料选取
采用全国统一地震编目,选取1970 年1 月—2020 年6 月中原地区发生的983 次ML≥3.0 地震目录,按季度(3 个月)、半年(6 个月)和全年(12 个月),统计地震发生频次(图1),并选取该区同期发生的ML≥4.5 地震,回溯检验各时段ML≥3.0 地震高频次异常与ML4.5 地震的对应关系。
图1 中原地区1970 年以来ML ≥3.0 地震N—t 图(a)季频次;(b)半年频次;(c)年频次Fig.1 The N-t diagram of earthquakes with ML ≥3.0 since 1970 in Central China
2 ML ≥3.0 地震高频次指标确定
设各时段3 级地震频次初始数据为Xi(i=1,2,…),计算得到平均值,求取一倍中误差σ(Xi),剔除平均值正负一倍中误差数据,剩余数据为Yi(i=1,2,…,j;j≤i),求得平均值,取大于的整数,作为各时段ML≥3.0 高频次定量指标。对于中原地区983 次ML≥3.0 地震,采用上述方法,统计得到季度、半年、年度ML≥3.0 高频次定量指标,结果见表1。
表1 中原地区各时段3 级地震高频次异常定量指标Table 1 The quantitative indexes of high-frequency anomalies of earthquakes with ML ≥3.0 in Central China for each statistic period
3 高频次异常与地震的时序分析
3.1 ML ≥4.5 地震统计
中原地区1970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共发生ML≥4.5 地震43 次(同一地震序列只计1次最大地震),统计结果见表2,地震分布见图2。
图2 中原地区1970 年以来ML ≥4.5 地震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with ML ≥4.5 since 1970 in Central China
表2 1970 年以来中原地区ML ≥4.5 地震参数Table 2 The bas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s with ML ≥4.5 since 1970 in Central China
3.2 ML ≥4.5 地震映震分析
受资料所限,表2 中序号为1 和2,即在1970 年发生的2 次地震,不计入映震分析统计结果。因此,在以下分析中,ML≥4.5 地震指序号3—43 的41 次地震。
根据表1 所示结果,当ML≥3.0 地震季频次≥5、半年频次≥9、年频次≥18 时,定为ML≥3.0 地震高频次异常,分析高频异常出现后1年内,与研究区所发生的ML≥4.5地震的映震关系,并据许绍燮(1989)提出的预报效能评分标准,计算R值。受篇幅所限,文中仅列出中原地区1970 年以来ML≥3.0 地震半年高频次异常与ML≥4.5 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见表3,并统计3 级地震高频次在不同时段与ML≥4.5 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见表4。
表3 中原地区1970 年以来ML ≥3.0 地震半年高频次异常与ML ≥4.5 地震对应关系Table 3 The relation statistics between high-frequency anomalies of earthquakes with ML ≥3.0 and earthquakes with ML ≥4.5 since 1970 in Central China
续表3
表4 中原地区1970—2020 年各时段3 级地震高频次异常与ML ≥4.5 地震对应关系统计Table 4 The parameters of relation statistics between the high-frequency anomalies of earthquakes with ML ≥3.0 and earthquakes with ML ≥4.5 since 1970 in Central China for each statistic period
由表4 可知:①中原地区ML3.0 地震高频次与其后1 年内ML4.5 以上地震有一定相关性;②ML3.0 地震不同时段高频异常后1 年内发生ML4.5 地震的映震率分别为0.65、0.63、0.64,表明异常时段不同,映震率差别不大;③映震率随异常时段增大而减小,漏报率则相反;④地震预测效能评分R值分别为0.192、0.318、0.332,均大于97.5%的置信度对应的R0值,表明该指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⑤一次3 级地震高频次异常现象出现后,一般只对应1 次ML≥4.5 地震,少数异常对应2 次ML≥4.5 地震,偶尔对应3—4 次ML≥4.5地震,统计结果详见表5;⑥ML3.0 地震不同时段高频异常识别中,若前几个月之和已达到各自高频定量指标,则可提前预警,有可能减少地震漏报现象。
表5 1 次异常后对应ML ≥4.5 地震统计Table 5 The number of earthquakes with ML ≥4.5 after an anomaly
综上可知,在不同时段,中原地区ML≥3.0 地震高频次异常与ML≥4.5 地震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相关性,表明该高频次异常对该区其后1 年内ML≥4.5 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4 高频次异常与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次具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要求地震三要素有较明确的表述。据梅世蓉等(1993)的场源统一观,震源及附近地区是应力区,且应力、应变随时间而增长,较大地震发生前,中小地震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是一种具有意义的地震前兆,而中小地震在空间上的集中,可反映单位面积地震频次的高低。将中原地区(31°—37°N,110°—117°E)按不同形式分割,如以34°N 线为界,将研究区分为N(北)半区和S(南)半区,或以113.5°E线为界,将研究区分为E(东)半区和W(西)半区,研究不同分区内地震频次与ML≥4.5地震的位置关系。
以河南省内地震震级ML≥4.5、外围地震震级ML≥5.0 为原则,从表3 中选取19 次ML≥4.5 地震作为震例,进行分区研究。也就是说,若分区中某一小区地震频次较另一小区高,且表2 所列与此异常对应的地震震中恰好位于频次较高的小区,则认为二者的空间相关性较好。如图3 所示进行分区,统计并绘制各小区3 级地震高频次异常与ML≥4.5地震分布关系,结果见表6 和图3。
图3 ML 3.0 地震高频异常与ML ≥4.5 地震空间对应关系Fig.3 The relation statistics between the high-frequency anomalies of earthquakes with ML ≥3.0 and epicenters of earthquakes with ML ≥4.5
表6 显示,在19 次震例中,N(北)半区3 级地震高频次与ML≥4.5 地震震中所在区域一致的有12 次,占比63.2%;综合分析发现,在19 次震例中,除序号30 的震例,其他18 次均可预估未来ML≥4.5 地震发震区域。尽管该研究结果仍不尽人意,但相对研究区(31°—37°N,110°—117°E)42 平方度(6°×7°)面积而言,预测区域将减小到21 平方度。若表6 中预测区域能缩小到WN、EN、ES 和WS 等4 个分区中某一个小分区时,预测区域可缩小到10.5 平方度,虽然19 次震例中仅有6 次震例满足异常分布。
表6 ML ≥3.0 高频异常与ML ≥4.5 地震空间相关统计Table 6 The spatial relation statistics between the high-frequency anomalies of earthquakes with ML ≥3.0 and earthquakes with ML ≥4.5
如图3 中序号为22 的震例,1991 年1 月—6 月ML≥3.0 地震频次为9 次,满足半年高频次异常判定指标(≥9 次)。依时序分析,其后1 年内在研究区(31°—37°N,110°—117°E)可能发生ML≥4.5 地震,实际情况是,达到异常指标7 个月后,即1992年1 月14 日,河南登封(34.98°N,113.28°E)发生ML4.7 地震。
由于1991 年1 月—6 月ML3.0 地震半年频次达9 次,此后可将研究区以34°N 为界分为N(北)、S(南)区,由图3(a)可知,N、S 分区分别发生7 次和2 次3 级地震,比较两分区异常频次高低,可判断N 分区未来发生ML≥4.5 地震的可能较大。以113.5°E 为界,将研究区分为E(东)和W(西)区,由图3(b)可知,E 和W 区分别发生0 次和9 次3级地震,对比两区异常频次高低,可推断W 分区未来发生ML≥4.5 地震的可能较大。将研究区以34°N 和113.5°E 划分为4 个小区(即WN 小区、EN 小区、ES 小区和WS 小区),由图3(c)可见,4 个小区3 级地震依次发生7 次、0 次、0 次和2 次,4 个小区比较,西北小区为3 级地震集中区,频次为7 次,较其他3 个小区高,由此可预估未来ML≥4.5 地震发生在WN 小区的可能性较大,实际上,1992 年1 月14 日河南登封ML4.7 地震震中即位于该研究区的WN 小区。
5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原地区ML3.0 地震高频次异常与其后ML4.5 以上地震有一定相关性;②ML3.0 地震季、半年和全年高频次异常定量指标分别为:5 次、9次和18 次;③高频次异常后1 年内发生ML≥4.5 地震,映震率分别为0.65、0.63 和0.64;④地震预测效能评分R值分别为0.192、0.318、0.332,均大于97.5%的置信度对应的R0值,表明该指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⑤3 级地震3 个月、半年和年时段内,若前几个月之和已达各自高频次定量指标,则可提前预警,有可能减少地震漏报现象;⑥依据不同形式,将研究区划分为多种小区,探讨3 级地震高频次与ML≥4.5 地震震中位置的关系,在19 次震例中,有18 次可将ML≥4.5 地震的预测区域从42 平方度减小到21 平方度,在少震弱震地区地震预测预报日常工作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