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血小板活化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2021-12-07胡国豪
胡国豪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永康 321300)
预防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调节血脂、营养神经细胞、活血化瘀、抵抗血小板聚集,使脑血管的供血量增加[1]。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而高压氧治疗可提高脑组织内的氧张力,使细胞的缺氧状况得到缓解,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得到改善[2]。本文联合上述两种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21年3月本院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1)急性脑梗死经MRI、CT诊断与2018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3)患病前认知功能正常;(4)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用药不耐受;(2)合并感染性疾病;(3)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或血管炎;(4)患恶性肿瘤者;(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且患者知情同意。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n 男/女 年龄(岁)对照组 40 21/19 63.2±3.1观察组 40 22/18 63.2±3.1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对基础疾病进行的治疗以及纠正酸碱、水电解质平衡,消散瘀滞,通畅血脉,营养神经细胞的治疗。对照组口服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分散片(赤峰维康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070)1-4片,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每日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35)75mg,1次/d,并行高压氧治疗1次/d。治疗方式:先行25分钟的空气加压,待压力平稳后嘱咐患者佩戴面罩、吸入纯氧,每次半小时,两次间隔10分钟,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包括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的改善情况。抽取3mL空腹静脉血进行检测,hs-CRP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他指标采用ELISA法测定。(2)两组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全血高/低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粘度。采用血液流变分析仪进行测定。(3)两组血小板活化程度(CD63、CD62p),采用三色流式分析法。(4)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NIHSS量表进行评定,包括语言、感觉、视野、意识、面瘫等11项内容,总分42分,分值大小与神经缺损严重程度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炎性因子 治疗前,两组HIF-1α、VCAM-1、ICAM-1、MCP-1、IL-1β 以及 hs-CRP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GF-1 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其他指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images/BZ_18_2189_2557_2209_2605.png组别 n images/BZ_18_522_2561_550_2610.pngHIF-1α(ng/mL) IGF-1(ng/mL) VCAM-1(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639.43±212.32 998.54±154.33 236.54±21.32 418.87±24.34 840.33±35.54 620.32±30.23观察组 40 1639.34±212.33 713.23±87.43* 236.60±21.35 555.98±25.87* 840.40±35.55 491.91±24.43*images/BZ_18_1084_2561_1112_2610.pngimages/BZ_18_1634_2563_1662_2611.png
续表2
2.2 血液流变学 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全血高/低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images/BZ_19_2187_2108_2209_2156.png组别 n images/BZ_19_523_2107_580_2155.png纤维蛋白原(g/L)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比容(%)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4.20±0.43 3.28±0.36 7.71±0.50 6.38±0.35 47.88±2.65 39.89±2.22观察组 40 4.19±0.42 2.71±0.25* 7.72±0.51 5.09±0.27* 47.90±2.66 33.50±2.08*images/BZ_19_1054_2109_1125_2157.pngimages/BZ_19_1618_2108_1689_2156.png
续表3
2.3 血小板活化程度 治疗前,两组CD63、CD62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63、CD62p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4。
表4 两组血小板活化程度比较(±s,%)
表4 两组血小板活化程度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CD63 CD62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28±0.25 0.65±0.20 5.60±0.43 3.99±0.35观察组 40 1.29±0.26 0.41±0.14* 5.61±0.44 3.14±0.26*组别 n images/BZ_19_802_2909_820_2962.png
2.4 神经功能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NIHSS 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
表5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4.23±1.21 9.20±0.43观察组 40 14.25±1.22 7.30±0.38*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改变即血小板活化。洪小琴等[4]报道,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受损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内皮受损后其屏障也随之受到破坏,继而造成血小板活性增大,内皮细胞生成的NO等物质也会造成抵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降低,导致血小板活化发生率变高。同时,机体缺氧会导致细胞改变形态的能力降低,进而影响血流动力学,导致内皮细胞受损程度增加。因此,抑制血小板活化及提高机体内氧含量是控制急性脑梗死进展的主要治疗方向。
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全血高/低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均较观察组低(P<0.05),提示了增加氯吡格雷联合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氯吡格雷能够抑制腺苷二磷酸的作用,使血小板集聚的路径被阻断,能够结合腺苷二磷酸受体,且此结合稳定性较强,不会发生逆转变,属于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物;同时,其能够抑制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活性,从另一过程阻断血小板聚集路径[5-6]。高压氧治疗能够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提高红细胞从毛细血管中穿过的能力,并能提高组织的氧合功能。同时,高压氧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使血液黏度减弱,减少血栓风险。本研究中,观察组CD63、CD62p均较对照组低(P<0.05)。 CD63、CD62p 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有效指标,而血小板活化的程度能监测梗死的改善情况,血小板活化程度降低,提示血栓风险低,说明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
本研究还从神经功能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提示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提示氯吡格雷联合高压氧治疗该疾病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高压氧治疗通过将纯氧气加压给患者吸入,短时间内患者血液中氧浓度显著提高,同时增强了血氧弥散作用,脑组织含氧量增加,缓解了脑组织受损;同时,该治疗方式还可激发侧支循环的形成,使周围缺血半暗带受损程度得到控制,进而使神经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复[7]。
治疗后本文观察组较对照组HIF-1α、VCAM-1、ICAM-1、MCP-1、IL-1β 以及 hs-CRP 均更低(P<0.05),IGF-1 更高(P<0.05)。 这一结果提示氯吡格雷联合高压氧治疗有促进炎性因子吸收的作用。其中,IGF-1是在细胞代谢过程中有所参与,能够使组织更好地生长。疾病发生后,IGF-1会显著降低,而治疗后该指标的增加提示预后得到改善。HIF-1α等炎性因子均在血栓形成、炎症应激反应中存在,这类指标的增加会导致脑组织受损加重[8],而治疗后上述指标降低证实了联合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高压氧治疗能使血液黏度以及血小板活化程度显著减少,神经功能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