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的指标设计和实施原则
2021-12-07刘磊
刘 磊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但体现为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体现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企业家作为引导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其科学素质尤其重要。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升企业家科学素质”[2]。在新时代,如何开展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不仅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课题,更是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目前尚缺乏直接研究成果,相关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对企业家素质或创新能力的研究,对公众科学素质或特殊群体科学素质测评的研究。
(一)对企业家素质或创新能力的研究
1755年,坎蒂隆(Cantillon)在《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中强调了企业家的洞察力与创新活力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关注企业家不仅要重视企业家的洞察力和个性,更要重视他们的精神功能[3]25-26。美国学者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研究结果认为,企业家应该具备一种“强烈渴望成功”的精神心理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机智、果断、坚定、谨慎和富有进取心等”[4]268。1912年,熊彼特提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而企业家正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对于企业家创新的重要性给予了全新的解读[5]95。奈特(Knight)进一步的研究认为,企业家的精神心理素质是在不确定的条件和情况下应该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是敢于冒险、勇于进行创造和勇敢承担风险的一种心理素质[6]172。德鲁克(Drucker)认为,创新精神是现代企业家特有的精神手段,企业家的精神不是一种精神气质,而是一种精神行动[7]281。
在国内,1985 年张新艺较早地提到了企业家知识素质的概念,指出新的技术革命实质上对银行家是一次“知识革命”,银行家必须首先具备新一代企业家的知识素质[8]。与此想法近似,1995 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的创始人袁宝华提出,企业家修养是重要的时代发展课题。孙黎、朱蓉、张玉利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经济逻辑的企业家视角,提出了企业家的精神中“知”与“行”的概念是一体两面[9]。贾良定等在论文中引入了德国古典企业家“哲学精神”的概念,认为德国古典企业家哲学精神的三个组成要素就是知识分子素养、创新能力和精神指向未来[10]。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如W.J.Baumal、陈剑云等)对企业家素质的构成有“五种素质”“六种素质”或“十大素质”等不同理解,但对于“知识素质”以及知识素质中包含“科技知识”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
企业家个体创新能力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对个体企业家的创新开发意识的培养和探讨。Clarke 等把小企业的个体对于产品进行创造的能力和态度培养作为对于个体企业家进行创造力培养和训练的重要手段和内容[11]。胡德状等经过对调研结果分析指出,企业家的过度从事创业驱动行为会对于企业家的创新开发精神和能力产生较为严重的“挤出效应”[12]。
(二)对公众科学素质或特殊群体科学素质测评的研究
1950 年代,美国生物化学家柯南特和德国教育学家赫德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科学素质”(scientific literacy)这一概念。1983年,美国心理学者米勒(Miller)对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模型进行了基本内涵的分析和界定,并从科学素质可测量的角度提出了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三维度和可测量模型。1988年米勒与著名英国学者杜兰特(John Durant)等紧密合作,开发并设计出一整套专门考查成人对于科学的概念和对科学的探究和实践过程的理解的事实性公民科学知识的量表(Factual Knowledge Scale,FSK)。同年,杜兰特率先在英国和爱尔兰开展了公民自然科学阅读的素质评估调查,并于1989 年策划完成并实施了专门面向爱尔兰和欧洲15国的第一次公民自然科学素质评估调查的横向和比较评估项目。自此后,新西兰、日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韩国、中国等以及亚洲一些发达国家也相继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各自的阅读和公民科学素质评估调查。
在国内,郭传杰等研究指出,科学素质测评的Miller体系是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与当前我国的国情不相适应[13]。任磊等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素质的概念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概念,公民科学素质的监测和评估工作要考虑概念的新内涵和新变化[14]。王娜等认为,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在建设的主体方面,仍要高度关注不同年龄群体的特别需求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提升措施[15]。玄凤女等针对我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科学素质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16]。
综合以上,当前研究对于企业家科学素质的重要性问题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认为企业家科学素质对于企业发展极其重要,企业家科学素质是企业创新文化形成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但对于企业家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尚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二、企业家科学素质的内涵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源自于法语“entreprendre”,原意是“试图干某事”“着手进行”,其后引申为一个名词,意为“建立业务和业务交易的人”(a person who sets up businesses and business deals)。在英式英语中,“entrepreneursd”一词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通过交易风险和业务主动性经营牟利的人,或是商业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或企业的管理者(the owner or manager of a business enterprise who,by risk and initiative,attempts to make profits);二是广义上泛指企业的中间人或其他商业的中介(a middle manor commercial intermediary)。在现代美式英语中,“entrepreneur”则实际上只有一个简单的含义,是指为公司谋取经济利益、承担风险的公司组织和负责管理公司业务的负责人(a person who organizes and manages a business undertaking,assuming the risk for the sake of the profit)。
“科学素养”在英文中对应“science literacy”或者“scientific literacy”。“science literacy”侧重于科学的认知,“scientific literacy”侧重于操作训练。虽然科学素养的概念在20世纪初就已被提出来,但对“科学素养”这个概念真正的学术探讨,却是50 多年后的一件事情。1950 年代,美国生物化学家柯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和德国教育学家赫德(Paul DeHart)对“科学素质”(scientific literacy)概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个概念从此开始主导西方乃至整个世界范围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改革。
1911 年,熊皮特将企业家素质引入了经济学研究领域,进而将经济的增长同企业家的素质紧密联系了起来[17]95。Vesper则是站在政治组织和社会层面的企业家角度上,提出企业家的素质本身就是一种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自愿自主地积极开展其创新行为的意识和能力[18]。Covin以创业的姿态、战略、公司的绩效、内部变量以及外部变量等维度,提出了衡量企业家素质的量表[19]。在2017年中国对企业家人才队伍的成长与发展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家承认在他们面对困惑时,通常会积极寻求包括科学、哲学、历史、艺术和其他宗教等领域以及商业之外的其他思想和资源。这项调查同时也特别指出,对自己最需要培养和加强的能力,中国企业家选择最多的是“创新能力”(49.37%)[20]。由此可见,科学素质对于企业家的极端重要性,也体现了企业家成长对于科学素质的依赖性。
所谓企业家科学素质,是企业家理解科学和企业家参与科学的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因为理解科学、参与科学的机制比较复杂,从企业家个体来说,企业家科学素质其实是一个具有理论认知、意识态度、实践行动三层结构的综合体。从理论认知方面看,企业家处于产业和行业发展的第一线,面向现实和未来,他们需要了解前沿的科学技术信息,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特征,掌握与本企业所在行业领域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工作方法;在意识态度方面,企业家要增强创新意识的修炼,要具备尊崇科学、相信科学、主动创新的科学精神,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果有着清醒的意识,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利用持有开放性和科学性的态度;在实践行动方面,企业家是十足的行动派,他们要把创业理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要具备科学实践的方法和创新的执行能力,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经营管理绩效(图1)。
图1 企业家科学素质内涵的“知—意—行”三层结构综合体
三、新时代开展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的必要性
(一)开展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有助于准确把握企业家科学素质现状,为实施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订针对性工作方案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形式上,使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在要素上,推动发展方式由传统的劳动力、投资驱动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在结果上,由数量型经济发展向质量型全面社会发展演进。
实施创新驱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首先需要企业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家如何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其本身的科学素质非常重要。众所周知,美国硅谷是举世瞩目的高科技中心,引领着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的潮流。据统计,目前硅谷共有8 500 多家高科技公司,全球100家大的电子和软件公司中,有20%发迹于硅谷;全美100家大科技公司中,1/3总部设在硅谷;在全球500 家成长最快的企业中,小小的硅谷就占了62 家。硅谷模式的外显特点是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实际上,这些企业的企业家都具有极高的科学素质。而这些正是他们与传统企业家重要的区别(表1)。也正因此,他们才能对科技发展趋势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对科技研发拥有超乎寻常的耐心、信心,对科技改变世界、创新造福人类怀抱坚定的信念。
表1 硅谷企业家与传统企业家的不同①根据《硅谷优势》第107-110页整理(李钟文,威廉·米勒等:《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当下,技术创新不再依赖于物理设备的堆积,越来越要求科学精神、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企业家科学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企业创新的氛围,决定研发的目标、方向和效果。很难相信,一个不具备科学素质的企业家能够带领一个企业在当代激烈的创新竞争中生存下来。既然企业家科学素质如此重要,对企业家开展科学素质测评就变得必要。对企业家科学素质进行科学、客观的监测评估,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我国企业家科学素质现状,把握企业家科学素质结构中的“弱项”,发现阻碍推动企业创新的前提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工作方案,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有助于培育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和打造世界一流创新企业
我国的经济振兴,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批社会主义新型企业家的崛起[21]。2016 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不仅从“国家命运所系”“世界大势所趋”“发展形势所迫”三大方面论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还指出了企业家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所要完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任务。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作为企业家,要能够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驱动的关键是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培育世界一流创新企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于企业发展的目标是:第一步,到2020 年,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初步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第二步,到2030 年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在若干战略领域由并行走向领跑,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新需求和新市场;第三步,到2050年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作为企业家,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企业发展的新引擎,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企业质量升级。开展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有助于提升企业家创新水平,有助于培育和建设创新企业。
(三)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有助于加强企业家科学素质建设,丰富重点群体科学素质案例,深入推动科学素质培养工作
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世界科技强国的速度。同样,企业家科学素质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新型企业的建设。李森林等通过对江苏省科技企业家现状的研究证实,企业家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其科技创新能力相应较高,企业家科学素质是形成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22]。郭韬等的研究证实,企业家的学历与科学工程类专业背景对创业企业技术能力、创新关注均有正向影响,创新关注在企业家学历、教育专业与创业企业技术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企业家科学素质等背景性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23]。因此,对企业家重点群体的科学测评,不仅是了解企业家科学素质状况的必要措施,也是加强企业家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手段。
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要结合最新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框架(表2),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适用性强的测评量表。这样的测评结果,不仅能够显示企业家科学素质总体表现,也可以准确了解科学素质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由此,就可以瞄准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升企业家某一方面科学素质,从而有效培育企业家科学素质[24]。此外,企业家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是公众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能够丰富重点群体科学素质案例,推动科学素质工作迈向更深入、更精细化,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表2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框架①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6/201604/t20160421_125270.html)。
四、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原则
(一)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
1.确立标准样本
通过总结分析一批中国高素质企业家的科学素质,进而确定企业家科学素质的标准模型,从而构建针对一般企业家的科学素质测评体系。鉴于目前社会上对于中国优秀企业家的评选活动众多,材料来源复杂,本研究采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和以及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从2002 年开始联合评选和表彰的中国优秀企业家名单及有关材料,以确保数据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之所以采用上述评奖活动的名单,主要是考虑具有较好的学术权威和数据稳定性。其一,据企业家协会官网的介绍,自2002 年开始进行第一届中国优秀高素质企业家的评选,后续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各企业家评选单位表彰项目数次进行清理和整顿,仍被国务院批准和保留,属于首次获得国家、社会层面确认和高度重视的表彰项目;其二,从企业家评选工作程序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经过评选单位的推荐、初审、复审、终审等环节,而且终审采用差额评选,并经网上公示,可以确保评选过程的严谨性和结果的公正性;其三,优秀创新型企业家的评选和表彰每两年至少举办一次(2011年之前为一年一度),对于入选的企业家人数进行合理的控制,确保了企业家的优秀人格特征;其四,从确定优秀候选人的条件上来看,其中优秀企业家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应该是突出的自主创业、创新的实践,先进的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其他的条件也应当强调企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社会文明建设的突出业绩以及无重大的环境污染、质量、安全事故的突出表现,这种评选条件与本研究内容内在一致,能够较好反映企业家科学素质水平。
经对中国企业联合会官网发布的优秀企业及资料进行调研,发现第三届、第四届、第八届当选的企业家有专门的事迹介绍。基于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及优秀企业家标准的连续统一,本研究对这三届企业家进行三选二整群随机,选取第三届和第八届共116 名企业家作为标准样本。
2.收集数据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者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被访的胜任者素质模型的一个关键研究方法是被访者事件心理活动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ing,简称BEI)。它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收集被访者在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和其心理活动的详细信息,从而有效地识别和评判被访者对象“素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因其在实践应用中比较有效,所以经常被用于构建人才素质的模型。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与上述116 位标准样本企业家一一开展“行为事件访谈”。作为样本选择时的预先考虑,本研究把这116 位企业家的优秀事迹材料看作事件访谈材料的简洁版(最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家的事迹材料是可以直接获得的),在众多的企业家事迹中梳理总结出体现企业家科学素质的高频词或短语,经过分析,找出总体规律。
3.分析数据
基于企业家科学素质内涵的三维度结构的探讨,本研究梳理出反映企业家科学素质的核心高频词或短语159个,通过对高频词语的归类和概念化处理,得到表3。
4.建立企业家科学素质模型
根据表3,可以建立企业家科学素质模型,因为上述模型来自于优秀企业家事迹材料的词频整理,实际上该模型已经通过了实际验证。因此,本科学素质模型可以直接转换为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表4)。
表3 企业家事迹材料高频词分类统计(112位标准样本)
由表4 可知,本研究建立的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由三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每一个一级指标,又由三个二级指标组成。通过前述理论和实践的验证,可以看出,本测评指标体系具备较好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以测评出一个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的实际的科学素质状况。
表4 企业家科学素质模型(测评指标体系)
(二)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的实施原则
1.开展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尽管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没有真正实施,但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始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到目前已经开展了九次全国范围的调查[14]。对于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而言,应该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经验,以便得出最科学的结果。在实施方式上,科学素质调查要改变以往原始纸笔问卷直接录入数据的方式,可以尝试采用网络调查、即时统计分析方法,提升采集数据的速度和准确度,在调查的执行方式和质量控制方法上进行创新。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可以用于指导具体的科学素质测评活动。但是,指标体系的指标要素还不能被直接用作调查的指标及问卷,需要根据调查的目的和方案将指标要素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调查问题。
2.开展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要贯彻情境性的原则
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不是简单的公民科学素质在企业家领域的运用与体现。一是要考虑到企业家的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性情境。有些行业、区域的特殊性,也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企业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科学素质测评。比如中医药企业的企业家,其科学素质测评就不应全部采用西方的医药学知识进行测评。再如,对中国企业家的科学素质测评也不应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企业科学素质测评题目。二是要注意结合我国最新发布的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测度指标根据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在不断完善。2016年4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发布,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具备了国家标准,同时也为企业家等重点群体科学素质测评提供了基础框架。结合本基准对企业家科学素质进行测评,是保证测评结果科学有效的重要条件和最优途径。
3.开展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要遵循实践性的原则
任何理论均要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新的实践。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不只是为了得到一系列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分析企业家科学素质现状,探求提升企业家科学素质的机制与途径,更好地指导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实践,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推动后期实践工作,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基本数据的处理,得出一个区域内不同的更小区域、不同行业的企业家科学素质指数,便于在研究中分析比较,更准确地总结现状,更精准地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二是在科学素质测评中引入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一方面检验科学素质定量测评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现阶段企业家科学素质培育的状况,为进一步探讨企业家科学素质提升机制奠定基础。
4.开展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要突出动态性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开展企业家科学素质测评,也不能一成不变地遵循某个模式,而要时刻注意时代科技发展的动态性,与时俱进地看待测评指标体系的发展变化、测评方式的发展变化、企业家本身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家科学素质培育机制的发展变化。一是测评指标体系方面,关于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与20 世纪80 年代相比,已经从“经典米勒体系”的三维模型变成了“新米勒体系”加上科学文化维度的测评体系。比如,企业家科学素质要在科学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推动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5]。二是测评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问卷形式逐步被互联网调查代替,抽样方式也面临着新的调整。三是企业家科学素质本身的发展变化,随着政府对企业家科学素质的关注,必将推出各种措施培育企业家科学素质,从而重塑企业家科学素质的结构和质量,有利于新时期促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文化的建设。